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企業文化被視為企業發展的制勝法寶,沒有企業文化似乎就沒有了競爭優勢。對企業文化過渡的追捧沖淡了人們對企業文化理性、冷靜地思考,在企業文化的認識問題上出現了一些似乎不證自明但實質模糊不清、而又迫切需要澄清的問題。從企業文化的辯證特性看,企業文化應是個體文化與群體文化、自發文化與自覺文化、個性文化與共性文化的統一。
關鍵詞:個體與群體;自發與自覺;個性與共性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B
一、企業文化認識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文化個人化
一種頗為流行的看法認為 “企業文化說到底是企業家的文化”,企業家個人文化的自然延伸就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精髓、靈魂也就是企業家個人文化,企業家的價值觀和企業家文化決定了企業文化的建設方向,所以企業文化其實就是老板文化或者說是企業家文化。
(二) 企業文化建設化
企業文化往往被認為只是經過刻意設計、專門建設后才會形成的,“企業文化是自上而下的,老板定了綱,再找專家設計成企業文化體系,宣傳、灌輸給員工就可以了”,所以這些企業不惜重金請專家咨詢或設計,為企業精心雕琢,設計出一套看似完整、美麗但卻遠離企業實際,無法反映企業本質特征的東西,這樣的文化往往成為束之高閣的“經典”,企業文化變成了給人看的作秀文化。
(三)企業文化雷同化
在企業文化實踐中普遍出現了借鑒別人的多,自己獨到的少;參照西方的多,融匯民族的少;照搬、模仿其他企業文化的多,形成企業個性文化的少;而且企業文化同質化趨勢明顯,往往表現為文化物質化、文化言語化、文化廣告化、文化宣傳化等現象。
(四)企業文化短期化
許多企業在企業文化構建過程中,忽視了企業文化的自然規律,短期化行為嚴重,祈求企業文化在一朝一夕之間就可以形成,急于求成;或者急于使企業文化發揮作用,追求短期效益。
二、 企業文化本質的辯證認識
(一)企業文化是個體文化與群體文化的統一
企業文化究竟是不是企業家文化呢?對這個問題做出簡單的“是”與“否”的回答并不能澄清問題,企業文化與企業家文化二者的關系本身就不是一個簡單的絕對等同與否的問題,問題的關鍵在于怎樣認識企業文化的內涵及其特征。
什么是企業家文化?企業家文化,指的是在一種文化環境中形成的企業家的經營動機、經營風格和企業家的價值觀、管理思想和行為準則等。企業家文化是一種獨特的企業文化現象,是企業管理者人格創新精神、事業心責任感等品質及其所信奉的管理觀念、方式管理規律和管理規范等的綜合體。
什么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指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組織中擁有的共通的群體文化現象,是企業在長期的創業和市場競爭中逐漸形成的群體精神財富。企業文化作為企業中千差萬別的個體所共同擁有的群體文化,其形成是企業內群體文化與個體文化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協調而產生的,代表了組織中被廣泛認同與維護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的綜合體。
可見,企業文化不是個人文化、個體文化,而是團隊文化的濃縮。企業文化自身就包含著群體文化與個體文化之間的差異與沖突,而協調群體文化與個體文化之間的關系,形成個體文化與群體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文化正是企業文化題中應有之義。
不可否認任何群體文化的形成都離不開個體文化,同樣,企業文化的形成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往往是企業家的個體文化,所有的企業家都努力想將他的個人文化轉變成企業文化,事實上企業家也具備這樣做的客觀條件,并且所有的企業文化也必然凝聚了企業家個體文化的特征。但凝聚了企業家個體文化特征的文化并不必然等同于企業文化。相反,不僅企業家個體文化的形成必然受到企業內群體文化的制約和影響,而且企業家個體所倡導的文化在沒有得到組織成員認同和接受之前,那就是一種個人文化而不是組織文化或企業文化。企業家所倡導的觀念、信念、價值觀、行為風格等文化因素要真正成為企業文化,它需要得到企業絕大多數甚至全體員工的認同和履行。可見,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價值認同,作為整個企業的群體文化現象,其形成是一個企業差異化的個體文化與統一化的群體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協調的動態文化統一過程。企業家的個體文化只是企業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并不能代替企業文化這一企業組織中的共同文化現象。
(二)企業文化是自發文化與自覺文化的統一
企業文化被認為是刻意設計、專門建設出來的,它來源于建設者的大腦,定位于一種從無到有的創造,側重于一種天馬行空的策劃,甚至一種“文字游戲”,它熱衷于理論的全盤嫁接和專家的主觀臆斷。這恰恰是對企業文化的誤解。從淵源上看,企業文化成為企業管理所關注的核心,正是源于企業本身文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它不是從企業外部可以直接嫁接過來的,而是伴隨企業發展始終的自發文化與自覺文化的相統一。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生存方式是在特定環境中伴隨企業生存需要及成長實踐持續發展而來的,不論一個企業規模多大,也不論它發展了多少年,實際上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就好比任何一個人不能選擇要不要你的遺傳基因一樣。作為社會有機體的企業,其生存與發展都要受到多種社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為使企業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下能夠更好地生存發展,企業內部必然逐步產生并積淀成企業共同的、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任何一個企業即使不自主、自覺地進行企業文化建設,企業的生存發展要求也必然造就它特有的異質性文化,這種文化伴隨企業而產生、發展直至滅亡。可見,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競爭過程中的自發文化現象,是在點滴積累、百川入海的累積過程中得到豐富和充實的。大量的中國企業都在扁平化、質量管理、流程再造等組織變革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其效果卻并不顯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業深層的自發文化并沒有在企業文化構建的過程中被明確認識和利用,這是企業變革的成效打了折扣。
