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這種以計算機網絡為載體,通過數據交換和屏幕顯示的貿易模式,正以迅猛之勢在世界范圍內興起。在我國,這種商務模式正對傳統商貿形成強大的沖擊,對傳統法律發起了挑戰。
2007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2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1.62億,半年來平均每分鐘就新增近100個網民,2005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7400億元,比上年增長50%,2007年中國網商交易額突破13000億元;2007年上半年,僅淘寶網總成交額就突破157億元人民幣……
相關人士指出,這些數據說明電子商務在我國的日漸興起,同時,網上購物也成為偷稅漏稅的新領域,且此數字估計高達數千萬元。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開設商店,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吸引更多的網民。有業內人士推測,產品的便宜主要是因為網上交易漏稅多。這部分借電子商務之道偷稅漏稅的行為不僅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同時,致使稅收大量流失,對國家稅收造成沖擊。

如火如荼的電子商務
“開個網店,月入千元,甚至更多……”這是網民們所熱衷的口頭語。從某種意義上看,電子商務正呈如火如荼之勢。
徐小姐最大的業余愛好就是上網購物。“網上商店的東西真的非常便宜?!彼嬖V記者。
的確,在全國最大的拍賣網站易趣網上,一雙“耐克”籃球鞋標價只要80元,一條“LEE”的牛仔褲只賣110元,而一只路易威登的手提包最便宜的標價是60元。像王小姐這樣熱心網上購物的人越來越多,在國內大都市里,網絡購物已成為一種新潮。
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1.62億,半年來平均每分鐘就新增近100個網民,2005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7400億元,比上年增長50%,2007年中國網商交易額將突破13000億元。面對如此大的商機,無法不讓人心動。于是,在網上開設商店的人也越來越多。據拍賣網站淘寶網站透露,其在線商品數已突破300萬,用戶數也達到300萬。
有資料顯示,中國網絡用戶的年增長速度達到300%以上,電子商務網站2000年初統計為200多個,半年后便增至600多個,也有對外宣傳稱1000多個。電子商務交易額也正以400%的速度增長,即從1998年的800萬到1999年的4000萬元;我國1999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5500萬元——這交易額年增長速度很快,但實際交易額與美國相比,僅為其數萬分之一。
廣州市政協委員李志斌舉出一項專家統計:即便按照4%的稅率計,我國網上交易的年漏稅額也逾6400萬元!網上開店作為一種新的創業和就業渠道,已滲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互聯網上申請空間或注冊賬號,然后在互聯網上進行物品銷售的人數正在日益激增。一方面,如淘寶、易趣等電子商務網站成為大部分買賣者的樂園;根據eBay易趣最近的財務數字顯示,2004年eBay易趣總交易額超過25億元人民幣,2005年一季度,其注冊用戶達到1160萬,總交易額8.2億元人民幣……
2006年元旦,針對“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高達6000億元,稅收問題提上日程”的說法,阿里巴巴CEO馬云公開否認電子商務征稅——“B2B不存在偷稅漏稅。我不知道這是從哪里來的數據,這個數字竟然比美國還多?!彼忉尩溃壳半娮由虅罩饕袃煞N:一是企業電子商務(B 2 B),一是個人電子商務(C 2 C)。前者目前還不存在真正的網上交易,“阿里巴巴去年在整個電子商務市場的規模達到500億美元,其實只是一個交易額……”
馬云曾透露,真正的電子商務撐死了也只有150億元左右,這主要集中在個人電子商務領域(C2C),淘寶網和易趣是其中的主要交易網站,兩家加起來只不過120億元至150億元之間。eBay易趣CEO吳世雄更是語出驚人,“電子商務撐死也只150億。”
