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子”是一個重要的圍棋術語。懂圍棋的人都知道,圍棋的實戰進程共分為三個步驟:布局、中盤、官子。“官子”又稱為“收官”,前者系名詞,后者系動詞。“收官”一詞在新聞媒體上使用頻率不低,主要用于“收官之戰”這一固定詞組中,意為“最后的戰斗”;但“官子”一詞僅見于圍棋報刊書籍。換言之,圍棋的上述三個步驟中,“布局”與“中盤”都易于理解,唯獨“官子”這一叫法常人難以理解——不僅外行不知所云,就是內行也很難講清它的來龍去脈。那么,究竟什么是“官子”呢?為什么古代要把圍棋的盤后收束稱為“官子”呢?
在古代,研究棋局正著的術語叫作“棋勢”。自中古始,研究棋勢的古代圍棋著作較著名的有晉朝馬朗的《棋勢圖》等。所謂“棋勢”,系指棋的自然而合理的走勢和棋子的規矩走法,它包含角圖、死活、侵分、收尾等幾個重要的方面;其中“收尾”部分的內容即與今天之“收官”內容相似,而“收尾”一詞應與今之“官子”同義或近義。然而,“棋勢”一詞顯然與“官子”并不等同,其所指要比“官子”大得多,而其涵蓋內容也遠比“官子”復雜、豐富。
“官子”一詞究竟出現于何時?由于古代文獻多系手抄本,且失落現象嚴重,訛傳本又多,故“官子”一詞最早出現的年代已無從查考,即就是“官子”一詞最早見于何種圍棋著作亦不可考。我們只能根據現存古代圍棋術語“棋勢”的分解趨勢及古代圍棋動態初步推斷:“官子”這一圍棋術語大致可能產生于近古晚期。參閱現存圍棋資料,“官子”一詞具體可見于清初的理論著作,主要有卞立言的《弈萃官子》、陶式玉的《官子譜》、過百齡的《官子譜》、曹元尊的《官子譜》、黃龍士的《官子譜》等。
要弄清“官子”一詞的含義,必須弄清“官”字的含義。筆者茲作如下考證:
1 “官子”之“官”絕非“官吏”之義。
2 “官子”之“官”,其義見于《辭海》(中華書局,1948年版)該字詞條之六:“事也,《禮·樂記》:‘天地官矣。’疏:‘官猶事也,謂各得其事也。”’《禮記》完整原句為:“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3 另外,“官”義可見于《荀子·解蔽》:“以正志行察論,則萬物官矣。”其注進一步明確“官”之含義:“官,謂各當其任無差錯也。”
4 由此可知,按以上詞義,圍棋術語“官子”的原義應包含“(在收尾階段)一人一著,各占要點”和“(收尾時)下子的正著”兩層意思。
關于“官子”詞義的界定,可見于卞立言的《弈萃官子·序》:“官子者,大而既定之后,各守疆界之著也。”此定義可視作近代以前(即近古)對于“官子”詞義的科學界定。又,《辭海》(中華書局,1948年版)的“官子”詞條為:“圍棋至彼此之范圍既定尚有下手之地,雙方皆得展拓者,謂之官子。”此定義可視作現代對于“官子”詞義的權威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