同時,企業文化又是一個自覺的過程即企業文化自發過程的打破,是人們對原有企業文化進行的變革,是自主構建能推動和促進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強勢企業文化的過程。作為一種“嫌貧愛富”的文化,企業文化的這種自覺性特征是企業發展到不再單純受企業利潤導引、而是遇到了來自非經濟因素制約時的必然要求。企業自覺文化的形成源于企業本身發展的訴求,建立在對企業優秀歷史文化基因及企業發展現實的客觀、有效解讀基礎之上,通過自我認知、期望認知和外部認知,準確定位企業文化的發展導向,最終形成符合企業自身管理特點的一套文化管理體系。
企業文化根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核心,源于企業的管理實踐,是對企業自發文化底蘊的挖掘和企業管理發展實踐過程中自覺文化的提煉,是二者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企業共同價值觀。不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就會使企業文化的構建往往忽略了挖掘與改造隨企業發展而形成的已有文化特色及存在價值,忽視了企業自身發展的特殊性現實,必然使企業文化成為遠離企業實際、可以設計出來的嫁接文化。企業優秀的文化基因都是從企業的日常管理實踐中一點點明晰出來的,真正的企業文化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企業,它始終伴行于企業的現實管理實踐中。
(三)企業文化是個性文化與共性文化的統一
企業文化雷同化的根本原因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即企業文化是完全可以模仿抄襲的文化模式。這種認識的實質在于忽視了企業文化的個性化特征,沒有認識到企業文化是文化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企業文化的個性化是指企業文化的差異化,也就是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企業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它是企業個性化的獨特文化表現。每一個企業的發展歷程不同,企業的風格與形成的傳統就不同,所以對環境做出反應地策略和處理內部沖突的方式都會有自己的特色;企業所在的行業及其特點不同,面對不同的競爭壓力,企業文化的內涵也是千差萬別的;企業與企業各自所處的發展階段、企業規模和競爭實力不同,表現出不同的企業特點,企業文化必然就不同;不同的文化環境背景下的企業文化也是各異的。這說明,企業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企業自身發展階段、發展目標、經營策略、企業內外環境等多種因素綜合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的側重點不同、價值內涵和基本前提各不相同,而且企業文化的類型和強度也不同,正因為如此才構成了企業文化的個性化特征。
不可否認,不同的企業文化之間也存在著某些共性。就文化自身而言,無論企業與企業的文化差異有多大,它們都具有文化所應具有的共同特征。如文化的時代性特征,文化的生成與發展,必然要受到特定社會、特定時代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結構、文化、風俗等的制約,必然要打上它所處的那個特定社會的烙印,必然帶有它們所處的那個特定時代的特征。文化的凝聚性特征可以通過共同形成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工作氛圍和奮斗目標來增強凝聚力。就企業文化管理而言,它必須讓員工清晰地了解企業文化從哪里來(歷史),作為企業的員工現在肩負什么樣的擔子(使命),企業將要到哪里去(遠景目標),作為企業的員工應當如何挑擔前行(價值觀)等重大管理問題。可見,所有的企業文化不僅都會提到“使命、愿景、價值觀”等,而且更重要的是都要把“使命、愿景、價值觀”和員工的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并很清晰地告訴員工怎么在工作中去踐行。
許多所謂的專家也只是從理論到概念,從概念到術語,照抄照搬優秀企業成功的企業文化實例,這對提升企業的管理績效是毫無助益的。如果不能夠清晰地認識企業文化是企業個性文化與共性文化的統一,就不能夠有效地實施企業文化管理活動,無法把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在組織設計方面合理、有效地融合起來。
(四)企業文化是一個的連續過程
企業文化很多時候就是一場運動,曇花一現,很難發揮持久作用的。為什么會這樣呢?許多企業過分夸大企業文化的作用,導致企業急功近利的行為。一旦企業文化的形成及其功能沒有在短期內見到效果,企業就放棄了。這種行為背后的根源在于沒有認識到企業文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企業文化的發展在時間上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文化是一種習慣力量,如果不對文化中起阻礙作用的成分進行批判與改正,人們會依然恪守。人們不會主動放棄現有文化,而去接受新文化;文化的形成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即使企業對現有的文化進行積極的改進,新文化觀念的進展也是極為緩慢的。因此,企業文化的建設不能追求跳躍式的突變,更不是一個短期就能見效的行為,而要采取逐漸演進的方式,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忽視這一點,就不可能真正實現企業文化的建設與創新。
概言之,企業文化既不能簡單的被等同于企業家文化也不能認為是一個可模仿的短期行為過程,只有真正認識到企業文化是個體文化與群體文化、個性與共性、自發與自覺相統一的連續過程,最終才能形成具有提高企業競爭能力、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增強企業凝聚力、使企業能夠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1] 劉光明.企業文化[M].北京:三聯書店,2000.
[2] 張厚意.現代企業文化新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3] 黃丹.企業文化研究的哲學思考[J].改革與戰略,2000(3).
(責任編輯:石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