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通服務業區位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是國外服務業區位研究中相對成熟的領域,研究領域涉及商業零售業區位、批發業區位、物流區位,而其中商業零售業區位尤受學者關注。對以上三類流通性服務業的區位研究進展進行跟蹤和梳理,評析不同時期流通性服務業區位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分析信息化時代流通服務業區位的研究前景。
關鍵詞:流通服務業;區位;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F019 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Review on the Location of Distribution Service in Western Countries
FANG Yuan-ping1,BI Dou-dou2,YAN Xiao-pei3
(1.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China;
2.School of Tourism and Hotel Managemen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3.City and Region Research Center,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location of distribution servic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can be traced back in to the 1920s. It has been a comparatively mature research field in service location,which includes retailing business location, wholesale business and logistic location. This paper prosents a general review from the research angle and research method of the distribution service development.
Key words:distribution service;location;research development
流通服務業(Distributive Services)是指為商品流通和增加能源利用提供輔助性服務的部門,主要包括為第一、第二產業與最終消費者之間提供聯系的活動,特征是為商品流通提供服務,一般包括零售業、批發業、倉儲物流業等。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國外學者對于流通服務業的區位開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筆者將從商業零售業區位、批發業區位、物流區位三大層面對國外學者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進行評析。
一、商業零售業區位研究
商業零售業是區位研究中最早關注的領域。早在中心地理論誕生以前,美國學者就對市場區位范圍與商業零售業空間競爭進行了研究,服務業初始理論中心地理論就是關于服務業中心地等級體系和服務范圍等研究。縱觀西方國家零售業商業區位的研究歷程,可將其大致劃分為五個階段:20世紀20-30年代關于商業零售業空間競爭及市場區研究,20世紀50-60年代以中心地理論為指導的零售業區位研究,20世紀60-80年代以消費者行為理論為重點的商業零售業微觀區位研究,20世紀80-90年代以空間競爭為重點的商業零售業研究,20世紀90年代至今以社會空間與行為感知因素為主題的商業零售業研究。雖然各個階段的研究主題與側重點不同,但零售業區位始終是一個關注的焦點。
(一)早期零售業空間競爭與市場區的研究(20世紀20-50年代)
1924年,費特(Fetter)提出了“市場區經濟法則”,主要討論兩個市場競爭下均衡區的形成過程。1929年,美國學者霍特林(Hotelling)假設消費者光顧最近的零售設施,運用線性市場細分的方法對商業零售業設施的區位競爭進行了探討,創立了霍特林模型[1]。
上述公式是在兩個商業零售商的空間競爭模式的基礎上擴展而來,它既可以適用微觀層次的零售商店的市場區位研究,也可以用來分析城鎮之間的商業零售業空間競爭[2]。
早期的商業零售市場區位研究為后來商業零售業區位的深化打下了理論基礎,尤其賴利模式在后續研究者所廣泛引用,推動了商業零售業區位研究的不斷完善。
(二)以中心地理論為指導的零售業區位研究的興起(20世紀50-60年代)
