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鎮企業發展是小城鎮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小城鎮是鄉鎮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載體,兩者間存在著較強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是以產業集群為媒介的。通過集聚效應、擴散效應、示范效應和規模效應的功能發揮,可以有力地促使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都朝著產業集群這個方向前進,進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關鍵詞]鄉鎮企業;小城鎮;互動關系;產業集群
[中圖分類號] F062.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3-0020-04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672107)、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重點研究項目(GXZSKY06005zd)的階段性成果。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對于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相關方面的研究大致可歸納為三大學派:鄉鎮企業發展先導論[1][2][3]、小城鎮建設先導論[4]、互為先導論[5][6][7]?,F有的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對現實經濟現象或者說對實際發展過程的描述、解釋和總結層面上,并沒有對經濟現象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挖掘,不能很好地揭示其內在機理。我們認為,鄉鎮企業發展是小城鎮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沒有鄉鎮企業的發展和集中,就不可能推動小城鎮建設;小城鎮是鄉鎮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載體,沒有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鄉鎮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阻礙,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之間存在著較強的互動關系。
產業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的企業及機構在地理上的集聚[8],上述的互動關系是通過產業集群來實現的,良性互動又反過來促進產業集群,最終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由于產業集聚于狹窄的地理空間上,鄉鎮企業的創業行為發生了變化,他們可以在專業分工基礎上,通過集體創新系統來實現網絡化創新行為,包括產品或者工藝的合作創新過程。另一方面,鄉鎮企業在小城鎮的集中發展,導致“企業邊界的彈性拓展”[9],即鄉鎮企業擴展并不是通過垂直或者水平并購方式,而是以企業邊界的相互滲透來實現。
一、基于產業集群的互動模型
鄉鎮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最終要走向規模化經營,這種規?;洜I,不僅要求鄉鎮企業集中在一定地域,還要求形成能為生產過程提供一切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服務體系,以盡可能地降低經濟活動成本。小城鎮為使這種社會化服務在一定地區的集中提供了載體,而且其經濟門檻較低,往往成為鄉鎮企業發展的最好選擇。這樣,在“規模效益”的驅使下,促進了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結合發展,共同進步。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小城鎮的發展是一種相互依托、相互聯系的過程,每個發展階段都依賴于前一個發展階段,其具體關系為:鄉鎮企業在小城鎮的集中使企業增加、人口增多,從而帶動城鎮規模擴大;城鎮規模的擴大又使城鎮吸收資源的能力加強,從而擴大稅源,增加稅收,使城鎮經濟實力增強,服務設施更加完善,吸引更多的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在這一循環中,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互為因果,具有累積效應,并且常呈加速度發展,從而使小城鎮和鄉鎮企業互動發展(如圖1)。

鄉鎮企業與小城鎮之間存在著較強的依賴關系。鄉鎮企業發展要求小城鎮建設順利進行,以利于為其提供較好的生存與發展環境;而小城鎮建設又需要鄉鎮企業的發展,這樣才會有足夠的財源和動力源,從這一點來說,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利益互動關系,它們都是在各取所需,為我所用。[2]但是,它們的這種利益互動是通過產業集群為中介而進行的,是產業集群媒介了兩者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具體表現為:一方面,鄉鎮企業的發展要為小城鎮建設提供財力支持,但單個企業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它必須要求相關企業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較大的企業群,才能提供城鎮建設所需的資金;另一方面,鄉鎮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的交易地位,也需要相關企業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小城鎮的建設也要圍繞能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并進行功能性資源的開發,以吸引大量企業來城鎮聚集,形成企業集群,從而保障城鎮建設的順利進行。只有通過小城鎮建設促進企業集群的形成,小城鎮建設的財力和動力才會更加充足,從而小城鎮就有基礎和實力去進行功能開發,更好地滿足企業集群的需要,于是又會帶動更多的鄉鎮企業來小城鎮聚集,如此反復,形成一個較好的良性循環。當然,這種互動關系的維持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如果一方沒有遵從互動原則,或者說彼此之間沒有尋求到最佳的互動平衡點,那么它們的這種互動關系就會受到影響。如果兩者之間的互動效應呈正向,那么它們就會協調發展,表現為小城鎮發展為大城市、鄉鎮企業規模化發展等;如果兩者之間的互動效應呈負向,那么它們的發展就會停滯,表現為小城鎮建設不規范、鄉鎮企業發展滯后等。當然在整個互動過程中,外部環境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但這種影響可通過兩者之間的協調而得到平衡。
