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中國民營油企近日盼來了一個“好消息”——中石油和中石化將向有責任民營成品油企業供油,不少專家表示,這是民營油企面臨“招安”的開始。
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民營油企走過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十年。這期間,民營油企曾經在中國兩大石油巨頭中石油、中石化的屋檐下仰人鼻息,求一點殘羹剩飯,也曾經聯合起來,希望能夠憑借集體的力量來跟兩大石油巨獸對抗,爭取自己的權益。可是,這種對抗本身是令人尷尬的,一方面,民營油企本小力弱,很難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人力去自己開發油源;另一方面,民營油企對于油源不穩,利潤微薄的現實又相當不滿,他們渴望改變這種現實。因此,由數百家民營油企組成的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一再地向有關部門上書,希望國家能夠給予民營油企以發展的空間。
這種既對抗又合作的情形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這種“家庭歧視”的打擊下,民營油企甚至一度萌發了“出走”的念頭——打包賣給外資油企。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常委任玉嶺就曾在一次論壇上表示,鑒于有些民營流通企業出于無奈向外資出賣的境遇,建議國家對此高度重視,要嚴防外資油企威脅石油安全。
這種矛盾沖突迫使國家相關部門出面來協調和解決。國家發改委、商務部3月4日聯合發布《關于民營成品油企業經營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通知》首次明確指出“合理向民營成品油企業供油”。中石油和中石化今后有責任向非兩集團的民營油企供油,條件是供需雙方需簽訂長期供貨協議。同時,規定價格由供需雙方在國家規定的實際零售價格基礎上倒扣5.5%~7%。
大多數的民營油企抱著興奮的心情來看待這個“利多”消息。畢竟,《通知》要求兩大石油巨頭在與民營企業簽訂長期供貨協議后,切實履行供油職責;而且利潤空間也增加了,初步估算,民營企業可以從每噸油中多賺到100元。
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在拿到《通知》文件后說,過去兩大集團和民企是不簽訂長期合同的,但現在《通知》規定可以簽,意味著民企的油源能得到保證了。“這是一個突破口,但關鍵還在于接下來的執行。”據他透露,目前國家正在討論協調政策、制定方案。考慮到兩大集團可能存在資源緊張的問題,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不可否認,因為《通知》的出臺,民營油企的底氣足了,日子也會好過一些。但即便如此,民營油企的發展不是更自由寬松,更有前景了,相反,兩大巨頭將進一步掌控國內成品油市場,民營油企將被正式“招安”,成為兩大巨頭的附庸,共同對抗外資油企的入侵。
這是因為,首先,民營油企一直要求的每年從中石油、中石化固定獲得相當數量成品油的愿望,沒有得到支持,《通知》反而規定,對民營批發企業向其所屬加油站和已簽約加油站以外銷售的,中石油、中石化兩集團公司可以相應核減供油數量。這說明,兩大巨頭仍然可以找到借口,來核減對民營油企的供油量。
其次,地方煉油廠的權限將再次被收緊。《通知》規定,地方煉油廠(具備批發資格的除外)所產成品油要嚴格執行交中石油、中石化集中批發。原來,民營油企在供油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通過自己尋找地方煉油廠來供油,而現在,這個空間也被壓縮了。
《通知》中同時稱,應加快民營成品油企業重組進程。兩巨頭要繼續根據企業發展戰略和成品油市場布局,采取收購、參股、聯營等方式,加快推進對民營批發企業的重組工作。
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對此回應說:“只要是合理的收購,我們都愿意。對民營油企來說,放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或是與兩大集團簽長期供油協定;或是由兩大集團并購重組。至于打包售予外資也就不會存在了。”
這說明,多數民營油企可能并不反對“招安”,因為接受招安是他們在無力對抗壟斷的情況下,最好也幾乎是唯一的出路了。雖然兩大巨頭在整合了民營油企的力量后,更有與外資油企對抗的本錢,但民營油企的附庸化、“木偶”化,乃至最終消失,對于中國油業,以及整體國民經濟的進步,并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