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社會關系網絡的角度出發,論證了企業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機制和途徑。認為企業所掌握的社會關系網絡可作為判斷公司制企業發展是否成熟的標志;從交易成本的角度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由企業或個人掌握社會關系網絡進行比較,指出企業社會關系網絡由個人向企業的轉變,雖然是企業發展成熟的必然過程,但在企業社會關系網絡轉型過程中,社會關系網絡需要在個人和企業中尋求一個均衡。
[關鍵詞]社會關系網絡;經營者;治理結構;規章制度
[中圖分類號] F27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3-0001-06
※本文獲教育部博士點基金(03JB790032)和福建省社科基金(2003T088)的資助。
一、引 言
企業在開展其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都要或多或少與外部單位或組織發生各種往來并由此形成各種費用,由于企業在對外經濟往來過程中,采取了不同社會關系網絡體系,因而其產生了不同的交易成本。科斯最早關注企業交易過程所發生的成本,他在其著名論文《企業的性質》從交易成本出發要回答企業的性質問題。此后,理論界開始從交易費用與企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應該說新制度經濟學對交易費用與企業內在聯系的研究拓寬了理論視野。但是,從現有的研究我們仍然無法全面了解企業各種具體交易行為和交易方式的]變過程,而且,企業的交易過程受到都受到當地特殊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例如,我國的民營企業在經濟活動過程中,其生產經營大量借助人際社會關系網絡來完成,這種人際社會關系是一種非正式制度,在社會人際關系下所發生的交易并不完全依據市場原則,有時這種交易甚至是在產權模糊不清、合同不完備的情況下進行。然而,對于在漸進式的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大量通過社會關系網絡的非市場化交易方式將對企業發展有何影響,以及企業這種交易方式]變特點,還有待于理論界的進一步研究。
西方現代企業理論雖然通過引進有限理性、交易成本、產權、制度等因素,彌補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缺陷,打開了研究的思路,但又基本上保存了新古典經濟學研究綱領的硬核,即穩定性偏好、理性選擇和相互作用的均衡結構(埃格特森,1996),這意味著行為人的選擇都符合利己主義原則,并遵循效用最大化準則。這種思維模式,導致經濟學忽視對企業社會關系網絡的研究,Coleman較早認識到社會關系網絡的重要,他認為:通過社會環境,個人行為將得到調整、改變和約束,社會關系網和社會組織無論在社會運行還是經濟運行中都是重要的(James Coleman,1988)。由于社會關系網和社會組織對要素的配置有著重要的影響,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重視,被看成一種資源,構成了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Bourdieu(1997),Coleman(1990),Putnam(1993)、Stiglitz(2005)等都從不同的側面對社會資本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他們的研究加深了人們對社會關系網絡的認識。Mark Granovetter (1985)里程碑式的作品《經濟行為和社會結構:有關嵌入的問題》,引發了發展經濟學一輪新的爭議。Granovetter稱,雖然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可能創造出一個經濟信任的氛圍,但單有這些關系本身是不足夠的,還需要網絡將其嵌入到特定的社會一經濟環境當中。當制度和網絡結構交織在一起并且再也不能作為單個的實體來區分時,嵌入就產生了。正是通過嵌入,經濟行為人以及他們的行為才能廣泛地合理合法化,同時,經濟決策不再簡單地只是理性選擇。由于社會關系和網絡在長期內嵌入健康的制度并創造出,因而對經濟發展起關鍵的作用。Aldrich, Rosen和Woodward(1987)的經驗研究證實了社會關系網絡對企業創立過程的影響,甚至對后來的企業實踐和企業成長的影響。Birley(1986)通過研究160家印度企業,提出了網絡在新企業創立過程中的作用,同時區分了兩種網絡組織:非正式(家庭、朋友、商業等)和正式的(銀行、律師、會計等)網絡,并且發現非正式網絡對企業的作用意義更大。