二、理論模型的進一步闡釋
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以產業集群為媒介的互動關系,是通過集聚效應、擴散效應、示范效應和規模效應來發揮作用。
1.集聚效應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在黨的政策引導下,走著一條“離土不離鄉”的發展道路,使得鄉鎮企業的空間布局十分分散。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高度分散布局方式已漸漸不能適應企業經營的需要,給企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主要原因是企業的分散布局、分散經營,使得企業的交易費用增大,難以實現規模經濟。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不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鄉鎮企業就會理所當然地處于絕對弱勢的地位。為了能夠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就要求鄉鎮企業必須要去尋求有利于自己發展的各種條件,如信息、技術、交通等,這種內在動力促使鄉鎮企業向相關產業較發達的地方集聚。[4]而其它的鄉鎮企業也會出于同樣的考慮,與相關企業集聚在一起。另一方面,為了提高自己交易地位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促使鄉鎮企業向一定地域集中,形成產業集群。
2.擴散效應
當產業集群形成后,相應就形成了強大的利稅源。企業的數量的增加,還會吸收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來城鎮居住。同時,集群企業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它們就會投資于基礎項目的建設,以改善自己的生產經營條件。此外,集群企業的發展,還會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促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產業化等等。這些種種的擴散效應,從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小城鎮功能的形成,加快了小城鎮建設的步伐,提高了城鎮建設效率。[10]產業集群的規模越大,這些擴散效應就會越強,將更有利于小城鎮的建設。因此,可以說,集群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決定了小城鎮的發展規模,集群企業的經營效益直接關系到小城鎮建設的成敗。因為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量越大,企業的規模也會相應較大,數量也就相對較多,從而會引發更多的生產性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集群的規模也就隨之擴大。集群規模的擴大相應就會帶動城鎮規模的擴大,集群規模的發展將從總體上決定了小城鎮的發展規模。當然,這都需要集群企業良性發展為前提,尤其是主導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主導產業的發展勢頭好,就會促進產業集群的迅速形成,那么城鎮資源就會得到充分利用,使資源配置達到最佳,相反則會使資源出現閑置浪費。而且,主導產業的發展能為小城鎮建設提供基本的財力保障,從而城鎮就有能力加大對資源的治理與開發,如治理環境、整頓秩序等,做到可持續發展。
3.示范效應
集群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小城鎮的功能建設,使其規劃功能、服務功能、市場交易功能、信息載體功能等更加完善,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了更好的市場環境,形成了更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空間,為企業的良性經營提供了堅實的保障。[6]那些處于城鎮外的分散企業,它們為了更好地發展,必然會尋求這樣的發展空間,于是也紛紛來到城鎮集聚,這又促進了產業集群的發展。產業集群發展越好,那么小城鎮就越有基礎來進行功能建設,使其更有利于集群企業發展。小城鎮能提供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條件越多,能給鄉鎮企業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說明其功能越完善,那么它吸引企業來城鎮聚集的能力就越大。但是,小城鎮作為企業發展的空間載體,它所擁有的資源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可以說,小城鎮所擁有的資源總量決定了產業集群發展的規模。這里所指的資源除了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以外,還包括技術資源、人力資源、政治資源等。自然資源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環境總和,它對集群的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地方公共基礎設施是集群生存的有形空間,這些設施有效供給,就能保證集群能夠擁有較好的發展空間,而不至于因交通擁擠、能源緊張等而出現“擁擠效應”;法律制度、政府政策、政府工作效率和廉潔程度等政治因素是集群生存的外部環境,這些因素是否有利于集群的運作直接影響著集群能夠達到的最大規模;勞動力和技術是集群生產所需的關鍵要素,企業能否以最小的成本獲取到這些資源,關系到企業的發展是否順利。