關于稅收的問題,盡管馬云表示,“B2B基本不存在任何偷稅漏稅的情況,線上走的是信息流和資金流……但是在個人電子商務稅收(C2C)方面,很多網上開店確實沒有繳稅……”
事實上,電子商務如火如荼的趨勢毋庸置疑。
在這巨大的交易數字背后,到底有多少份額屬于納稅范圍而又沒有主動進行納稅呢?除易趣外,這個問題同樣存在于其他拍賣網站。
形式不拘一格
電子商務的模式各有不同,無論何種方式,都可能成為偷漏稅的窗口。
個人“網店” C TO C(個人對個人)
近日,一位朋友辭掉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創業”大潮中去,他開起了時下最火熱的網絡商店。他準備在網上租用一個空間,開一家銷售手工藝品、圖書及日常用品的小店。他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網絡商店省去了現實生活中的鋪位租金、廣告宣傳等費用,投入少產出多,真的非常適合小本投入的人去嘗試?!?/p>
個人“網店”的興起,其背后有著大的趨勢,更有著許多小便利。例如,在互聯網上申請空間或注冊賬號,而后在互聯網上進行物品銷售,這種方式非常便捷——于是,注冊的人數正日益激增。另一方面,如淘寶、易趣等電子商務網站成為大部分買賣者的樂園,據悉,2004年eBay易趣總交易額超過25億元人民幣;2005年一季度,其注冊用戶達到1160萬,總交易額8.2億元人民幣……
另一方面,在互聯網上租用空間建立個人網站進行銷售的也不在少數。據了解,目前租用1個100兆的空間費用1年只需100~200元左右。這樣的空間已可滿足開設一個擁有產品介紹、電子郵箱、用戶論壇等較為正式的電子商店所需。
顯然,C2C具有隨意性、規模小、娛樂大于功利等特征,它們通常是網絡交易偷稅漏稅的主角。
地下虛擬物品交易 類似C TO C
火熱的網絡游戲也帶來了相關虛擬衍生裝備的交易熱,據保守估計,2007年國內的地下虛擬物品交易額超過10億元,而這些交易的主體也往往是玩家個體。
早前,重慶不少網吧在繼續經營傳統網絡的同時都搞起了第二產業——代玩家練級、替玩家出售游戲中的虛擬裝備。一般說來,一個月下來,網吧老板和代練者都能獲得上千元收入,而代練者也成了網吧最鐵桿的客戶。每年,重慶市通過網吧進行交易流通的游戲虛擬裝備價值高達上千萬元人民幣。面對每年上千萬元的交易額,重慶市國稅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我國并沒有對虛擬物品價值進行評估的單位,也沒有對虛擬物品交易進行征稅的先例,對如此大額度的稅收流失,稅務部門也無可奈何。
拍賣網B TO B(企業對企業)
小心謹慎的正規拍賣網站對納稅義務也非“熟視無睹”,在易趣網的服務條款上有此一項:“用戶應按照國家的稅收規定,向相關部門繳納稅款?!痹谔詫毦W的服務條款上,也有類似相關提示:“用戶因進行交易、獲取有償服務或接觸淘寶網服務器而發生的所有應納稅賦,以及一切硬件、軟件、服務及其他方面的費用均由用戶負責支付。淘寶網站僅作為交易地點?!眴栴}是,僅僅羅列著一些合同文本式的條款,拍賣網站經營者是否就有權對網上用戶的逃稅行為免責呢?
在多姿多彩的網絡世界里,是否有類似上述網站在做著同樣的事,誰也不能預料明天是否會出現更多的追隨者。
掛羊頭賣狗肉 B to C(商業對消費者)
事實上,大多的網上拍賣商店銷售的都是新貨,還有一部分從事的是買舊貨賣舊貨的交易,甚至還有一些企業也在拍賣網站上以個人名義注冊,打著“C to C”的旗號,其實進行的是“B to C”的交易。因為。據我國稅法相關規定,網上銷售新貨的生產經營型企業應繳納17%的增值稅。而從事買進賣出,包括買進的是舊貨,賣出的也是舊貨的店家也要繳納增值稅,這些交易一律按4%的征收率減半征收增值稅,且不得抵扣進項稅額。按照《拍賣法》及公安、工商、稅務等部門有關法規的規定,凡開辦屬于特種行業的舊貨寄賣商店、典當行、拍賣行,其經營者必須進行工商注冊并按有關規定查驗、登記寄拍者的身份和寄賣物品的來源,同時進行稅務登記并依法納稅。
現狀是,無論是一些拍賣網站的經營者,還是一些網上商店的經營者們都以“目前國家并沒有明確確定網上交易必須繳稅,所以在網上開店不需繳稅”為由,在事實上進行逃稅。
以新作舊的慣用伎倆
網上交易市場的形成,與網上商品價格低廉有很大的關系。那么網上商品的價格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優勢?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省去了不菲的庫存及宣傳費用,降低成本,以此降低產品定價;還有一個業內不愿公開的秘密:網上交易大多數不交稅。因此,在商品價格構成之中,本應上繳國家的稅收,成為網上拍賣商店價格競爭和賺取利潤的法寶。?