我國對社會關系網絡的研究更多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將社會關系網絡引入經濟學的研究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標志性的成果。中國的經驗表明,構成社會資本主要內容的社會關系網絡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著廣泛影響。李路路(1997)通過對1995年第二次全國私營企業問卷調查數據的對數線性回歸分析,得出了民營企業主辦企業前的家庭背景、個人地位以及政治面貌對企業成功并不具有重要性,而與其來往關系最密切的親戚、朋友及其配偶的社會地位對企業成功具有明顯的重要性。石秀印(1998)以1995年全國工商聯對私營企業家的調查數據為分析依據,通過概率統計,驗證了存活時間長且經營成功的私營企業家往往是與擁有資源和權力支配者具有更密切關系的人的看法。邊燕杰等(2000)通過對廣州1998年的188家企業問卷調查數據分析,證明了社會關系網絡對企業經營能力與績效具有重要作用的理論假設。金祥榮等(2002)對浙江專業產品區及廣東專業鎮的研究也印證了在缺乏集群網絡與具有簇群網絡的兩個時期中民營經濟發展的明顯差異。國內的研究一方面證明了,在我國經濟轉軌過程中,由于正式制度和規則的變動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因而依賴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的網絡便有了更大的作用空間,這種“關系”資源的多少決定著民營企業獲取市場機會與資源能力的大小,進而導致了企業績效差別;另一方面揭示了集群網絡所具有的信息交流方便、獲取專業技術人員更加容易、技術快速傳播與擴散、由交易成本降低而增進的合作等網絡優勢(王增等,2003)。
社會關系網絡所擁有的強大的合作維系力量。對企業而言,何人掌握控制企業生產經營的社會關系網絡,是經營者個人還是企業組織控制其社會關系網絡,可以從中發現它們與企業產生截然不同生產經營方式的所存在的內在聯系。由于企業生產經營的社會關系網絡的控制權可以在企業和經營者個人之間相互轉換,考察這種轉換的形式和條件,目前理論界還缺乏研究。本文試圖在通過分析企業社會關系網絡歸屬的不同,研究其對發展企業的影響,提出關于企業社會關系網絡的發展]化一般模型。
二、從社會關系網絡考察企業發展的成熟狀況
根據企業的成長歷程,大體可以將其劃分為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個階段企業都有自己的特點。那么,怎樣才能區別企業是否已經發展成熟,發展成熟的標志是什么?如果從獨立商品生產者的角度,那么,其成熟的標志則主要是看企業是否具有獨立發展的能力,即企業的發展是否能夠擺脫對個人社會關系網絡的依賴,成為生產經營的主體,有效配置企業的要素資源,獨立參與市場競爭。實現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具有這種能力,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發展不夠成熟,往往無法脫離對創業者個人社會關系網絡的依賴,但對于發展成熟的企業,經營者不管是業主自己還是聘請代理人,個人都只是為企業發展服務,在企業與經營者的關系中,企業處于主導的地位,企業可以根據需要更換經營者。不可否認,經營者能力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企業發展成熟的不同,這種經營者的變更對企業生產經營影響的程度是有區別的。
發展越不成熟的企業,不利的影響就越顯著。而如果企業成長一直離不開對經營者個人社會關系網絡的依賴,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對于發展不成熟的企業,其對個人社會關系網絡的依賴,如果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將導致所有者實際上無法有效監督企業的生產經營。這是此類企業實行兩權分離的困難所在。例如國有企業在體制轉型過程,我國基本廢除了由政府計劃渠道對企業生產經營控制,缺少計劃所提供的營銷渠道,國有企業面臨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重新組織生產經營的問題。由于計劃體制下,國有企業缺少通向市場屬于企業自己的營銷渠道,政府希望通過放權,企業能夠在經營者的領導下,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斷開拓市場,形成具有自我發展的能力。然而,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完善,市場的開拓和企業營銷渠道的建立通常建立在個人社會關系網絡的基礎上,由此必然產生企業生產經營對個人的依賴,經營者也因此在企業里擁有絕對的權威(楊瑞龍,2002),這類企業經營者的變動將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重要影響也就在意料之中。國內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也能間接證明這一看法。龔玉池(2001)對國內在1993年前上市的150家公司的研究發現,公司高層的非常規變動與公司績效負相關。