中心地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傳入美國后,推動了美國商業、零售業區位研究地興起和繁榮。美國芝加哥大學地理系教授貝里和加里森(Berry Garrison,1963)對芝加哥大都會區的零售業、商業等級結構與區位類型進行研究,提出了中心、地帶和專業功能區三種商業地域結構形態[3]。貝里等人的研究標志著中心地理論走向實證應用的開始,為后來學者開展商業零售業區位研究影響深遠;西蒙斯(Simmons,1964)等研究了商業中心的區位、商店區位和商店模式、零售業區位的變化模型等[4];英國學者R·B·波特(Potter,1981)利用多變量功能方程對零售業的區位類型和商業區關聯的性質進行了客觀分析,并運用統計分析和圖示法,得出不同商業零售類型區位的影響因子主要包含區位、易接近性、功能性質、形態、規模、發展周期和社會經濟屬性等[5]。
(三)以消費者行為理論為指導的零售業微觀區位研究(20世紀60-80年代)
20世紀60-80年代這一階段的零售業區位研究逐漸擺脫“價格”和“距離”的束縛,開始涉及微觀的零售業空間結構研究。
1963年貝里根據消費者行為特征等將芝加哥的商業中心(shopping center)劃分為四個等級:CBD、區域中心、社區中心、鄰里中心等[6]。格力奇(Golledge,1967)提出了以消費者和經營者兩者連續性行為變化為基礎的區位選擇模型[8];戴維斯(Davis,1972)提出了“購物中心層次性系統發展模型” [9];英國威爾士大學地理系戴務生(Dawson,1980n)提出了“零售地理的制度性研究框架” [10];英國學者波特(Potter,1982)在其著作《城市零售系統:區位、認知和行為》中,完全從消費者的知覺和行為的角度探討了商業零售區位的分布問題[11];美國學者賴斯頓(Rushton,1985)倡導用消費者行為觀點去研究城市零售業商業空間結構[12]。
1988年貝里提出了一個更符合實際的零售區位理論,綜合考慮了人口特征、消費者行為和服務人口三方面的影響,將中心地與周圍地區的人口密度、收入、教育水平、職業結構等聯系起來,推論出中心地層次的改進模型[7]。
(四)以空間競爭為重點的零售業區位研究(20世紀80-90年代)
20世紀80年代以后注重經驗性行為推理和統計預測的結合,開始運用多元回歸分析等方法對商業零售業區位選擇、商圈和多種零售設施區位模型進行研究。
卡德瓦拉德(A.Cadwallader,1975)認為商圈有3個決定性影響因素:商店的吸引力(由數量、質量和價格)、消費者購物的實際距離與感知距離、消費者信息量[13]。在此研究的基礎上,歐凱利(O’Kelly,1981)提出多停留、多目的購物出行零售設施需求模式[12]。高什和克瑞依格(Ghosh Craig,1984)提出了區位—分配模型(location—allocation)[14];伯格斯和蒂莫曼斯(Borgers Timmermans,1986)提出了消費者出行的描述性模型[15];高什和麥拉夫惕(Ghosh Malaffety,1986)研究了多目的出行購物對零售企業之間的空間競爭影響[16];泰米(Tammy Drezner,1998)運用數量方法首次建立了在連續市場鏈空間內預算限制條件下的多種零售設施區位模型[17]。該階段的相關研究成果先后運用了引力模型、赫夫法則(Reilly,1929;Converse,1949;Huff,1963、1966)[18]。
(五)以社會空間與行為感知因素為重點的零售業研究(20世紀90年代至今)
隨著后工業社會的來臨,城市商業系統隨著消費者出行方式、道路系統的完善和社區的發展,零售業區位研究越來越側重于社會空間因素和行為感知因素的微觀化,遙感和GIS開始運用到研究中。
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主要從人本感知角度,揭示城市宏觀條件下(道路交通系統),社區居民的興趣行為引力區(工作與消費地)、交通載體(車)與社區商業區位(場所)(零售店、餐館等)的和諧關系規律(Luigi Salvaneschi,1996;Melaniphy John C,1992)[19][20]。詹姆士·哈林頓(James,W.Harrington,2002)從微觀區位的空間相互作用模型出發,提出了顧客數量進行數量預測的方程式[21]。
二、批發業與物流區位研究
(一)批發業區位研究
地理學對批發業區位研究時間相對于零售業區位要晚一些,研究也尚欠深入。羅伯特(Deupree, Robertg,1937)在博士學位論文中系統研究了美國巴爾的摩州的新鮮水果蔬菜市場問題,是較早關注批發業市場的學者[22]。26年后,麥克賽來斯特(Lupul, Max erast,1963)對美國圣費朗西斯科的奧克蘭的冷凍水果蔬菜批發市場進行了類似研究[23]。摩根(Meador, Rowe Morgan,1958)則對小石城都市區的批發市場中的批發活動進行了關注[24]。約翰·哈特瑞基(Underwood, James Hartridge,1973)在其碩士論文中系統研究了美國1929-1967年美國批發貿易的區位問題,取得階段性成果[25]。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胡佛(E·Hover)的運費理論同樣也為批發業區位提供了重要借鑒[26]。萬斯(Vance,1970)在研究美國批發業區位形成和發展過程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批發區位理論,從國家批發區位、都市內批發區位等空間層次探討了批發區位的類型和特征[27]。
