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孫權殺了自己的兒子。
孫權晚年廢了一個兒子的太子位,賜另一個兒子死。這兩個兒子都沒有什么明顯的罪行。他只是聽信讒言說太子對他不孝;而另一個兒子則培植自己的勢力要與太子爭位。
讀《三國志》,在我的印象中,孫權不應該是這樣的人。他對待自己的下屬很有人情味,而且賞罰分明。怎么落到自己兒子的頭上,他卻這樣背離人之常情,連“老虎”也不如呢?
我們且看看他對待別人兒子的態度。
大將凌統病亡,兩個兒子只有幾歲,孫權把他們養在宮中,像親生兒子一樣看待。有客人來時,他就自豪地介紹說:“這是我的兩個虎子!”到他們八九歲,孫權派專人教他們讀書,每10天讓他們學習一次騎馬,并封長子為侯,后來還把凌統的舊部交給他們帶領。
劉基是敵人劉繇的兒子,孫權卻特別喜愛他,對他恩寵有加,簡直就像對親生兒子一樣。
對部下甚至敵人的子弟尚能如此,對自己親生兒子又怎會那樣絕情呢?
這兩種現象看起來是完全矛盾的,但它們集合在一個人身上。其實人本來就很難簡單說清,更何況孫權這樣復雜的人物!
孫權是一個完全政治化了的人物,在我看來,這是解釋他矛盾現象的關鍵。
所謂完全政治化,是說他把自己完全投入到帝王之業中,吳國就是他的生命,他的自我,他的一切,此外的自我不復存在。
這樣,可以把他對臣下和兒子的態度歸納為兩句話:他視君臣之義為骨肉之親;他視骨肉之親為君臣之義。
他對待那些功勞卓著的臣下,確實親如骨肉,充滿著真誠的感情。因為在他看來,他們為吳國所作的一切,也就是為他所作。他視吳國為一個大家庭,這些賢臣良將就是他的最好的孩子。他怎能不好好對待他們?
他對待自己的兒子,首先是從君臣關系的角度入手。他處置了兩個兒子,主要不是個人感情在起作用,而是從吳國的長治久安考慮。看到國內眾大臣分為兩派,分別擁戴兩個兒子,他怕自己死后吳國會分裂,落個亡國貽笑天下的下場,于是作了決絕的處置。
由對兩個兒子處理的輕重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從個人感情角度講,他應該更恨太子孫和一些,因為孫和對他不孝(他自己這樣認為);而魯王孫霸則未聞有這樣的過錯。但他只廢了孫和的太子位,而賜孫霸死。因為在他看來,孫霸在內部爭位,對吳國內亂具有更大的危險性,不處死他不足以消除這種危險。
作為一個父親,我想,孫權在作這種處置時心里一定很痛苦,但他無可奈何,又不能不這樣做。這是他的人生悲劇。
在處理親屬與非親屬部下的關系時,孫權同樣堅持這一原則:視君臣之義為骨肉之親;視骨肉之親為君臣之義。
孫皎是孫權的堂弟,隨孫權征戰,屢有戰功,而且輕財仗義,善于交結,在戰爭中注意愛護老百姓,不擾民,因此歸附他的人很多。
他曾因小事與甘寧爭執起來,鬧得不可開交。有人勸甘寧罷手,甘寧不服說:“臣子都是一樣的,孫皎雖然是孫家公子,怎么可以以這種身份欺負人?我現在遇到主公這樣的英明之主,應該努力為他效命,來報答他對我的恩德,但我不能隨著世俗的觀點向孫皎這樣的貴公子屈服。”
孫權聽到這事后,給孫皎寫了一封長信,嚴厲責備他。