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廣大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更是高度依賴經營者,往往也是經營者個人的原因,企業無法順利完成艱難的創立歷程,被迫關門歇業。根據國內學術界對我國個體、私營企業主的調查,在較為成功的創業者中,來自政府部門的干部以及國有企業的管理和采購銷售人員占了較高的比例,他們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客戶作為維持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良好的社會關系網絡有力支持了企業營銷渠道的建立,提高了創業的成功率。對私人及其社會關系網絡的依賴,使得這些企業一旦更換經營者,則往往會因為社會關系網絡的突然斷裂,導致企業被迫歇業。
但是,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會對經營者社會關系網絡表現出如此嚴重的依賴。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也有大量的企業逐漸擺脫了對經營者個人的依附,形成了屬于企業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企業的生產經營因此不會因為經營者的更換影響到其生產經營社會關系網絡體系。如美國的福特公司,它的創立者——亨利·福特因為發明T形車和分工合作的流水線生產方式而全球著名,而福特公司經過了一個世紀,雖然企業家換了好幾代,但仍然保持著活力;可口可樂公司從1892年創立起,經歷了好幾任總裁,但公司的業績并沒有因此而衰退,而且發展成世界著名的品牌,這些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組織,雖然其經營者經常改變,但企業社會關系網絡能夠維系起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渠道。與這些大企業不同,大量中小企業雖然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創立期就因為種種原因而被迫歇業,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的企業能夠生存下來,并長期存續下去,如我們所熟知的國內老字號品牌,他們無不是從小攤販、小作坊等形式發展起來的。它們的經營交接方式往往就是“子承父業”,這一方面保證了經營權和所有權不會旁落,實現社會關系網絡家族內的傳承,使得這些家族產業在經營者的不斷更替中能夠保持穩定發展,從而成為了百年品牌。
從企業與經營者的關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要長期維持企業生產經營的穩定,關鍵是要正確處理經營者與企業的關系,處理企業社會關系網絡的轉化,降低企業對經營者個人社會關系網絡的依賴。雖然社會關系網絡作為特殊的資本形態,經營者個人社會關系網絡存在一定的壟斷性,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到他們所掌握的社會關系網絡的影響,但由于企業發展程度的不同,企業不同的制度安排和社會關系網絡,在企業負責人發生變更時,將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業績產生不同的影響。楊瑞龍(2002)提出,一個成熟的制度應該是激勵企業家通過營造產品和企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從而一旦企業離職,也能夠保證企業仍然能夠繼續生存與發展,企業由此脫離對個人的依賴,我們由此可以把這兩類企業分別定義為非成熟企業和成熟企業。非成熟企業是指企業生產經營的社會關系網絡掌握在經營者手中,由于經營者個人社會關系網絡對生產經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此類企業的發展對經營者高度依賴,企業無法自我生存;與此相反,成熟企業是通過制度和組織,建立起屬于企業自身的社會關系網絡,企業組織對生產經營社會關系網絡的控制,確立了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主導地位,因此,作為發展成熟的企業,經營者的變更不會嚴重沖擊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
三、企業社會關系網絡轉換原因及其過程
企業有一個逐漸發展成熟的過程。伴隨著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其社會關系網絡發生相應的變化。隨著企業自身的社會關系網絡逐漸取代了經營者個人社會關系網絡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改變企業的發展方向。那么,在企業擺脫經營者個人關系網絡的依賴的過程中,又是什么因素推動了企業這種社會關系網絡的轉換?
