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工作的時候,別人說話或打岔時你的注意力是否會被破壞,并且由此感到慍怒?
當你在計劃購物時,你是否不想理睬對你促銷的人,而是去找一些你需要的信息然后再作定奪?
你是否對那些隨隨便便的人感到非常厭惡,并且暗自批評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太不負責?
你是否不停地想,某件事如果換另一種方式,也許更加理想?
你是否經常對自己或他人感到不滿,因而經常挑剔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或他人所做的任何事?
你是否經常顧及別人的需求,而放棄你自己的需求和機會?
你是否經常認為干任何事都是全力以赴的,卻又常常希望你自己能夠再輕松些?
你是否常常心里計劃今天該做什么明天該做什么?
你是否經常對自己的服裝或居室布置感到不滿意而時常變動它們?
你是否不斷地為別人沒能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而親自去重做這項工作?
完美主義者基于自身條件較好(只是他們自己認為),所以不能忍受自己被他人忽略或看不起。他們很在乎別人對他的尊重,因為這是對他們努力培養出來的特質的認同。然而對別人給他的贊美,他們卻不以為然,這是由于他們內心中那不斷挑剔的聲音在提醒他們。
完美主義者有一股與生俱來的沖動,他們往往輕率地訂下計劃,并且義無反顧地去執行。因為手中有太多的計劃要實施,因為目標無法達到,這種感覺日積月累,使他們整天生活在挫折、失敗,碌碌無為和忿怒的心情之中而無法自拔。
“你永遠無法超過我”
小欣坐在臥室的床角,緊靠著墻抱著雙膝,兩眼發直。他回憶起高中那段美好的往事,真正的快樂自此之后再也不復存在。
高二的夏天,他來到了文科班。學習成績一直很一般,他同桌的女同學總比他強上一大截。
古文一直是小欣扣分的地方。他不明白,自幼熟背《古文觀止》的他為什么總在這里扣分。他不知道,當一個人對某些東西已經熟練掌握但卻不能深刻體會的時候,通常會對一些選擇發生猶豫。那些考官就是要你猶豫,就是要你在古文的這十道選擇題里扣上那幾分。同桌女孩露出輕蔑的一笑:“沒用的,你永遠別想在古文方面超過我”。
女孩一句話改變了小欣未來幾年的生活。高二暑假發了一本365頁的文言文練習冊,要求每人至少做40頁。假期結束時小欣把365頁全部做完了,成為了全年級僅有的一個“古文瘋子”。他知道,從今天開始他的古文再也不會扣一分了,再也不會……
這次經歷完全改變了小欣。他本來只想混一個普通大學的學生,現在立志要考取一流大學,要成為一名優等生。
在小欣的日記里,寫了這樣的一句話:“我不知道人生究竟能走多遠,但我知道,我一定能走到最遠”。
專家點評:
男孩子青春期到來比較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懂事晚”,能夠知道要強和努力,知道立志圖強是好的,但對于小欣來說,他的懂事過程與一般人不大相同。別的男孩子是自己慢慢懂得對前途著急,而小欣的立志與發奮有明顯外力打擊因素,而非自由成長的結果。他的努力有明顯的偏狹意識。高考有許多科目,語文只是其中一門,而文言文只是語文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是因為女孩的刺激,因為一個剛剛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是非常脆弱的。這種努力與一般男孩子懂事后的努力是不同的,他本身就帶著執拗,而當這種執拗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轉變為偏執。
最遠究竟有多遠?
