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本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勝負的差別。當WTO日前就“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措施案”做出不利于中國的裁決后,勝負的天平仿佛已經向歐美等國傾斜,然而實質上,在這場針鋒相對的爭端中,其實很難判斷誰才是最后的贏家。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汽車零部件關稅之爭中,歐盟、美國、加拿大三方對中國存在異議的焦點,便在于中國于2005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中,明文規定了進口等于或超過整車價值60%的零部件,征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即25%;而若單純按零部件進口計算,關稅則為10%這一制度。可以看到,二者的確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而歐盟、美國、加拿大三方也由于利益的驅使而結成了堅固的統一戰線,并將中國起訴至WTO,日前,WTO爭端解決小組做出了不利于中國的初裁結果,仿佛又透露了勝負的天平已經轉向了我們的對手。
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即使是面對這樣唾手可得的勝利,同為中國進口車大戶的日韓等國卻一直保持沉默,甚至有些無動于衷,而我國國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商也表現得較為平靜,并沒有出現大難臨頭的緊張氣氛,這又是為了什么緣故?
位于我國浙江省的錦平機械工業公司,多年來一直為日本某著名汽車品牌代工生產汽車零部件,近日,該公司負責人杜偉群向我們透露了其中的某些緣由。
關稅之“變”牽動誰的心
杜偉群表示,在歐美等國對中國汽車零部件關稅制度虎視眈眈的同時,日韓卻表現得無動于衷,這看上去難以理解,實際上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日韓的汽車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布局時間相比歐美同行要長得多,零部件的國產化程度已經很高,足夠他們輕松越過40%的標桿,并且日韓與中國地理位置接近,將零部件工廠發展到中國來十分方便。而且日韓汽車企業在其國內就有參股上游廠商的傳統,他們與零部件廠商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勸說零部件廠商遷往中國要容易得多。
與此同時,歐美汽車廠商最深層的煩惱也正基于此,整車廠與零部件供應商之間協作關系的落后,是歐美不滿中國零部件政策的最根本原因,也正是歐美廠商在全球范圍內失去競爭力的根本原因。
對于歐美汽車企業來說,其即將投入到中國市場的新車型以及高端品牌短時間內很難國產化。“并不是說奔馳和寶馬沒有國產化的能力和考慮,但他們目前的確需要有更充裕的時間。能不能給予這些豪華車廠商一點緩沖的時間,將是歐美與中國磋商階段能否達成妥協的關鍵之處。”
盡管歐美與中國的最終裁決結果還在等待之中,但相比各國政府的忙亂,大多數合資汽車公司卻早已經開始響應中國這一新的關稅政策。
德國大眾汽車早在2005年便對外宣布,對比2004年2.5億美元采購規模,2005年從中國采購零部件總額將一舉提升至10億美元,并至少保持這一采購數額3年以上。這樣,到2008年底,其合資公司上海大眾和一汽大眾近80%的零部件都可以在中國內部采購,使得其生產成本降低40%。。
上海通用也表示,其國外零部件供應商的份額近年來一直下降。目前,國內零部件供應商已超過200多家,占據采購總額的70%以上。
杜偉群表示,跨國車企加快在中國零配件本土化戰略也不會因為爭端而減緩。對于歐美國家而言,若一定要以爭端結果來解除中國對零配件的某些限制,并希望拖住跨國巨頭轉產中國的計劃,以此來打消中國政府“以市場換技術”的算盤,顯然將充滿難度。
中國企業的“高深”表情
目前,中國已被WTO初裁判定敗訴,而目前專家學者的意見也十分統一,在終審中,中國很可能再度面臨敗訴的處境。那么,這個結果又會對國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商帶來何種影響?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企業并沒有表現出過多的緊張情緒,而與日韓企業的“無動于衷相比”,中國企業更多表現出的是一幅“高深莫測”的表情。
不少國內企業認為,這樣的結果對國內的生產廠商來說影響甚微。
杜偉群說,目前國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水準,在近年來有著一個飛速發展的歷程,由于我國政府近年來堅持以“市場換技術”的宏觀指導方針,同時也由于我國國內的生產成本很低,因此大批國外知名汽車生產商已開始將關鍵零部件技術與市場逐步向中國轉移,這便造成了我國汽車零部件的生產水平大幅提高,盡管還沒有達到能提供奔馳、寶馬等高檔汽車或者混合動力技術所需要的發動機和變速箱,但中國汽車零部件已開始大舉走入國際市場,并積極參與國際汽配行業的兼并整合卻已經成為了現實。
因此,杜偉群表示,如果在馬上便有結果的終裁中,WTO爭端解決小組依然裁定中方敗訴,那么中方很可能采取的措施是調整有關政策以降低部分零部件進口的關稅,這將在一段時間內,使得一批在中國設有合資整車公司的跨國汽車制造商大舉采購其國際市場的汽車零部件產品,而這些產品的涌入,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沖擊到國內原有的供應商配套體系,但從長期來看,隨著不少國外汽車制造商紛紛加大了本地生產的國產化力度,加上國內汽車價格一降再降,為保持利潤率,轉產中國并提高國產化率顯然是一條更快的捷徑,因此,即使WTO再次做出不利于中國的裁定,也無法阻止關鍵零部件技術與市場向中國轉移的大勢所趨。
當然,此次零部件關稅之爭,對于國內廠商來說也不可能是無關痛癢之事,而它造成的困擾,也許將體現在今后的潛在風險中。“從汽車零部件產業來看,WTO的此次裁定,加大了國內汽車零部件產業已經存在的受到進口產品沖擊的風險,今后一段時間,有受到傾銷的可能。”杜偉群說。
而即使關稅得以降低,并且在中國國產零部件要比僅進口方式更有利于降低成本,但也有一些國外汽車制造商依然不會買賬,比如寶馬、奔馳等豪華車制造商,這是因為,國內零部件配套體系的技術能力、裝配質量還與高檔車在其本國的產品質量水準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如何提高國產零部件配套水平,也是擺在國內供應商面前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