據我國相關的增值稅法規中指出,“個人銷售其使用過的舊貨免稅(有關法律細節見上文)?!边@也成了許多網上拍賣店主們不繳稅的藉口。事實上,一些網絡企業經營的是新貨,但卻以舊貨銷售額來納稅,就是為了逃稅。
有稅務專家明確指出:“以新作舊,成了現在網上拍賣商店最慣用的逃稅手段?!绷頁I內人士預測,今年我國網上交易的漏稅額又將達到數千萬元。

稽查之痛
“0”和“1”兩個邏輯數字構造起了虛幻的網絡世界,由其衍生出的電子商務也與眾不同。
無界的網絡虛擬的市場
有人說,網絡無國界。在網絡上,“一只狗都會成為你的情人。”這話聽起來很悲哀,事實上,如果一只狗真懂網絡語言,它也許就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電子商務商人。
互聯網是一種無國界的網絡,電子商務是一種無國界的貿易;這種貿易的運作,是在一個以信息數據交換為媒介的網上虛擬市場的特定空間進行的。因此,無論洽談確認、款項支付、貨物交接及追蹤、監管,都帶有它電子化或數字化的特性,連傳統貿易的儲運都已進行了電子化的物流改造。這種“虛擬”的特殊性所產生的糾紛,往往不是傳統的商務規則所能適用的。特別是電子商務超越時間和地域,解除了傳統商務活動中物質、時空對交易雙方的限制而可能出現的網上合同詐騙、金融犯罪問題以及“黑客”“黑手”侵襲等等“在線”問題,更是現有法律所難以適用和遏制的。?
交易無界,時空界限和貿易壁壘被打破。這給立法社頂了一定難度,因為國際商務規則和法律特點各不相同;在虛擬的市場下,政府稅收部門對其監管及運作越發難以進行。
國際電子商務是新興的國際貿易模式,但它與傳統的貿易方式并非就沒有任何聯系。國際電子商務包括兩種貿易形式:完全的國際電子商務和不完全的國際電子商務。前者從洽談、訂立合同到銀行結算、貨物交接等,一切貿易活動均在網上進行,即在線交易。這種貿易目前主要是技術服務貿易包括軟件買賣、在線旅游等數據業務;后者除了洽談、訂立合同或銀行結算外,所有貨物的生產、運輸、保險、稅收等均按傳統貿易的方式進行,即某種程度的離線交易。這種貿易模式交叉互補使電子商務立法不得不考慮對兩種國際貿易形式在許多具體問題上分別做出規定。
電子商務是通過計算機網絡的電子信息的交換來簽訂合同、完成交易的。相對于有形的“紙質交易”,它卻是無形的“數據交易”。電子合同不存在任何傳統意義上的書面形式,當它記錄在計算機或磁盤的載體中是有直接法律效力的;但當它作為一種書面形式,即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原件,而是合同的副本,這是它不具備傳統意義的直接法律效力。換句話說,它必須經過認證、鑒定,才具有傳統書面合同的法律效力。因此,簡單歸入書面合同范疇而未按其實際法律定義作效力規范的茍且做法,將給今后電子合同糾紛的解決帶來困難。比如說,銀行支付、信用確認、貨物交接或轉讓及電子追蹤等、都帶有無形的特性。
稽查之痛
電子商務所具備的特點,決定了“取證難”就是稅務機關在稽查時遇到的最大挑戰!