也許他真的不知道,最遠——其實是永遠。小欣成功考上了中國政法大學。他就開始了自己四年的大學計劃——參加校辯論會、成績拿到全班第一、要考上研究生,也要拿到律師資格證書。
大學里有句話:理科怕學醫,文科怕學法。法學科目之繁多,是小欣所無法想象的。面對如此恐怖的背誦,如此復雜的法理分析,普通人多少會有些退縮的,但小欣沒有。
他已經記不得自己多少次在圖書館睡著了,他只知道只要他還不是全校第一,就沒有休息的資格——盡管此時的他已經非常優秀了。
但他總是發現自己在各個方面表現出來越來越多的漏洞,考試總會有不該出現的錯誤(小欣很少認為哪些錯誤是該出現的),辯論會上最佳辯手被人搶走,盡管自己的隊伍贏得了勝利,他越來越發現自己開始看不慣別人的松散。
每天的每一個步驟都要有計劃,絕不能夠更改。每次在校園里看到同宿舍的兄弟在談戀愛,小欣會說一句:“人渣,浪費光陰”。
小欣每天都規定自己必須看一段古典名著,以提高文學修養。以前小欣很喜歡曹操和林沖這樣的人物,后來他開始喜歡孔明和宋江,但他對這些人物的喜愛與常人不同。他喜歡他們身上的悲劇色彩,“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物性格。他越來越覺得這些人物是偉大的,只因為其執著。
小欣逐漸不被同學們親近,甚至有人疏遠他了,只因為他表露出對同學很正常生活的“鄙視”。
專家點評:
小欣從大學開始已經逐漸進入到了完美主義者的誤區之中了。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是善于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而完美主義者既是自我嫌棄的高手,也是挑剔別人的專家,所以交往范圍很窄。他們眼里容不得半點沙子,在精神和感情上只能享用“純凈水”。
問題并不在于這些挑剔是否有根有據,而在于為改變這一切動了多少思索花費了多少心血傾注了多少腦力和體力?倘若挑剔就能與事有補,恐怕小欣也就不會如此厭惡自己挑剔過的事物了。
追求完美并不是個缺點,只不過期待和現實難免有落差,一般人可能會退而求其次,或者修正自己的期望。完美主義者則缺乏這樣的彈性,他們不是落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困境,就是逃避現實,獨自躲在夢想的框框內。他并不是因為這些文學人物本身的可愛之處才喜歡他們,而是因為只有在虛構的世界里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他內心深處的苦痛使他和這些小說人物找到了共同點。
如此賣力卻被解聘
大學畢業了,他最終還是沒有成為全學校第一名。他自己的學習成績隨著過分的疲憊和勞累而越來越差了。他從全班第一的成績降到了中等學生。畢業當天的晚上,小欣在日記了寫了七個字:“我可以,就是可以!”
小欣的求職經歷是一帆風順的,一家律師事物所看上了他。
在協助律師處理各種案件時,小欣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群。當然,與他大學的同學一樣,他依然看不起這些人,依然認為他們是人渣。小欣會在處理案件時重視每一個最細微的環節,但他的努力往往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因為他不懂得如何處理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
為此,他的上司張律師沒少批評他,可是當看到小欣如此賣力氣地去為自己尋找那些無關緊要的“證據”時,張律師又心軟了。終于有一次,在與一個當事人吵架之后,張律師再也無法忍受小欣的神經質了。他被解聘了。
小欣開始懷疑周圍的一切,當然也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能力來。每次出門時鎖好門下樓,可走不了多遠,小欣心里就開始緊張起來,腦子里反復在想:門鎖好了嗎?鎖了,沒鎖,沒鎖,鎖了……心里亂糟糟的,只好返回去檢查門鎖。結果每次門都鎖得好好的,他明明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但不檢查就不放心,檢查了才覺得心安。
小欣現在已經不是單純的性格偏執了,他得了心理疾病——強迫癥。
專家點評:
完美主義者給完美所下的定義是“十全十美”,他們非常仔細地注意每一事物的細枝末節,有時竟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不難想象,小欣是沒有辦法工作的。
而同樣,完美主義者對眾人的批評有著驚人的警惕感。為了避免事后遭人非議,他在接受一個新的任務或制定一個新的計劃時,往往會花很大的精力作大量的準備工作。這也就是為什么每次張律師批評他之后令他更加拼命工作的原因。