(一)企業社會關系網絡轉換動因分析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不僅需要調整其生產經營以適應競爭的需要,而且,還要根據需要,及時促進其社會關系網絡的]變,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成熟。導致企業社會關系網絡由個人向企業自身的轉換存在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人掌握企業生產經營的社會關系網絡風險大,成本高。社會關系網絡對企業生存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誰控制了企業社會關系網絡,也就基本控制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就現代公司制企業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如果代理人個人掌握企業社會關系網絡存在著巨大的經營風險,代理人個人社會關系網絡隱蔽性,使得所有者難以對其經營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督,代理費用十分高昂。另外,個人社會關系網絡對企業生產的控制,不僅監督困難,而且還會導致激勵措施難以發揮正常作用。根據詹森和麥克林(1976)的研究,信息的不對稱,即使給予代理人剩余索取權也不能提供有效激勵,因為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目標進行決策所付出努力的成本和收益不對稱,而按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進行決策則能獲得全部收益而不須承擔全部成本。信息的不對稱,容易產生代理人“劫持”企業,為了提高投資收益,投資者只好被迫支付代理人高額的報酬。雖然林浚清、黃祖輝和孫永祥(2003)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高層管理人員薪酬差距(CEO薪酬水平同其他高層管理人員之間的薪酬數額的差別)和公司未來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發現二者之間具有顯著的正向關系,大薪酬差距可以提升公司績效。但林浚清等人的研究是為了證明提高管理層報酬對企業績效的正面影響,問題的關鍵是,管理人員報酬總有一個限度,不能因為管理重要,企業就必須滿足管理人員不合理的要求。林浚清等人認為適當提高薪酬差距,甚至“維持合理的‘內部人控制’和稍弱的董事會獨立性”,有利于發揮薪酬差距的激勵作用。然而,實際上發展成熟的企業必須要有控制管理人員的手段。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報酬激勵產生作用的實際效果是值得懷疑的,因為國有中小企業正是在改制的過程中,代理人實際報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卻在競爭中不斷從市場中逐步退出,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企業社會關系網絡為代理人個人所控制,雖然激勵有利于提高企業效率,但建立在代理人個人社會關系網絡基礎上的國有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由于無法利用制度對其生產經營進行有效的監督,所以對中小企業而言,這反而證明采取民營企業的形式,也許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因為經營自己的企業,工作更有動力,而且,還不存在代理問題。雖然龔玉池(2001)發現我國上市企業更換公司高層不能改善企業績效,但他并沒有進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更沒有從社會關系網絡的角度進行探討。實際上這也從側面說明原由公司高層個人社會關系網絡不能為新高層人員所利用,導致公司生產經營網絡體系無法轉型,這從另一方面表明我國現有上市企業發展的不成熟,由于企業生產經營網絡被代理人所控制,企業不得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理費用。降低這種代理費用,實際上就是加快企業社會關系網絡控制權的轉換,實現社會關系網絡由個人到企業的轉變。因為,一旦企業社會關系網絡屬于企業組織而不是管理層個人,新高層管理人員可以利用企業已有的社會關系網絡,只需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就可以較快提高經營效益。
第二,企業發展的存續性。當經營者就是企業的所有者時,由業主自己掌握控制企業的社會關系網絡也同樣存在著風險與成本。作為獨立的法人單位,企業如果不出意外,可以持續生存下去,但作為自然人,企業家卻有受自然生命的限制。因此,若企業僅依靠業主自己所掌握的社會關系生存,隨著業主的退出或生命的結束,企業的生產經營必然會陷入困境。就國有企業而言,由于缺乏自身的社會關系網絡,代理人雖然不是國有企業有所有者,但由于他們個人社會關系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控制,使其在企業中形成了“一個人說了算”的決策機制,即通常所說的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當年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彭作義的意外逝世,使得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不得不在慌亂中匆匆讓新人走向前臺,以至于人們對后繼者能否完成彭作義規劃中的幾筆資本運作抱有一絲遺憾;而云南玉溪的煙草大王諸時建,當犯罪事實東窗事發后,馬上引起了全國喧嘩,并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在我國的民營企業中,絕大多數是家族企業。隨著第一代的創業者年齡的增長,他們必將逐步退出舞臺。在這種情況下,老一輩企業家所建立的社會關系網如果沒有在他們的后輩獲得傳承,隨著他們的退出,企業發展就有可能陷入困境。
