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5#8226;12汶川特大地震,舉國悲痛,至今已造成近7萬人罹難......盡管災難來得兇猛,然而整個中華民族的抗壓能力也因此得以空前展現,由此所崩發出的人性光輝——友善、責任、援助等深深感動了中國也征服了世界。
亞當#8226;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一開篇,就是論述了“合宜感”,這種“合宜感”簡單地說就是人的同情心和正義感。市場經濟的倫理原則就是“公正”,而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基石就是“公正心”。
企業擁有“同情心”、“合宜感”,在“利己心”和“利他心”之間實現一種平衡,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這種責任,首先是人的責任和制度的責任。
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企業公民”大批亮相,絕非偶然。而舉國一致,眾志成城的精神氛圍,又催生著更多“企業公民”的茁壯成長。
企業的軟實力

改革開放已然30年,企業的身份也有了重大變化,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實體,一個存在于人類經濟發展的價值鏈條,企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身份就是社會公民。
“企業公民”的提出,強調的是企業要像公民一樣承擔社會責任,履行尊重人類、社區及環境等相應義務。企業社會責任運動雖發軔于西方,卻已越來越頻繁地為國內眾多企業所積極實踐。成思危曾說過,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企業的軟實力。在一個競爭的市場經濟時代,沒有這樣的軟實力,企業是缺乏生命力的。
當我們感慨于全球五百強企業的“企業公民”精神,呼喚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時候,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中國企業所表現出來的“企業公民”的責任意識和認知能力著實讓人感動與欣喜。正如外電評價的,這次抗震救災證明中國是21世紀的大國,而眾多“企業公民”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就是最好佐證之一。
5月15日上午,億利資源集團在全國工商聯組織的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活動上捐款1000萬元人民幣,此外還組織安排上萬名員工和家屬進行捐款和獻血,并將創辦孤兒保育院,認領100名災區孤兒。蒙牛乳業集團也在第一時間組織全體員工捐款共計520萬元,隨后又向災區增加了牛奶、奶粉等產品捐助。到目前為止,蒙牛乳業集團及全體員工累計捐款捐物共達1010萬元。
企業慈善捐款是在履行社會責任,但應基于對自身社會公民身份認同的基礎上,盡力而為,如果用慈善捐款來沽名釣譽或者只顧搞慈善捐款而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經營和發展壯大,超越了企業的承受能力,將企業置于非理性的捐贈攀比漩渦,那么這就不是一種正當的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而且也不能給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相反可能引火燒身,危及品牌生命。
因此,作為公眾,我們不能單純以為企業只有捐了款或者多捐款才是履行了社會責任,慈善捐款只是企業回報社會的一種形式。我們雖有權利評判責任但不能妄加指責愛心捐贈的多少或形式,因為任何善意、真誠、發自內心的慈善捐款都是企業社會責任中最具有人性光輝的壯舉,值得全社會為之理解、動容,充滿敬意。
社會責任不應被炒作
企業作為社會最基本的經濟細胞,其生存發展的基礎是廣大民眾,沒有民眾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企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客觀來講,“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核是做好企業,掙自己該掙的錢,這是企業的“本分”;對外樹立誠信、守法、公正的企業形象,主動承擔對自然環境、對社會各利益相關者的義務。
由此,面對重大社會事件時的表現,也成為消費者考量一個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指標,一方面可以看出一個企業對于應急事件的敏感性和及時應對能力,另外一方面,也能展現出一個企業是否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積極的價值取向。
國難當頭,企業挺身而出,也是一種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并不僅僅是道德層面的責任,這是民意和責任中最敏感的地帶。
不少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往往步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對社會責任的炒作,企業的社會捐贈或者扶危濟困必須當作一個新聞事件來炒作,借此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就像蒙牛、歐普照明等企業,唯恐自己做的貢獻或者捐贈不為人所知、是徒勞。
善舉無論多少、不分先后,只要參與,只要能給災區的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的,都值得尊敬。眾多企業的善舉也向社會發出了“企業回報社會和人民”的信號,顯示中國企業不斷走向成熟,并希望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企業意志。盡管此次募捐活動純屬自愿行為,但也是對企業社會責任、愛心和良知的大檢測。在這次特大地震災害面前,那些無所作為、無動于衷的人,那些社會責任感嚴重缺失的企業法人,其靈魂必定受到道德的拷問,其良知必定受到社會的譴責。
雖然,捐款多少與社會責任不是線性的正相關系,但面對這場特別重大的災難,捐贈多少也應該與企業的產值利潤、行業地位、社會形象相匹配,就像“中國第一罐”王老吉在慈善大考中名列前茅,不負“第一罐”的美名,而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房地產企業也責無旁貸,應該成為災難中的頂梁柱。
在這個時候能勒緊褲帶共赴國難,實屬不易。在聚光燈下,巨額捐贈的形象固然光彩照人,能獲得實踐社會責任和樹立企業形象的雙贏。而在漫漫重建路上的不離不棄、細水長流和默默無聞,更是源自內心的從善義舉,更加值得
珍視。
捐獻是善舉,我們沒有理由強制性地給它披上道德與不道德的彩衣。天災是無情的,災民是無辜的,面對災難,每一個人應該做的是眾志成城、真誠奉獻、盡力而為,而不是單純用非理性的憤怒去量化別人的奉獻,以個人的道德標準或好惡去評判別人的行為。
慈善的最高境界不是別人的贊許,而是內心的交待和安寧。從長遠考慮,我們希望所有的企業都能活得很好、很健康,在今后的每一次災害發生時都能見到他們伸手援助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