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法制的呼之欲出,但愿期貨市場成為投機者真正的天堂,但愿期貨市場的本質與功能盡快回歸!
作為經濟的建設秩序的有力推動器,經濟領域的相關法規近幾年來已提到一個重要的高度。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齊奇提出,“隨著我國期貨市場和對外開放形勢的發展,已經啟動了兩年的《期貨法》起草工作必須加快步伐。”
實際上,一旦《期貨法》的出臺,期貨交易民事權利救濟機制亦能得到很大的完善。齊奇的觀點博得與會者的認可和贊同,“《期貨法》應該盡快出臺,現在股指期貨市場的躁動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人大代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總經理朱玉辰說。
改革后,自期貨市場真正誕生到興起,走過了10余年的道路。如今,中國的期貨市場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繁榮期:交易品種包括大豆、小麥、玉米、豆粕、棉花、銅、鋁、天然橡膠、燃料油、白糖、豆油共11種,交易的合約共有13種,已形成以農產品、工業品為主,兼顧能源產品的品種結構。而且,生豬期貨、鋼材期貨、大米期貨、大豆期貨期權、小麥期貨期權、銅期貨期權也均已醞釀成熟,許多領域的期貨批準上市交易指日可待。大量案例和研究表明,期貨市場對現貨市場的價格已起到了真正的引導作用,期貨市場也不再如盲目發展時期那樣。例如,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銅期貨,不僅是國內現貨銅定價中心,甚至成為了除LME、之外的第二大國際定價中心。
實際上,中國期貨市場的真正興起可以追溯到2001年,此前的2000年期貨市場最低迷的一年,成交量僅5461萬手,成交額僅有16082億元;到了2001年,期貨市場便開始復蘇,成交量達到12046萬手,成交額將近30145億元,分別比上一年增長120.58%和87.45%; 2003年的成交量比上一年翻一番還多,成交額接近2002年的3倍;期貨市場成交量、成交額分別比2001年增長約168%和346%……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正好是“十五”規劃的第一年。
到了2006年下半年,上海金融衍生品交易所開始試運營,這是中國第四家期貨交易所,預示著中國的期貨市場逐漸上揚。兩年來,隨著股指期貨、國債期貨等金融期貨品種的陸續推出,期貨市場日益興旺,甚至連生產制造型企業都開始轉到期貨市場,以便規避風險和拓寬經驗領域。
在經濟領域,健全的法律法規永遠是繁榮的堅實保障。對于期貨市場,政府自1996年頒布《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來,陸續出臺了幾個相關法規和條例,目的就是為了實行規范化管理。而這些法規的誕生基本聚集于“十五”期間,2002年1月,證監會修訂了《期貨經紀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和《期貨從業人員管理辦法》; 2001年5月,五部委聯合制定《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辦法》,證監會修訂頒布了《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和《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施行;2005年年底,證監會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期貨公司內部管理制度建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通知》。概括起來,中國期貨市場已形成了以“一個條例”、“一個司法解釋”、“四個辦法”的法律法規基本框架。
然而,要想將整個期貨行業從一個相對混亂的局面導向規范化,僅依靠上述辦法和條例還遠遠不夠。
2007年3月,“根據全國人大立法計劃,全國人大財經委正在開展《期貨法》的相關立法工作。”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正慶透露。證監會主席尚福林也表示,證監會將積極配合全國人大做好《期貨法》的立法調研工作。
至此,《期貨法》正式邁入立法階段。又一年過去了,據相關人士透露,在經歷了多方研究和論證之后,一個相對完善的《期貨法》即將推出。隨著法制的呼之欲出,但愿期貨市場成為投機者真正的天堂,但愿期貨市場的本質與功能盡快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