(二)物流區位研究
1.物流業區位的理論基礎
迄今尚未出現系統完整的物流企業區位理論體系。相關的經典區位論,如杜能(J.H.Thunen,1826)農業區位論中闡明的距離與運費的關系,韋伯(Alfred Weber,1909)工業區位論中對最小運費問題和原料的失重和產品的增長等問題的討論,龍哈德(W.launhardt,1872)設計論證的運輸噸公里最小地點的區位決定公式、市場地域大小與運費之間關系的公式、市場總需要量的計算公式,成為物流設施區位選擇的重要理論支撐[28]。此外,高茲(E.A.Kauts,1934)的海港區位論也是物流區位的支撐理論,該理論認為港口的第一因素是腹地,第二因素是海洋運輸條件,第三因子是資本指向,為物流設施區位研究拉開了序幕[30]。納布珍(A.F.Nepp—zin,1934)和皮拉特(K.Pirath,1934)以韋伯理論為基礎討論運輸區位問題,全面論述了運費和集聚的問題,他的觀點促成了“當地持有模型” 理論的出現[29]。上述古典區位理論成為物流業區位的核心理論基礎。
2.物流企業與設施區位因素
影響物流企業與設施的因子隨著社會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交通、通信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變化的。20世紀60-70年代以前的物流企業或設施的區位選擇主要關注距離與交通成本,空間距離是主要的區位因子(Heskett,1996)[30]。1970年代末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儲存成本變得越來越重要,與運輸成本兩者的重要性甚至可以等同,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時間尺度來權衡物流企業的空間布局(House Karrenbaner,1978)[28]。隨著市場的發展,物流系統中日益重要的內容是提供完善的消費者服務,創造時間與空間效用成為主要標準(Cooper, 1992)[28]。全球化的趨勢促使了物流公司把匯率作為戰略依據(George Schroth,1991)[31]。綜上所述,距離與運費、地價、時間距離、匯率、國家政策及交通與通信技術等成為物流設施的主要區位因子。
3.物流業的區位選擇研究
物流業區位的研究核心是物流終端設施倉庫選址和分銷中心選址,眾多學者對設施的區位和規模的規劃設計進行過實證研究。
勘普貝爾(Campbell,1990)提出了一種在需求擴展條件下終端再定位的連續接近性模型[28];諾瑞特卡等(Noritake and Kimura,1990) 提出了一種使用分離設計技術的海港最優區位規模的驗證模型[32];霍爾等學者(Hall, 1987; Daganzo, 1996)結合商品的流通路線,對交通運輸終端設施區位相關的最優化問題進行了模擬研究[33];日本學者Eiichi Taniguchi等認為公共物流終端是一個具有許多功能的復雜設施,包括轉載運輸碼頭、倉庫、批發市場、信息中心、展示廳和會議室等設施,通過運用先進的信息系統,設計公共物流終端城市物流系統,提出了公共物流終端設計的最優化模型,考慮到路網的交通條件,運用序列理論和非線性規劃的方法建立數學模型,這一模型解決終端交通運輸與設施成本之間貿易成本的問題。目的是使這兩物流因素的總體成本最小化[34]。
三、簡短的述評
國外研究表明,流通性服務業各行業的區位特征、影響因素等不盡相同。零售業(商圈)區位因素有易接近性(距離、交通條件等)、功能性質、微觀區位(形態規模)、消費者社會經濟屬性;批發和物流業的區位因素有易接近性、交通(距離與運費)、經濟因素、國家政策及交通與通信技術等。
流通分配性服務業區位研究是國外服務業區位研究中最成熟的領域,研究領域較廣,涉及的相關領域主要有零售業商業區位、批發業區位、物流區位以及交通運輸區位等。其中零售業商業區位研究是一個最受關注的長盛不衰的主題,文獻數量最多,理論體系最完善。理論基礎堅實,數量模型應用廣泛,研究方法走向綜合化,研究層次由宏觀、中觀到微觀逐步深入。但國外文獻中對批發服務業、物流服務業的區位研究關注較少。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流通服務業賴以布局的交通條件大為改善,傳統的流通服務業的區位選擇及其布局正在發送深刻地變化。網絡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和電子商務的出現,將使消費者行為出現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將形成新的流通服務業區位選擇模式和新的空間布局特征。可以預見無論在國外還是在中國,基于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流通服務區位選擇及布局研究將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有待更多學者深入研究和探索。同時批發服務業和物流服務業也將受到越來越多地關注。
參考文獻:
[1] Hotelling, H. Stability in Competition[J].Economic Journal, 1929 (39):153, 41-57.