他首先從自己談起:“自從我與北方政權(指曹操)為敵,已經有十年了,剛開始與對方對抗時年齡還小,而現在我已經有三十歲了。孔子說‘三十而立’,這不僅僅指治五經。我交給你精兵,委任你擔當大任,都督諸將于千里之外,是希望你能夠揚威於北方,并不是要你去逞個人意氣的。”然后嚴厲責備他:“最近聽說你與甘興霸(即甘寧)飲酒,因酒發作,侵犯欺凌了他,他要求呂蒙來處理這個事情。甘興霸此人雖然粗豪,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他是一個有膽略的大丈夫。我親近他,不是對他有什么偏私。我親近和喜愛的人物,你卻疏遠和憎恨;你所作的事情每每與我相違背,這樣能夠長久嗎?”孫權教訓他說:“只有態度恭敬而行為樸實,才可以管理老百姓;仁愛待人而寬宏大量,才可以獲得眾人的擁戴。你連這兩點都不知道,怎么可以遠在外地都督軍隊、抵御敵寇、救濟國難呢?你眼看著就要長大了,將來還有更大的重任,上有遠方瞻望的視線,下有部曲朝夕相從,怎么可以任意而為,大發盛怒呢?”最后孫權充滿感情地說:“人誰無過,貴其能改,你應該反省以前的過錯,深刻地譴責自己。所以現在煩請諸葛子瑜(即諸葛瑾)再次傳達我的意思。臨書感愴,心悲淚下。”
孫皎接到孫權的信,上疏表達自己謝罪之意,并且主動去向甘寧賠禮道歉,他們成了好朋友。
當自己的親戚與其他部下產生矛盾時,孫權不是偏向著自己的親戚,而是嚴格要求他們,對其他部下則采取寬松的態度。正因為如此,他能夠獲得眾人的擁戴。
呂蒙奔襲南郡時,孫權本來打算讓孫皎和呂蒙為左右部都督,呂蒙對孫權說:“如果主公認為征虜將軍(即孫皎)有能力,就應該用他;如果認為我呂蒙有能力,就應該用呂蒙。以前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共同攻打江陵,雖然軍務由周瑜決定,程普自恃老資格,而且都是都督,這樣就與周瑜相互矛盾沖突,難以和睦相處,差點壞了國家大事,這是可以作為前車之鑒的。”孫權聽后一下子明白過來,向呂蒙表示道歉說:“我決定由愛卿你一人為大都督,而命孫皎負責后續部隊。”在以后擒獲關羽、平定荊州的過程中,他們兩人合作得很好,而孫皎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這里孫權用人不是根據關系的親疏,而是根據他的實際才能和作戰的需要。
孫氏家族的人犯了事,孫權一樣治罪。孫輔是孫權的堂兄,曾幫助孫策平定三郡,抗拒袁術,討伐廬江太守劉勛,身先士卒,多有功勞。孫權掌管江東事務后,孫輔擔心孫權不能保守江東,趁著孫權出行到東冶期間,暗中派人送信給曹操表示愿意投誠。送信者向孫權告發了孫輔。孫權回到都城,假裝不知道這件事情,與張昭一起去見孫輔。孫權對他說:“兄長是不是厭惡了這種安樂的生活,為什么與外人結交?”孫輔不承認有這種事。孫權將孫輔寫給曹操的親筆信交給張昭,由張昭拿去給孫輔看,他羞慚萬分,無話可說。于是孫權將孫輔的親信全部斬首,把他手下的隊伍分開給其他將領帶領,將孫輔流放到東部一個偏僻的地方關押起來,一直到他數年后病死。
不僅親戚,就是自己的親弟弟犯了事,孫權也一樣嚴懲不貸。他的弟弟孫朗(有的史書寫為孫匡,據考證有誤)曾任定武中郎將。曹軍出洞口進攻吳地,呂范率軍抵抗。這時孫朗下令放火,燒毀了大片茅草,導致軍草缺乏,影響作戰。由于他是孫權的弟弟,呂范不能自己處置,就派人把孫朗送回都城。于是孫權將孫朗免了職務,終身不再使用。這一處罰應該說是嚴厲的。
視君臣之義為骨肉之親;視骨肉之親為君臣之義。這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孫權的多情在這里,孫權的無情也在這里,相互結合構筑起一個復雜多面的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