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稅降了,人氣升了,爭論仍在繼續。
“4.23”的印花稅下調注定要在中國股市上留下點記憶。24日,滬深兩市場全線飄紅,幅度超過9%,800多只個股全線漲停,兩市下跌個股僅2只!“奇兵天將”、“井噴”之詞躍然媒體紙上。如果說之前的大小非減持《意見》被理解為吹政策暖風的話,印花稅的下降則全面提振了市場士氣。筆者不想討論事件的始末和根源,畢竟仁者見仁,而探討此輪印花稅下調成就了哪些人顯得更有意思。

這需要從一個細節談起,原本一個需要由證監會組織發布的消息,卻“意外”升格為通過新聞聯播發布,而在之前的“意外”還很多:有高層頻繁火線會見金融人士,親臨指導證監會工作,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討論資本市場等。所有動作的背后直指一個高層人物—王岐山。自他升任副總理主管金融以后,王就一直試圖推崇和實行“軟起飛”策略,在市場非理性下跌蔓延氛圍的直接誘導下,監管層和政府被推到了前臺。而此輪印花稅的下調也深深打上了王岐山執政的烙印:果斷、快速、雷厲風行。更有專家指出,王岐山主政的金融領域將重新定義資本市場的定位和未來,引發新一波“資本新政”,如此看來,印花稅下調可謂成就了王岐山,或許燃起了主政金融市場的第一把火。王岐山的“后市”動作如何,估計“基金也要講政治”此類論斷在王的名言中會多起來。
散戶在這波抬升的人氣里是賺足了人氣而鮮有財氣,中國市場特色之“特”,非常人能奢談決勝千里之外的。哪到底誰賺得缽盈盆滿?據媒體報道,早在22日早于市場嗅覺的“國家隊”就已經入場等候了,而根據贏富數據顯示,QFII和保險資金的進入共同成為了本輪印花稅調整最大的贏家。有趣的是,一向驍勇善戰的基金人士卻再次被市場拋棄,在此輪行情中幾乎沒有大的建樹。坊間還說了一個故事,一群身處成都的基金經理們對此輪調整并不以為然,該喝茶的喝茶,打麻將的打麻將。不過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的一個短期現實是:一些熟知內線作戰的國家隊和豪賭的QFII們摘得了調整獲利的光環。
市場上最為活躍的人士還是離市場較遠的專家們,他們或為昨天的判斷做出驕傲的“回味”,或為自己的研判繼續發表更轟動的想法。吳曉求認為“股權分置改革100步走了90步,還有最后艱難的10步沒有完成”;葉檀呼吁“建立保護各方投資者利益的公平、通暢的博弈平臺正當其時”;水皮則認為“問題不是出在投資者身上,甚至也不是上市公司身上”,而是出在“新興+轉軌”的制度缺陷上,出在股權分置改革的難度估計不足上,出在管理層計劃跟不上市場變化的痼疾上。而以反對政府救市的一派:謝國忠、許小年、胡舒立等則相對安靜了許多。不過,前后引發的討論亦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最大的成就莫過于人們對市場摻入了更多的認識和反思,而這股反思早已深入到政府一層。不管是一些擅長于與國外資本和留洋背景的學者放言的“政策市”激辯,還是國內學者極力推崇的資本市場制度大清算,都側面反映了中國股市之惑:一個新興加轉軌的市場制度建設和規范需要多長一個漸進過程?其中什么是變革的關鍵?而這個過程中,機構投資者、散戶等各方利益的公平博弈如何有效約定,甚至于一些具體操作都從底部涌動出來:一些專業人士則直指資本市場的三大改革對象—稅率、再融資、大小非解禁;建議實際出臺一個惠及中小投資者的組合拳;建立更為公平、公正、公開的博弈平臺等建議。
印花稅下調成就了什么?放到18年的市場去看,或有或無,不過,它卻明確地給出了一種態度:窮生變,變則通。我們需要嗅出的一個信號是,國務院因此召開了18年中國資本市場以來,首次以資本市場議題的高規格會議,一場針對資本市場的資本新政正或將悄然興起,一個經歷了屢次陣痛后的市場或將轉機漸現。不過,一切皆未到“定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