電子商務在這一依托電子信息網絡的新型營銷模式,在如今的商貿活動中已被普遍運用。由于其商品交易過程中的物流和資金均通過電子數據處理、網絡參數傳輸、數據交換和資金匯兌等技術實現,傳統的稅務管理和稽查模式已很難掌握其真實情況,這種無極限的挑戰無所不在。
拿手機為例,手機銷售行業已普遍運用網絡交易這一方式進行有效逃稅。
2005年貴州省黔南州國稅局稽查局接到舉報,稱貴州省某公司從2003年元月至2004年底,在黔南州都勻市設立辦事處,辦事處下設的代理商覆蓋黔南州各縣,但均未在所在地注冊登記,辦事處銷售手機上千萬元,除只給其中一家代理商開具增殖稅專用發票外,其余商家都未曾開局任何發票,有偷稅行為。
黔南州國稅局稽查局根據舉報人提供的情況,對某公司駐黔南辦事處開展突擊檢查。在一個宿舍樓里,檢查人員找到了該辦事處,令檢查人員意外的是,在這個看似私家的辦公地點內,除了一些宣傳資料和兩臺辦公電腦外,檢查人員沒有見到一部手機,更未發現一本紙質賬冊。
“若不是舉報,我們很難取到其銷售的電子數據。”據參與檢查的一位稽查人員講,此案使用的所有數據證據,有的是直接從該辦事處的電腦中提取的,有的是利用數據恢復軟件,還原了已被刪除的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歸集、匯總、比對、分析,提煉出有用的數據,之后又通過到銀行和省公司外調其資金回籠情況,以及其黔南片區的發貨情況后,才查清該辦事處在2003年元月至2004年底的兩年中,通過“電子商務”的形式銷售手機,共取得經營回款近4000萬元。
據查,該公司所采用的“電子商務”具體銷售形式是:省公司在各州(市)下設辦事處;辦事處再在各縣、市設區域經理負責市場推廣工作,設客戶服務中心(部)負責售后服務;各縣、市經銷商負責手機零售工作。省公司將手機銷售軟件(財務軟件)掛在網上。各辦事處通過區域經理到各縣推銷各種型號的手機,與各縣、市經銷(零售)商簽訂協議,通過手機短信或掛在網上的銷售軟件(財務軟件)向省公司報數量、型號,由各縣市經銷商(零售商)負責向用戶銷售手機及配件。
對比之下,傳統經營模式的手機銷售過程,資金流、物流清清楚楚,每一個環節都有明顯的構銷行為和獨立的納稅主體。而手機網絡交易行為中,如何認定地州市辦事處的行為?這成為稅收征管和稅務稽查的難點。表面上,此案中由零售商直接打款給生產商,再由生產商直接發貨給零售商,由于資金流與物流都不通過地州市辦事處,沒有證據證明其購銷行為,如確定辦事處具備納稅主體資格則缺少法律依據……
因此,在此案的最終處理上,稅務機關只對客戶服務收入做了處理,對辦事處的經營活動尚無法給出明確結論。
正因為網絡交易所具備的特點,若對網絡交易進行稽查,則往往卡在了取證這一關。另一方面,這也涉及到稅收的公平問題。稅收的一個核心問題即公平、公正。網上拍賣,與傳統的拍賣在形式上是不同的,但就內容而言是一樣的。網下交易要繳稅,而網上交易事實上沒有繳稅,是對傳統銷售方式的不公平。
我國目前的現狀是,無論是一些拍賣網站的經營者,還是一些網上商店的經營者們都以“目前國家并沒有明確確定網上交易必須繳稅,所以在網上開店不需繳稅”為由,事實上在逃稅。
有專家提醒,其實我國的各有關部門關于拍賣、典當、出售舊貨的法規,同樣適用于網上的此類交易。只不過,需要有關部門再次明確:網上的營銷方式必須要受現有的法律和規章的約束。
專家呼吁,公安、工商、稅務等部門針對網上“拍賣”活動的偷逃稅問題,應重申相關的規定并進一步明確拍賣網站經營者應負的法律連帶責任,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要求拍賣網站經營者提供網上拍賣交易的明細并協助稅務部門的稽查,切實加強對拍賣網站的管理。
據了解,目前工商部門對網上商場的監管還只限于備案登記和電子認證。盡管國家工商總局授權頒發的“經營性網站備案登記管理暫行辦法”已經出臺,并明確指出利用網站進行網上交易的;利用網站發布廣告或商業信息的;利用網站為他人網上交易提供交易平臺或其他服務的;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經營行為這四種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需備案登記。但工商管理部門的專業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對個人開辦網絡商店還難以做到全面監管,一方面由于缺少完善的政策法規進行監管,另一方面,這類現象多是在家中通過電腦便可實現經營,由于沒有固定經營場所,因此無法按照平常的要求進行登記,對于大部分游兵散勇而言更是難以做到全面監管。