(二)社會關系網絡轉換過程分析
根據前文的分析,受代理人個人社會關系網絡控制的企業,不僅面臨著巨大的道德風險,因此還要承擔高額的代理成本;相比之下,企業自身社會關系網絡的建立,可以通過企業組織的社會關系網絡獲取各種資源,從而規范企業的生產經營。當企業的生產經營直接受代理人個人社會關系網控制時,企業缺乏獨立性,所發生的交易實際上與代理人個人相聯系,做的是一種私人生意;只有社會關系網絡由個人轉換為企業,企業自身獨立的社會關系網絡在交易過程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企業才會確立起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那么,怎樣才能實現社會關系網絡由個人到企業的轉換,這種轉換過程又是通過什么樣的途徑實現的?對此,我國的理論界并沒有進行深入而詳細的研究。
雖然現代企業理論批評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生產的過程抽象成既定制度安排下投入與產出的一個簡單方程,它從制度安排的角度對企業與市場的關系進行重新表述,并研究企業的本質,從而把企業的研究從抽象帶回了現實。但是,現代企業理論也走進了一個誤區,它強調制度安排在企業中的作用,但卻忽視了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社會關系網絡]變的分析,更沒有分析這種社會關系網絡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由于缺少對企業社會關系網絡的動態分析,也就無法揭示企業發展成熟過程其社會關系網絡]變與治理結構和生產經營方式之間的內在關系。
通過企業的組織和制度建設,逐漸形成以企業為中心的生產經營模式和管理規范的企業組織,從而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的社會關系網絡由個人到企業組織的轉換。社會關系網絡的轉換是與企業管理制度和組織的完善緊密相連。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一旦生產經營復雜程度超過了業主管理的能力范圍,此時,業主就會聘請經理人員管理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為了有效組織生產,同時也為了規范和約束經理人員的經營行為,就需要建立相應的組織,制定規章制度,協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組織確立起在企業的核心地位,規章制度則是手段,在企業組織的制度規范下,生產經營的社會關系網絡逐漸從經營者個人轉移到企業,使其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社會關系網絡的擁有者。
企業組織擁有生產經營的社會關系網絡,這是企業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與個人社會關系網絡不同,企業所擁有的社會關系網絡是建立在正式組織和制度規范的基礎上,是一種非人化的關系網絡,在這種網絡關系下所發生的交易關系受到制度和組織的約束。而當企業生產經營的社會關系網絡屬于個人的時候,企業的生產經營實際做的是一種個人生意,各種交易活動因經營者的個人原因而發生;而當生產經營的社會關系網絡屬于企業組織,做的是企業自身的生意,交易的發生不取決于經營者的個人因素,經營者的個人社會關系只對交易行為的發生起到輔助性的作用。正是因為社會關系網絡從個人轉換為企業組織,企業才有可能更換代理人而不至于影響到它的正常經營活動。當然,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必須建立起屬于企業組織的生產經營社會關系網絡,其中的關鍵取決于企業發展處于什么階段,對于剛成立的中小企業,企業屬于業主本人,因此,生產經營的社會網絡關系也就自然控制在業主手中,企業與業主融為一體,個人擁有企業的社會關系網絡,這種社會關系網絡模式方便中小企業的管理,增強企業應變能力,減少交易費用;但另一方面,個人關系網絡也會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的穩定。公司制企業與此不同,業主是通過代理人對生產經營進行管理。代理人的出現,使得原先維系企業生產經營的業主個人社會資本需要轉移,但這種轉移只能轉移給企業而不是代理人,因為維持企業生產經營的社會關系網絡如果為代理人個人所控制,個人社會關系網絡的隱蔽性和封閉性,將增加對代理人監督的難度,大大提高了企業的代理風險。因此,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如果向公司制方向發展,企業的社會關系網絡就不能被代理人所控制,但也不能一直控制在業主手中,而必須通過企業制度和組織的建設,有序進行社會關系轉換,逐步建立起企業自身的社會關系網絡。