4.規模效應
產業集群的最大優勢在于能夠形成強大的規模效應,形成了更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空間,為企業的良性經營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這無疑能夠推動鄉鎮企業發展。因為集群內的相互關聯的企業與機構在一定的地域內實現集中連片,企業的大部分交易都在群內進行,由于地理位置鄰近,關系密切,可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表面上看來,企業的集中經營會加劇企業間的競爭,但是群內企業通過共享一些公共資源,能夠有效地促進企業分工的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大量專業化的企業集聚在一起,通過分工與協作,實現規模生產,能夠促進企業經營效益的提高,避免了惡性競爭;同時使每個企業都成為產業鏈中的一個實體,通過垂直、平行聯系,使無法獲得內部規模經濟的單個中小企業通過外部合作獲得規模經濟,實現“柔性”與規模的統一。此外,集群內高度專業化技能和知識、機構、競爭者及客戶關系等,能夠產生較強的知識與信息累積效應,形成強大的共享資源,為企業進行創新經營創造出更好的環境。
三、促進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良性互動的對策
1.制定有利于產業集群的政策措施
為了使企業自愿到小城鎮來聚集以形成產業集群,除了要具備應有基礎條件外,還要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偟膩碚f,產業集群的政策措施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相對較低的準入政策。對于選擇來城鎮聚集的企業,特別是與城鎮主導產業相關的企業,要盡量減少各種行政壁壘,簡化各種手續,引導其快速向城鎮聚集。二是制定集群思路下的外資吸引政策。要有目的地吸引那些具備產業帶動優勢和有產業關聯效應或配套協作功能的項目進入產業集群,把引進的外來資源與集群的優勢條件相融合,創造出集群發展優勢。三是關鍵行業的引入政策。這里的關鍵性行業是針對城鎮產業來說的,是指對城鎮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一些行業,如一些關鍵技術行業等,這些行業引入后,更有利于集群發展。四是積極引導農民帶資進入小城鎮發展商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旅游業和社區服務業等服務行業,為集群發展提供關聯服務。
2.促使城鎮資源導向的產業集群化發展
從中國現實鄉鎮企業發展來看,大部分小城鎮建設和鄉鎮企業發展走的是資源主導型的路子,借助當地的優勢資源培育主導產業,并以主導產業為基礎,帶動產業集群的形成。如蘇州的一些小城鎮,依靠旅游資源優勢而建立起旅游產業群,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條發展道路能使地方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減少了必要的開發成本,強化了企業和城鎮的互動優勢,在實踐中值得提倡。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資源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我們自己去創造、去開拓。如溫州的一些小城鎮根本就沒有生產鞋的技術優勢,但通過技術引進,最后成為城鎮發展的主導優勢產業,并帶動產業集群的發展。城鎮工業化進程要以主導產業帶動周圍分散的企業、人口向城鎮聚集。與此同時,積極吸納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創辦區域對接的生產加工車間、市場中介組織,發展前向、后向產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主導產業的上、下游產業或產品的開發,最大限度地延長主導產業的產業鏈,逐步形成區域性具有協作關聯度的主導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布局合理化和城鎮資源的優化配置。
3.積極完善城鎮功能建設
對于一個功能完備的小城鎮來說,它是一定區域內農村的工業、商業和服務業、交通運輸、財政金融、通訊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的“中心”。積極進行小城鎮的功能建設,是集群企業良性發展的有力保證。小城鎮功能建設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為重要的應該做好規劃功能建設。要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完善體系,有序推進。要積極做好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同時要做好產業發展規劃,使產業間能協調有序地發展。其次是城鎮要根據產業的發展狀況,及時地引進一些關鍵性的資源,以減少鄉鎮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城鎮的資源功能。再次是要以優惠的政策引導對產業集群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的投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7]四是完善的城鎮服務功能,包括協調發展金融業以提供資金服務,加強教育投入以提供科研技術服務。五是建立專業化的產品交易市場,通過舉辦產品博覽會、貿易洽談會等以增強城鎮的市場功能。
4.以管理創新和知識創新促進集群企業經營效益的提高
集群企業要立足于管理創新,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促進企業經營績效的提高,以便向小城鎮提供強大的利稅基礎。集群企業只有獲得良好的經營效益,它們才會有能力去進行基礎項目投資,推動城鎮功能建設,才會促進城鎮產業結構升級和文化發展。同時,集群企業的發展將會帶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11]集群成員企業可以建立行業協會等企業聯合組織,通過這些組織來承擔集群與外部以及集群內部的信息溝通,從而可密切與內外部的合作,獲取可靠的信息,促進技術革新,增加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水平。
