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企業是四川抗震救災活動中爭議的熱點。不過是反面的熱點:捐的太少,動作太慢。因此引起大家強烈不滿,甚至有人列出“國際鐵公雞花名冊”要求大家抵制。
“跨國企業出力多少與中國市場在它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額的通盤考慮有關”,一位專家分析。而中國這個10億消費者的大市場沒有人能夠忽視,于是記者走訪了一些跨國企業,看看他們到底做了什么。
要問誤會有多深
“冤枉”兩個字應該是跨國企業幾乎共同的心聲。
“我在地震當天就直接與百事可樂的副總裁聯系”,第二天,他們就捐了100萬,不明白為什么他們會被誤解”,中國紅十字會愛心企業聯盟的副秘書長宗麗娜很奇怪百事為什么會在“黑名單”中。而記者確實也在13號收到百事的捐款新聞稿及圖片。
其實從地震發生的那一天起,百事就從未遠離賑災行動:當天位于震區最近的百事公司在成都的團隊,自發調集了60,000瓶飲料和60,000袋食品,親自驅車連夜將物資分別送達了都江堰受災最嚴重的聚源中學及都江堰工商技術學院受災現場。

而同樣被指為國際鐵公雞的寶潔公司截至到5月19日,對此次地震的緊急捐款捐物已經累計超過1500萬元。另一家爭議企業英特爾截止5月22日,為支持中國抗震救災捐款總額已達4500萬人民幣。其中國大區總經理楊敘及英特爾董事會主席克瑞格#8226;貝瑞特將相繼至成都慰問災區人民,并參與重建。
深受大家詬病的韓國公司也沒有落后,三星集團大中華區總裁樸根熙15日簽發對地震災區的綜合支援政策:包括捐款3000萬元+全體員工募集的資金;派遣三星119救援隊、救助犬、醫療隊伍到現場;全體人員的獻血活動+無償維修災區家電產品;韓國三星集團支援相當于100萬元的緊急救助品5000套和被褥15000個等。
另一家韓國企業LG集團通過中國紅十字會向四川地震地區捐款1700萬元人民幣,現代起亞汽車集團攜旗下獨資及合資企業,通過中國紅十字總會向地震災區捐款1260萬元人民幣。
災情發生后的幾小時內,麥當勞中國也展開了支援行動,四天中,麥當勞供應了超過34,000份食物。第二輪的援助計劃為1000萬元人民幣。此前已有150萬的善款捐贈。
諾基亞早在12日當天,就向當地政府、救援隊伍和受災群眾捐助了5000套手機,并組織6輛售后服務車,派出210名服務人員前往災區,幫助他們與外界聯系。目前,諾基亞捐款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員工捐款156萬元人民幣。出資資助環球醫生組織組建了一支25人的醫療隊進入災區。
跨國企業太多,不可一一勝數,但是從最受指責的幾家企業中可以得出結論,跨國企業沒有逃避。
解決問題是關鍵
既然外企無虧大節,為什么誤會這樣深呢?關于“慢”應該確有其事,跨國企業機構龐大,雖然一般來講,他們的中國分公司都會有一些機動的緊急事物的款項,但是卻需要上報總部批準,這顯然需要一段時間。另外,跨國企業總部一般都有專項基金,但是按照國際慣例不可以直接捐到中國的慈善基金組織,而要通過美國的紅十字轉交過來,這個流程更長一些。而宗麗娜告訴記者,百事基金也向美國紅十字會捐款,轉過來后財務表沒拿到,具體數額還不清楚,基本可以這樣說,這是純義務的,不能只講外國人在中國賺錢,也要看到帶來的機會,這是互相的資源合作,并不是單方面的利用。
而關于捐款比例不多的問題,應該說這是外企一慣的做法,并非針對中國。從美國的善款統計上可以看到,個人捐贈仍然是美國捐贈款項的最大來源,他們所捐贈的款項2005年達到1990億美元,占美國全部捐款的76.5%,而公司和企業的捐款2006年只占美國全部捐贈款項的5.3%,總額為137.7億美元,這還是在比前一年增加了22.5%的情況下。用郭士納的話說:一次個人捐款活動募集的資金就有可能毫不費力地比所有公司所進行的慈善捐款數額還要多。
跨國企業通常喜歡親自主持一些慈善項目,比起定期從自己的預算中劃撥一部分資金用于慈善活動,散發到各種慈善機構來講,當然那是艱苦的工作,但也是務實的,因為前者是一種低績效的行為。
“如果美國的所有公司都能夠思考,如何將自己獨特的技能和資源應用到解決社會問題上,那么其給社會帶來的效益,可就遠遠超過現金捐款的很多倍了”。郭士納曾經這樣說。這種觀念今天已經被跨國企業廣泛接受,因此盡管在款額上他們并不出眾,但是并不意味著他們做的少。
諾基亞公司除了前期的幫助還決定,再斥資6000萬元,與中國青少年教育基金會和國際計劃共同開展的“手牽手計劃”公益項目中,在四川建立農村學前兒童教育與養護中心,為災區兒童提供養護及心理康復服務,重建在此次地震毀壞的諾基亞希望小學。
其實大多跨國公司在中國已經很多年了,基本上已經與中國血脈相連,HP中國一位員工告訴記者:中國HP的工會市場部在地震的第一時間通過郵件通知大家關于賑災捐款的消息,在HP的樓道里,電梯中都張貼有相關的宣
傳單。
大多跨國公司網站在那些天里也同中國網站一樣都是黑白的,他們也和中國企業在同一個3分鐘里為逝者祈禱。
“我們不想借此做宣傳,怎樣把IBM在科技和救災方面的經驗應用到災區是我們目前這一階段唯一的重點,我們重視救災本身的投入沒有人力來講述理念的東西,在事情平靜了之后再來探討不遲”。IBM如此拒絕記者的采訪要求。他們認為,在這個時候討論企業公民什么的話題不太合適,“在救災的技術和能力上不斷地推進,是這個特殊時期我們唯一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