[2] Reilly.W.J. The law of Retail Gravition[M].Knicherbocker Press,1931.
[3] Berry B.J.L, Garrison,W.L. A note on Central Place Theory and the Range of a Good[J].Economic Geography, 1958(34):304-311.
[4] Simmons,J.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Retail Locations[R].Research Paper. No.92,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Geography,1964.
[5] Potter R. B. The Multivariate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the Urban Retailing System: A British Case Study[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81,6(2):188-213.
[6] Berry B.J.L, Tennant, R.J. Chicago Commercial Reference Handbook[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7] Berry,B.J.L. and Parr, J.B. al.. Market Centers and Retail Loc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M].Prentice Hall, New Jersey,1988.
[8] Golledge R G, Stimson R J. 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M].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1967:112.
[9] Davies,R.L. Maketing Geograph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etailing[M].London: Methuen.1976:132.
[10]Dawson,J.A.(ed.). Retailing Geography[M].London : Croom Helm,1980.
[11]Potter, R.B.. The Urban Retailing System: Location, Cognition and Behavior[M].Gower and Retailing and Planning Associates,1982.
[12]Golledge,R.G., Stimson.R.J.Spatial Behavior: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M].New York: The Gilford Press,1997:327-343.
[13]Cadwallader Martin. A Behavior Model of Consumer Spatial Decision Making[J].Economic Geography, 1975,51(4):339-349.
[14]Ghosh. Avijit, Graig. Samuel. A Location-Allocation model for the analysis for Facility Planning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J].Geographical Analysis. 1984,16(1):39-51.
[15]Borgers, A.W.J. and H.J.P. Timmermans. City Centre Entry Points, Store Location Patterns and Pedestrian Route Choice Behaviour: A Micro-Level Simulation Model[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1986,20:25-31
[16]Ghosh Avijit,Sara L, Malaffety.Multipurpose Shopping and Location of Retailing Firms[J].Geographical Analysis,1986,18(3):215-225.
[17]Tammy Drezner,Zvi Drenzner. Facility Location in Anticipation of Competition[J].Location Science,1998,(6):155-173.
[18]Huff. D.L. A Probability Analysis of Shopping Center Trade Areas[J]. Land Economies. 1963, 53:81-89.
[19]Luigi Salvaneschi.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M].Oregon, United States: The Oasis Press,1996:32-43,107-130.
[20]Melaniphy John C. Restaurant and Fast Food Site Selection[M].New York: Wiley,1992: 131-132.
[21]James W, Harrington. Producer service research in U. S regional studies[J].Professional Geographier,1995,47(1) :87-96.
[22]Deupree, Robert G. The Wholesale Market for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Baltimore[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37.
[23]Lupul, Max Erast. The San Francisco-Oakland Wholesale Market for Frozen Fruits and Vegetables[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1963.
[24]Meador, Rowe Morgan. An Analysis of the Little Rock Metropolitan Area Wholesale Market with Special Attention Given to Some Practices of Wholesalers within the Market[D].University of Arkansas. 1958.
[25]Underwood, James Hartridge III . A Study of The Location of Wholesale Trade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29 to 1967[D].Indiana University,1973.
[26]Hoover,E,M. Location Theory and the Shoe and Leather Industrie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1937:72-101.
[27]Vance.J.E. The Merchants World: The Geography of Wholesaling[D].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1970.
[28] 王冠賢. 廣州市物流企業空間分布研究[D].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3.
[29] 張文忠.經濟區位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0:221.
[30]Heskett,J.L.,W.E.Sasser, L.A.Schlesinger. Service Value Chai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57.
[31]Abraham S. George and C. William Schroth. Managing Foreign Exchang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Mit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1,32(2): 105-216.
[32]Noritake M, Kimura S. Optimum Allocation and Size of Seaports[J].J.Waterway,Port, Coastal and Ocean Eng.ASCE .1990,116(2).
[33]Karen R, Smilowitz, Alper Atamturk,Carlos F Daganzo. Deferred Item and Vechile Routing within Integrated Networks[J].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JSPS-NUS Seminar on Integrated Engineering, 1996, 109-114.
[34]Eiichi Taniguchi, Michihiko Noritake, Tadashi Yamada. Optimal size and location planning of public logistics terminal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E. 1999, 35:207-222.
(責任編輯:席曉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