正因如此,面對網絡交易中的稅收流失,稅務部門也沒有更好的依據來清查。實際上,這更有賴于電子商務涉稅法律的制訂與修改。
“電子商務并未對現行的稅收制度產生重大影響,盡管電子商務引發了一些包括稅收在內的新的法律問題,但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并非對立而是其的延伸,因此,電子商務的立法原則是對現行的法規加以修改、補充、完善,使之適用于電子商務?!眹叶悇湛偩挚蒲兴钛┤暨@樣認為。
刻不容緩的立法
對于網絡交易納稅,有人說,是實行“先導模式”,還是“肥了再殺模式”?
近年來,網絡經濟又逐漸復蘇,直至現在的升溫,網絡交易納稅問題也隨之引人關注。
2007年7月中旬,“全國首例上海網商偷稅案”在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宣判:被告人張某因在網上開店卻未交稅費,一審判處有期徒刑兩年,緩刑兩年;并處罰金6萬元。
有關專家認為,該問題的實質就是在網絡經濟的初級發展階段是否應該征稅?答案是,針對如今如火如荼的電子商務趨勢,應適時對網絡經濟進行征稅。
其實網絡世界雖然虛擬,但絕非虛幻,每個虛擬ID背后都是一個活生生的肉身存在,其行為并非完全虛擬,而是與現實世界有著各式各樣、或深或淺的聯系,可以說虛擬世界中的任何行為最終都將作用于現實世界中的某人、某物上,因此,傳統的物理規則也必然需要延伸到虛擬世界中的行為上。對于網絡交易及相關虛擬衍生商品進行征收一定的稅率是必然的,因為稅收的征管在虛擬世界中更多的可以體現為一種公權力的隱性介入,是一種加強管理的體現。
關鍵是,在通過立法對網絡交易征稅前必須設計出一套合理的、成本較低的、符合網絡交易特點的稅收程序。由于網絡經濟通常橫跨信息技術、通信技術、金融服務領域、生產者、消費者和各國政府部門,因此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因此更應該注意將網絡經濟中的新的征稅規則和程序與傳統的征稅規則和程序進行合理的銜接,尤其是征稅管轄權理論與征稅原則之間的銜接。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國際法研究所所長沈木珠認為,網絡交易的納稅問題應考慮4方面因素:1.電子合同的法律定義及效力認定;2.電子證據的法律定位及認證;3.電子簽字的法律效力及盜用責任;4.電子商務的保險與稅收。
他認為,考慮到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國應當堅持稅收中性原則和公平原則,反對零關稅方案。但從調動廠家、商家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的角度考慮,在一定條件下提供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也未嘗不可。電子商務將成為對世紀的主要貿易方式,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發達國家最終都將對其征稅,問題是征收什么稅,如何征稅。電子商務的無紙、快捷、直接、隱匿及易于改動等特點,確難倒了各國的稅收征管,而這需要加強與他國之間的合作。
在2007年“兩會”上,民建中央委員們聯名提出了“關于完善電子商務稅收制度”的提案;2008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韶關市宜達燃料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思宜建議,應該加速電子商務立法。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也明確表示要對電子商務征稅,并設立一個特別小組處理相關問題,防止網絡偷稅漏稅。顯然,根據我國具體情況,電子商務納稅立法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