四、研究結論與啟示
產業集群的視角可以為我們如何著力推進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的互動關系提供一種系統的思維方式,因此,單獨地去抓鄉鎮企業發展或者孤立地去發展小城鎮建設都是不太合理的。基于上述產業集群的研究視角至少給予我們以下兩點啟示:
第一,無論是鄉鎮企業還是鄉鎮企業家的成長都是一個社會化過程。當我們把企業家精神看作是通過發現和利用商業機會進行組織創新,以實現價值創造的活動過程時,產業集群化的鄉鎮企業發展模式不但可以有效克服單個企業家個人網絡難以尋覓有利的商業機會的弱勢,而且,還可以利用擴散效應和示范效應,迅速獲得關鍵利益相關者(包括消費者)的認可。與此同時,在鄉鎮企業集群發展的社會化活動過程中,鄉鎮企業家也更加容易在獲取創業資源方面建立起高度的進取精神。由此看來,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的互動過程更加有利于形成創業網絡,有利于實現傳統農民向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的角色轉化。
第二,在產業集群過程中培育核心能力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小城鎮同質化現象。各級政府部門要特別注意避免小城鎮產業結構的“同構化”、“低度化”和“雷同化”現象,雖然政府扮]的是一種守夜人的角色,但它完全可以發揮其服務功能、規劃功能和信息功能,來指導在小城鎮內落戶的眾多中小企業共同打造出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當今企業模仿能力、集成能力、引進消化吸收能力不斷提高的市場條件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能長期滿足于對資源的占有上,而應當是建立在最新技術基礎之上,并通過核心競爭力來開發出核心產品。鄉鎮企業著力要去搶占的是核心產品市場,目標是獲得核心產品的虛擬市場份額,而不只是去占領最終產品市場,營銷的目標也不能只停留在最終產品的真實市場份額上。換言之,要形成各地獨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核心能力的培育不能完全依賴于能力超群的某位創業者身上所具有的個體企業家精神,也不能簡單地寄希望于單打獨斗式的公司企業家精神,而是需要發揮產業集群內所有企業一起形成的“集體企業家精神” [12]。
[參考文獻]
[1]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十卷) [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10-346.
[2]古宏玲.推進小城鎮發展的時空順序[J].中國農村經濟,2000,(10):46-51.
[3]韓 俊.由城鄉分割走向城鄉協調發展[J].江蘇農村經濟,2004 ,(11):16-19.
[4]李紀恒.發展小城鎮:21世紀的大戰略[J].中國農村經濟,2000,(6):19-22.
[5]夏 英,牛若峰.中國鄉鎮企業:長期發展的問題和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00,(6): 14-19.
[6]揭筱紋.論小城鎮建設與中小企業發展[J].經濟學家,2001,(4):101-106.
[7]孔祥智.中國農村小城鎮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 濟問題,2001,(3):47-52.
[8]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Nov-Dec,pp.77-90.
[9]葛朝陽,魏 江.試論產業集群中的幾個技術創新特征[J].科研 管理,2003,(3):1-4,12.
[10]盧永軍.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鄉鎮企業產業集聚[J].中國鄉鎮企業, 2007,(2):19-21.
[11]吳淑嫻.發展鄉鎮企業、加快城鎮化進程與解決“三農”問題[J].社會主義研究,2004,(1):100-103.
[12]Reich, R. B., Entrepreneurship Reconsidered: The Team as Hero[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7, May-June,pp.77-83.
A Study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cluster
Chen Zhongwei,Wang 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233030,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in building small towns, and small towns are the spatial carrier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for township enterprises. There is a strong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industry cluster is the media for such kinds of interaction. Through exerting the function of agglomeration effect, diffusion effect, demonstration effect and scale e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and make a move towards industrial cluster, which, in turn, promotes the new socialism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ownship enterprises; small towns;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industry cluster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