完美主義者如果事情做得不盡完美,就會惶恐不安或勃然大怒。在《紐約時報》上發表的加拿大最新研究證實,完美主義者極易在精神上感到痛苦。
任其自然治療法
由于小欣只是獲得了輕微的強迫癥,經過心理咨詢師的指導,小欣逐漸好轉。
從接受治療開始,小欣就沒有用過藥物,而是比較單純的心理輔導。
負責輔導他的宋醫生,針對他的病程特點,采取了誘導的辦法。
首先,讓小欣說出了自己的緊張情緒。如自己高二暑假時曾受到過的蔑視以及大學中長期的緊張、焦慮、恐懼心理等等,把內心的痛苦情緒盡情地發泄出來。說出自己的緊張,也就緩解了緊張。
其次,逐漸導向小欣對任何事情都聽其自然。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評價它。如好像有東西忘了帶就別帶它好了,擔心門沒鎖好就沒鎖敞著吧,東西沒收拾干凈就臟著亂著唄。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強迫癥狀已經慢慢消除。
第三,消除完美主義根源。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完人,我們可以盡力把該做好的事做好,但每個人都應承認和接受自己有犯錯誤的可能。因此,他為小欣下載了許多相聲,叫他聽相聲,以緩解他的情緒,并且同時勸導他對工作、學習、生活應采取樂觀態度,對人對事不必過分認真,對自己也不必過分苛刻,提高自己隨機應變的能力。
最后,他與小欣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小欣有意放松自己:準時就診,絕對不要早到(小欣經常很早就到心理輔導室排隊);該休息就休息,任由臥室凌亂;允許自己通過多次努力完成一項工作(離開職場后小欣開始選擇在家做翻譯外文書籍的工作)。
結果小欣驚訝地發現,一切都在繼續運轉。一切并沒有因為自己行為的改變而變得更糟糕。
專家點評: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強迫現象只是輕微的,或暫時性的,當事人不覺痛苦,也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態,也不需要治療,比如反復檢查門鎖,許多人都有這種毛病,如果每天重復的次數不多,對自己的生活沒有什么妨礙,不用管它。而有些人的強迫癥狀每天出現的次數較多,且干擾了正常生活,對工作和學習有很大影響,就需要治療了。
研究人員把完美主義者分成3種類型:第一種是要求自我型,他們竭盡全力達到自己設定的高標準,當無法達到這些標準時,往往會過度自責、變得抑郁;第二種是要求他人型,他們總希望別人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常把人際關系搞得很糟;第三種是被人要求型,他們之所以不顧一切追求完美,是因為深信其他人對他們寄予厚望,如果達不到這種期望,容易產生自殺念頭或出現飲食失調問題。
人們在某些方面追求完美,這很正常。比如工作,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編輯或外科醫生,就不能犯錯。但如果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家庭生活、外貌和業余愛好方面也持有這種態度,你就會遇到問題。
完美主義者一詞來源于歐美,即perfectionist,在二次大戰以前人們常用這個詞形容一些苛刻的,挑剔的,嚴厲的或者嚴重不合群的人。
隨著經濟的高度繁榮和電子產業的發展,一種被稱為現代perfectionist族的群落在50年代的歐美開始產生。從這時開始,完美主義成為虛幻的另一個代名詞。他們追求完美,而這種追求是建立在認為事事都不滿意、不完美的基礎之。
21世紀之后,完美主義者已經成為強迫癥、抑郁癥等現代都市高發心理疾病的來源。
完美主義者集中的職業群落:
政府公務員。
會計師和審計師。
時尚設計者(如時裝類、化妝類、建筑類設計師)。
競技賽運動員(如足球、籃球或者具有表演性質的體育運動)。
醫生或律師(他們的職業是通常是任何其他職業的人所無法了解和涉及的,尤其是法醫)。
藝術家(包括畫家或者雕塑家)、文學家(尤其是詩人)。
網絡設計者(長期與電腦接觸,社交能力會發生明顯的自我化,產生完美主義傾向)。
男人和女人誰更完美
80%以上的職場女性壓力來源于自己的內心而非職場,完美主義傾向已經成為很多職業女性負面情緒的重要來源。女性人群更多更廣大,但普遍情節不甚嚴重。
男性更容易走向極端,也更容易引發深一層的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