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在“穩中求進”、總量適度從緊以及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的宏觀政策背景下,我國宏觀經濟繼續保持了良好的運行態勢。國民經濟發展實現了經濟高增長、物價低漲幅的宏觀調控目標。據世界銀行統計,1997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第7位,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和意大利。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46619億元,增幅為11.4%。宏觀調控政策調整為穩健的財政政策從緊的貨幣政策。而在今年3月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防止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被政府列為今年宏觀調控的重大任務。
十年之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成為僅次美國日本德國的國家,在這十年中無論宏觀政策如何調整,中國始終以7%以上的增長速度前進,但是這一路走來,其實并不容易,可以說是在壓力下前進。
國家經濟實力的迅速增強也帶來了中國企業的迅猛發展。十年前,當馬化騰帶著陷入泥潭的“小企鵝”去某知名公司投石問路時,人家對馬化騰說的最后一句話:“麻煩你出門的時候把門帶上。”不知道當時馬化騰有沒有想到:當上帝跟你關閉一扇門的時候,也會為你開啟另一扇門。如今馬化騰的“小企鵝”早已不是十年前的那只“小企鵝”了。2003年當馬云在非典時期蜷縮在杭州百無聊賴的時候,他不經意的一個決定造就了淘寶網這個網絡巨無霸,而淘寶網迅猛發展也促進了阿里巴巴邁向更高,也讓這個其貌不揚的“小伙子”創造了中國互聯網上市的傳奇。
而在他們創造自己神話的同時,黃光裕沒有閑著,帶領著瘋狂地在全國各地“圈地”;史玉柱也沒有閑著,曾經站在“高峰”頂端的他被狠狠地跌倒在“地獄”后重新站在了“云端”,現在的他或許看的更清楚了。
近十年來,中國許多曾近紅極一時的企業像流星般一樣出現在中國企業發展史上。人不能只往上看,我們有時候需要偶爾停下來往下看。 中國的企業家群中也有清醒者,如王石就曾明確坦言:上世紀80年代創業的企業家們已經習慣了一種模糊的運作方式,因為他們賴以起家的市場是無序的,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今天的市場已經開始變得規范和透明,那種賭博式的創業沖動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成功機會,企業經營法則和模式已經與以前完全不同。一方面企業家經營企業的制度環境,也就是利益來源的方式上已經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另一方面也就是我們講的文化環境,從“人”的觀念方面也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這兩個方面對于中國企業的發展來說,正在造就一個我們夢寐以求的黃金時代。但這種繁榮與趨勢,對那些已經功成名就的企業家,卻可能構成了雙重的挑戰與困境。
如果面臨危機與壓力,我們的企業有可能被動地接受挑戰和困難,浴火重生,實現企業的自我超越。問題是危機與壓力從何而來?如果環境不能提供給我們危機與壓力,那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自我制造危機,自我加壓,這就是所謂的“自覺之路”。
很不幸的是,任何歷史時期,自覺永遠都只是少數人的專利。這一點意味著,目前相當一批正當紅的企業,基本上注定了最后的結局: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淪為過客,曇花一現。
人生十年,多少風流人物談笑間灰飛湮滅,而又有多少風流人物異軍突起百軻爭流。回望過去的十年,下一個十年你將走向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