企業自身社會關系網絡的建立,并不否定代理人個人社會關系網絡的存在,而且,代理人通過關系網絡也能夠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有益的幫助,但此時,個人的社會關系網絡只能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起輔助作用。雖然在企業中,經營者擁有豐富的社會關系網絡有助于企業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影響企業的經營業績,但對于成熟企業而言,它的發展并不依賴于這種個人關系,而是憑借企業組織自身的社會關系網絡,克服因經營者的變動可能對企業的發展所造成不利的影響。
四、我國企業社會關系網絡轉型啟示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社會關系網絡的轉換,是企業確立起獨立生產者地位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經驗的積累,企業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技術、管理日趨成熟,規章制度和治理結構的完善,企業社會形象的建立,這些都有力促進企業組織的社會關系網絡的形成。然而,并不是每個企業社會關系網絡都能夠實現順利的轉換。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技術、管理、規章制度以及生產經營方式的改進與社會關系網絡的轉換并不是完全在步調上都能夠保持高度一致。由于社會外部環境和企業自身的原因,不同的企業在管理、制度和經營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區別,主導企業生產經營的社會關系網絡的類型也會呈現出各自的特性。有些企業在生產經營方面已經取得巨大的進步,但在社會關系網絡轉換卻遲遲難以進行,導致企業發展嚴重依賴于經營者個人。對于企業社會關系網絡轉換的重要性以及其與企業發展的關系在我國長期為理論界所忽視。
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逐步開始了國有企業的改革。在20多年的改革過程中,涌現出大量成功的經驗,但也有不少失敗的教訓。如果說國有企業在公司制改造過程中出現偏差,那主要表現在企業的產權改革和治理結構的建設沒有注意企業自身社會關系網絡的培育,過分依賴和強調經營者個人的能力和作用。雖然通過改制,也培養了一批成功的企業家,如:聯想的柳傳志、海爾的張瑞敏、青島啤酒的彭作義等等,但是,國有企業在改革中能成為成熟企業的企業不多,甚至可以說很少。從學者對我國上市公司的高層更替與公司業績的研究也可以看到,公司高層的非常規變動的可能性與公司績效呈負相關,企業仍然無法擺脫對高層管理人員個人的依賴,而且,眾多民營企業的發展也是如此。企業發展如此依賴于管理者個人,一旦這些成功的企業家離開,企業不可避免要陷入經營的困境。轉型成功的企業,企業發展可以不受經營者個人社會關系網絡的影響。企業從不成熟走向成熟,其社會關系網絡轉換的途徑,是在確立企業法人地位的基礎上,通過相應的組織和制度,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建立起企業自身的社會關系網絡逐,步實現企業社會關系網絡的有序轉換。然而,我國企業社會關系網絡轉換明顯落后于企業發展的需要,企業自身社會關系網絡建設嚴重滯后。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國企業缺乏市場經驗。我國企業生產經營和市場的開拓,強調通過非正式的人際社會關系網絡的作用,為了增強企業快速應變能力,創業者利用各種人際關系處理各種具體事物,正式的規章制度、程序規則成為擺設。其次,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許多法律法規和政府的制度規章難以得到貫徹執行,企業往往需要通過私人社會人際關系處理各種事務,由此削弱了企業組織的作用。就國有企業改革而言,國有企業本身性質的特性,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忽視構造企業自身社會關系網絡的極端重要性,在面向市場組織生產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獨立的社會關系網絡,生產經營依賴個人,組織和團隊作用弱化,制度規則無法執行,結果導致治理結構形同虛設,生產經營受制于代理人個人,不可避免出現了所謂“內部人控制”問題。因此,為促進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推動企業社會關系網絡的轉換,逐步培育企業組織獨立的社會關系網絡,確立起以企業為中心的企業社會關系網絡體系。
建立企業自身的社會關系網絡,實質就是確立起企業作為獨立生產經營者的社會地位,成為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我國國有企業已進行了多年改革,雖然政府在改進和降低對國有企業行政干預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努力,但卻忽視了企業社會關系網絡的建設,致使國有企業生產經營要嗎依賴原來的行政計劃體系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無法脫離行政部門的干預;要么雖然擺脫了政府行政部門干預,卻無法形成以企業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體系,企業的生產經營由原理受制于政府變成受制于經營者個人,依賴于代理人個人的社會關系網絡體系。對于前者的危害性理論界有較清醒的認識,而對于后者,則認識模糊,以至于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普遍存在強化代理人的作用的傾向。由于不注意企業自身社會關系網絡建設,使得政府簡單的放權行為,卻由于企業缺乏能夠獨自維系其進行生產經營的社會關系網絡,不得不依賴代理人個人的努力。因此,國有企業推行現代企業制度,不僅僅只是產權改革,也不是簡單的治理結構和規章制度的建立,還要通過制度的建立,形成以企業組織社會關系網絡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體系。另外,企業組織社會關系網絡的形成,還需要涉及到生產經營方式改變等方面更為廣泛的內容。
