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常見的角雕收藏價值并不高,不過在拍場節節升溫的犀角雕,卻是藏品市場上的寵兒。特別是古代制作的犀角雕精品,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藝術收藏投資品。
2006年,傳統收藏的大項字畫、瓷器、玉器等在收藏市場上表現相對平淡,與之對應的一些精美雜項卻日益受到市場的追捧,價位攀升明顯。犀角雕就是其中的代表。在2006年香港春拍,一明代犀角雕雙螭龍海棠形杯以1076萬港元成交,同年紐約秋拍,清康熙犀角張騫乘槎溯河源帶尤通款的槎杯,成交價達到1850萬元,創造了截至目前犀角雕拍賣的最高紀錄。
經過了2007年下半年短暫的市場冷卻,今年犀角雕市場再次開始回暖。3月30日剛結束的廈門心和2008迎春古董藝術品拍賣會中,一件清康熙尤侃雕梅花紋犀角杯,估價300萬元至500萬元。香港佳士得5月27日在香港推出的“松竹堂珍藏重要犀角雕刻”拍賣專場上,展出了30件重要犀角雕刻,是同類藝術珍品中已知極珍貴的私人藏品,僅其中一件明末犀角鏤雕“一把蓮水注”就拍出了500萬港元。
稀缺性決定珍貴性
犀角雕作品為何身價暴漲,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存世量有限,且料源也十分珍貴。宋元以前,犀牛角多作為實用器,自然使用損壞多,故很少見到宋元前傳世或出土的藏品。
明代開始,民間善雕犀角雕名家不少。清代雍正朝,造辦處開始為宮廷雕琢犀牛角雕件,其中犀角雕仿古銅器器皿至乾隆達到鼎盛,成為當時宮廷制作犀牛角的時尚與標志,其收藏價格、收藏品位也頗高,是收藏家收藏重點。
目前已知只有在德國一家博物館里有兩件宋代犀角雕。現存的亞洲犀角雕刻作品絕大多數(超過95%)是明清時代的作品。亞洲犀角絕跡后,非洲犀角取而代之,則是在清代中葉以后,大多是為了貿易作來料加工。
行情一片大好
中國不出產犀牛,所以即使在古代,犀牛角也屬于珍稀物品,多是通過進貢、貿易等渠道進入中國。目前,亞洲犀牛已經滅絕,非洲犀牛也早已成為禁止捕殺的保護動物,市場上現在基本沒有犀角出賣。犀角藝術品拍賣行情看漲,也是因為很多國家將犀角列入禁售項目。

另外犀角雕刻的歷史在我國至晚清已經劃上了句號。故犀角雕刻品以其罕見的程度,恰好符合“炒作”的底數,因此沒有國外回流“擴盤”的后顧之憂。
同時,書畫市場的不景氣現象使一部分的游資開始尋找新的投資的門路。陶瓷,玉器,青銅,雜項等的鑒定技術比之犀角相對難度要高得多。
北京市文物局鑒定專家張如蘭認為,若抱有投資意識進入拍賣市場的,犀牛角雕刻品應是首選。因為國際上犀角雕刻品尤其是中國明清時期的犀角雕刻品價格飛漲,以至十年間上漲了幾十倍,并且還有繼續上漲的趨勢。
真假犀角難分辨
隨著犀角熱的出現,市場上的犀角雕也多了起來。但市場上的犀角雕90%都是贗品,很多是根本沒有收藏價值可言的合成犀角,甚至有的是黃牛、水牛等其他動物角。有人把有竹絲紋的角當作犀牛角,其實這是個誤區,牦牛、水牛角也同樣有竹絲紋,而網絡紋和魚子紋才是犀牛角所獨有的特征。
有的造假者將黃牛角、水牛角、牦牛角剖開,一層層燙壓,再煮熟后制作雕刻成假犀角杯,由于看起來也有成片成片的竹絲紋,而且價錢不貴,令很多收藏者上了當。至于市場上存在的合成犀角做成的贗品,成分為樹脂膠、石蠟等化學物質,沒有任何收藏價值。
中國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鮑建和提醒收藏者:犀牛角底部的蜂窩紋,是其區別其他種類牛角標志性特征。犀牛角珍罕也要注意區別亞洲犀角還是非洲犀角,因為亞洲犀角的價值高于非洲犀角。但在拍賣市場上,一般不會標識藏品是亞洲犀角還是非洲犀角,完全要靠藏家自己的眼力進行判斷了。
避免收藏盲目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位專家說,她曾在山西、陜西、杭州、南京等地的民間收藏者手中看到過不少明清犀角杯,但精品非常少,多數是現代仿明清雕工的犀角或者其他材料的雕刻品。
有的造假者為了讓贗品看來像真的,會按照清代的雕刻風格仿制,經過化學染色并抹上土做舊,偽裝成出土器物。而事實上,犀牛角主要是碳酸成分,埋在地下極容易腐蝕。所以所謂出土的犀角物品,基本上都是贗品。
目前來看,盡管犀角雕器升值潛力明顯,是投資收藏的佳品,但并不能盲目購藏。由于犀角雕制品非常珍稀,因此市場上的贗品也屢有出現。在北京各大古玩市場上,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攤位在出售“犀角杯”,價格在幾百元至幾千元不等。其實這些角雕制品都是用水牛角或樹脂仿制而成,因此收藏者在購藏時需謹慎入手。
此外,犀角雕刻作品除了看材質,還要看制作年代、雕刻流派以及是否名家手筆。很多人認為,犀牛角越重越值錢。其實,作為藝術品,犀牛角質地、工藝、形狀同樣很重要。
作為收藏者,對于那些低價起拍的犀角雕,不要光抱著撿漏的心態,而要特別注意是否真品,不要上了合成犀角杯的當;對于那些高價起拍的犀角雕,除了辨真假之外,更要細察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