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的涵義
“中國并沒有違反承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中國已經通過立法機構修改了投資法規,不再對汽車生產做本地化的強制性要求;同時也降低了汽車及零部件關稅。”
——商務部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吳家煌認為,制定《辦法》主要是為了制止某些跨國公司利用稅率差逃稅。
“《辦法》的實施,可視作中國支持自主開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辦法》起草小組的成員之一黃永和說。
“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不了解的人應該好好去看看《辦法》。哪里有保護?沒有壁壘,針對中國汽車行業零部件產業也沒有特別的措施。”
——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進口處處長宋先茂認為,《辦法》本身是一個海關管理措施,進行歸類的一個措施,它并不是因為保護,每個國家都有這種措施。
“中國的《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并不違反世貿組織根本原則,無非是運用了合法權利和防止變相走私規避整車關稅而已。”
——商務部貿研院副研究員梅新育認為。
“中國政府制定這樣一個具體的管理辦法,是對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過渡期的保護,我想我們會依照WTO基本的規則把這個事情處理好。”
——中國汽車工程協會理事長張小虞說。
“現在最好的辦法是不保護,因為保護出不了競爭力!”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認為,中國現在所提倡的這些,在50年前的拉美國家已經被提過了。
“面對已經到來的全球化汽車市場,只有放寬這兩個領域的限制,才能保證充分的競爭,如果政府繼續保護,中國的汽車工業將很難生存,但是,有了一個開放的競爭市場,也許可以殺出一條血路。”
——原國家機械工業局局長邵奇慧說。
“應該看到的是,此案關鍵的焦點是我國對等于或超過整車價值60%的零部件征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而不是中國加入WTO協議中規定的10%~14%的稅率。我國和發達國家汽車市場不同的是,中國對整車和汽車零部件有著明顯模糊的關稅政策,而發達國家則涇渭分明。”
——中國首位研究汽車產業的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研究員、中國WTO研究會常務理事喬梁如是評價。
豪車國產化聲音
“國家對豪華轎車的進口銷售壁壘已經不大了,但是,現在已經建廠投資進來后,再找退路回去比較困難,退出機制沒有了。”
——資深車評員、行業分析師鐘師認為,現在寶馬、奔馳顯得進退維谷,沃爾沃將來國產會怎樣還看不透,其實這是一種博弈。
“一旦大眾、通用、福特、現代的新工廠落成,零部件采購規模經濟優勢顯現,那么他們將有實力打一場真正的價格戰。”
——國家信息中心發展研究部副主任張宇賢擔憂,靠壓低成本以價格取勝的國內中小汽車企業就可能被逼向死角。
“德國大眾是商人,所有商人都要賺錢,賣CKD自然也要賺錢。”
——前大眾汽車公司駐中國首席代表李文波認為德國大眾必須提高國產化。
“中國的高端消費市場增長迅速,通用汽車正在以凱迪拉克積極開拓這個市場,希望中國盡快成為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市場,而目前預計實現這一目標的時間是在2008年。”
——2006年通用汽車凱迪拉克國際營銷和品牌開發總監吉姆的態度表明,2008年中國豪車市場競爭激烈。
“進口車的買主一般不會講價,因為品質和形象擺在那里;一旦國產了,即使你的國產化率只有1%,消費者也會跟你討價還價,其品牌價值確實受到了一定影響。買豪華車實際上就是滿足客戶的一種心理需求,今后國產車要外貼中文標志,那種國際化的身份認同沒了,車就更不好賣了。”
——一位凱迪拉克經銷商對于豪華車市場的分流表示擔憂。
“寶馬決心增加國產化比例以符合新的規定。每個月都有競爭者加入采購招標中,寶馬目前正與多家中國企業談判汽車零部件的合作事宜中。”
——寶馬大中國區總裁史登科曾公開表示,寶馬將積極備戰“國產化率”。
“國產奔馳絕對不會停產!”
——早前,北京奔馳-戴克傳出“停產大切諾基”的消息。對此,北京奔馳新聞發言人阮偉健明確回應。
“比起印度、越南、菲律賓、泰國等同樣具有低勞動成本優勢的競爭市場,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們應提供更高端的產品,提高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競爭力,擴大生產規模以及降低成本。”
——AlixPartners咨詢公司執行總裁StefanoAversa說,為了盡快發展以規避風險,當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已出現并購重組趨勢,已有80%的企業有并購意向。
“沃爾沃希望能夠從2009年開始在中國生產S80。”
——沃爾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埃普的話表明,沃爾沃已放緩了國產化的腳步。
訴訟的意義
“沒有品牌,造多少車都是別人的輝煌,沒有自己的品牌,在世界經濟中就沒有地位!”
——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認為,除了積極應對訴訟,發展自主品牌是最重要的。
“中國作何反應將會具有啟發意義。如果像我們希望和預料的那樣,中國被證實有違其在WTO的職責,那將有可能幫助中國國內提倡改革的力量。”
——美國貿易代表蘇珊#8226;施瓦布(Susan Schwab)分析認為,這場訴訟意義重大。
“作為企業來講,無論是歐洲還是韓國、日本的合資企業,根本不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WTO對歐盟申訴的仲裁對他們有利這個結果。因為你只要不實現本地化生產,不走零部件國產化的道路是根本不可能的……無論是裁決結果怎么樣,必須得從現在而且是持續不斷地進行國產化方面的投入。
——《國際商報》資深車評人何倫分析認為。
“即使終裁結果仍然不符合中方的期望,中方還可以爭取盡可能長的調整時間。在此案中積累的經驗教訓還可以用于中國起訴和被訴的其他案件中,真正的貿易大國是國際市場價格和規則的制定者而不是純粹的被動接受者,而訴訟從來就是決定和推行規則的重要過程。”
——國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認為,訴訟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我并不同意簡單地認為,WTO作出的裁定對中國不利或者有利,也不同意,一旦《辦法》取消將會給眾多國內制造商帶來巨大的損失。”
——何茂春分析認為,目前中國國內眾多汽車零部件、整車生產商股份構成十分復雜,它或者是中外合資,甚至是獨資,都具有復雜的國際資本背景,因此細分裁定對中國有利或者有弊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