國有企業在由計劃走向市場的過程中,由于缺少市場渠道,企業自身社會關系網絡無法及時建立,導致其生產經營所需的社會關系網絡主要控制的代理人手中,規章制度無法得到貫徹執行,信息的不對稱,增加了監督難度,極易產生資產流失,流人個人腰包。因此,一旦企業無法控制掌握其生產經營的社會關系網絡,企業將傾向于有利于私人而不是公司制企業的方向發展。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主要依靠個人社會關系網絡獲得發展機會的中小企業,為什么廣泛采取了私人或家族企業的形式。
所以,在現代企業制度改造過程中,產權的改革,規章制度和治理結構的完善,還必須同時推進企業自身社會關系網絡的建立,這是不論國有還是私人企業擺脫個人控制,走向公司制的必然途徑。
[參考文獻]
[1]James S. Colema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M].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Putnam, R.Making Demor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Ital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3]Oliver·E. Williamson.Markets and Hierarchies[M].New York:Free Press, 1975.
[4]Oliver·E. Williamson.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The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2, 87.
[5]Jensen, M. C. and W.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1976,3.
[6]Edith, Penrose.The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59.
[7]帕薩·達斯古普特,伊斯梅爾·撒拉格爾丁編,張慧東,姚莉,等, 譯.社會資本—— 一個多角度的觀點[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2005.
[8]約翰·克勞奈維根 .交易成本經濟學及其超越[M].朱舟,黃瑞 虹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9]林浚清,黃祖輝,孫永祥.高管團隊內薪酬差距、公司績效和 治理結構[J],經濟研究,2003,(4).
[10]楊瑞龍.試析我國企業家形成機制的缺陷及其改進思路[J].學術月刊,2002,(6).
[11]龔玉池.公司績效與高層更換[J].經濟研究,2001,(10).
[12]儲小平.家族企業的成長與社會資本的融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Social Net Transition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A story of an Enterprise Becoming Mature
Lin Minshu,Lao Chengqiang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mechanism and approach for enterprises to m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ature degree of a corporate enterprise can be judged by its social net. From the view of transaction costs, the comparison of the social net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under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pointes out that the transition of social net from individuals to enterprises is an inevitable process with an enterprise developing maturity. However, it is necessary to seek a balance in the social net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transition.
Key word:social net;manager;management structure;bylaw
(責任編輯:張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