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還在少年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需要各方用實際來呵護的資本市場
2008年開年以來,中國股市一直不見好。承接去年10月的跌勢,短短半年間,股指已跌去近半,滬指從去年10月逾6100點的高位跌到3400點附近。這輪暴跌,超出了市場預計,被指為“非理性”。對于何處是底,似乎已無人心里有底。而今天14號的股市也跌至3300,對于近段時間的股民來說,估計也不是那么震撼的數字了。
現在討論得最火的就是“政府到底應不應該救市”。我個人觀點是,政府應該干預。
中國的經濟發展了這么多年,雖然說已經是逐步放開的市場經濟階段,但實際上,縱觀這些年的發展,其實中國還處于一個“半計劃經濟”的階段,這個“半計劃”體現在經濟對政府的依賴上面。股票市場實則還是個初級階段,對于尚不成熟的中國證券市場,政府的責任在哪里?其實,無論是成熟股市,還是我們這樣新興加轉軌的市場,政府的責任都在于培育和維護市場的成長,在于保護廣大投資人的利益。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說:監管機構必須站在市場的身邊,隨時隨地做好準備。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鋼在博鰲論壇午餐會上也旗幟鮮明地指出:同意政府干預金融市場,以避免金融系統崩潰。中國股市還在少年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更是需要各方用實際來呵護的中國資本市場。
面對危機,政府出手干預的例子不少。最近半年以來美國和西方七國為應對次貸危機所采取的注入流動性和降低利息的舉動是最為明顯的例子。1998年面對亞洲金融動蕩,香港特區政府出手阻擊國際投機基金并獲得成功的例子相信是政府干預市場值得借鑒的例子。中國政府并不需要像美國政府應對次貸危機一樣向市場注資,需要政府做的只是拿出實際行動,讓投資者看到政府救市的信號。
在任何一個國家,當融資能力與投資回報一齊喪失的時候,就是信心危機來臨之時,政府必須,也應該出手挽救市場失靈的局面。目前我國股市在短短半年內不到的時間突然下挫一半,面對資金急劇收縮的市場雪崩,政府出手應對危局,是政府能夠盡也必須盡的責任。其實,呼號政府出手調控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實際上是在呼吁制度的完善、市場的平穩,給投資者以信心,同時為建立強大的資本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政府在當初經濟過熱時,出臺印花稅,而在低迷的情況下不能撒手不管。在這個低迷的時刻,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信心。燕京大學校長、經濟學家華生說:中國股市就是“政策市”。我認為既然我們在股市大起的時候政府出面調整,現在大落的時候,現在恐慌情緒加劇的時候,政府政策是不是也應該調整,不能袖手旁觀,這對穩定市場信心是非常必要的。
中國取消政策市還需要一段過渡時間,不可能馬上立竿見影,否則欲速不達,有可能拖垮中國股市,乃至亞太股市,甚至影響全球股市。這在中國2008年CPI上漲、奧運來臨、國際形勢不穩、人民幣升值、部分外資撤離等諸多復雜環境下必須十分和非常小心的。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保護中國股市就是挽救中國經濟。股市不健康會阻礙經濟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各國股市都處在萎靡期。中國保持股市的穩定實則也是起到了一個平衡世界經濟的作用。“牽一發而動全身”是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而現在我們也需要政府出面去牽股市的“一發”從而帶動經濟“全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