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企業競爭力研究是基于新古典經濟的成本收益分析,這種原子式的分析只能從企業財務狀況的角度去粗略地評價企業競爭力,無法從戰略的層次去理解企業競爭力。為了將企業競爭力的理解提升到更細致、更具操作性的層面,從不完全合同理論以及企業的財務結構理論的角度去從新闡釋影響企業競爭力的不同因素,并提出在治理結構與激勵機制方面的不同選擇會影響到企業競爭力,同時私人企業和公眾公司在企業的財務結構的選擇方面也能影響到企業競爭力。
關鍵詞:企業競爭力;不完全合同理論;企業財務結構理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B
一、引言
“企業是現代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細胞,是市場經濟體系的微觀基礎,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力。(楊其靜,2005)然而新古典經濟學在其理論框架中視企業為一個完全由外生技術決定的生產函數Y=f(X),其中Y=(y1,,y2,…,yn)表示產品集;X=(x1,x2,,…,xm)表示投入各種生產要素集;此時的企業就是按照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法則確定投入和產出的利潤最大化的黑箱燈。雖然在價格理論中為了分析市場力量如何配置資源將企業簡化為一個個原子,這便于理論分析;但是當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每個微觀企業的競爭力時,這種簡化則是行不通的,需要從企業的性質開始重新認識企業的競爭力所在。為了從經濟學的角度更好地去理解企業的競爭力,筆者將從不完全合同理論以及企業的財務結構的角度去分析企業的競爭力。
二、不完全合同理論①與企業競爭力
張五常(Cheung, 1983)將企業的本質理解是一種合同。那么這種合同是完全合同( complete contract)還是不完全合同(incomplete contract)呢?如果是完全合同,那么合同當事人只要制定一份完備的合同,剩下的事情就是去執行合同;如果是不完全合同,那么就涉及到事前激勵問題和事后的治理問題了。Williamson(1985)將交易視為基本分析單位,視每次交易為一種合同。認為合同天然具有不完全性,即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尤其是與專用性資產相關的許多重要變量即使可以被當事人觀察但是卻不可被第三方證實,因此現實中當事人很難簽訂能夠自我實施或者被第三方以低成本強制實施的完全合同。
(一)治理結構
由于Williamson認為合同天然具有不完全性,再加上締約的各方可能采取機會主義策略,因此締約后不可避免的出現拒絕合作、再談判等危險,使得事前的專用性投資無法進行,從而影響到經濟效率。而且考慮到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和資產專用性的存在,如果得不到執行的合同求助于第三方——比如法庭——來執行合同,不僅成本巨大而且可能某些合同條款是根本無法證實的。因此就需要有某些治理結構來匹配不同類型的交易,保證交易的順利進行。在某些合同形式下,企業是具有競爭力的治理形式;在另一些合同形式下企業則不具備。
Williamson(1985)從資產專用性程度、交易頻率和不確定性三個維度,將交易劃分為古典合同、新古典合同和關系型合同。
古典合同的特征是:(1)交易雙方身份是否明確無關緊要;(2)合同的性質已經仔細敲定,一旦正式協議與非正式協議發生矛盾,以正式協議為準;(3)合同的增補已經嚴格限定,在談判之處可以對其結果作出充分估計,雙方不會糾纏不休。因此古典合同是強調法律原則、正式文件以及自我清算的那種交易。古典合同不存在專用性投資,是一種標準合同,所以最優的治理結構就是市場治理。市場的作用主要在于保護雙方免受對方投機之害。如果法律條文能嚴格規定有關權利,就無需再費力去對這種關系單獨進行評價。
新古典合同的特征是:(1)無法用雙方共同的語言將合同書寫的周密嚴格;(2)如果合同被擬定的過于周密嚴格,則缺乏相機而變的靈活性。如果要把合同既足夠靈活又很嚴密,那么必須借助第三方治理或雙方治理。新古典合同當事人會有專用性的資產投資,交易頻率介于古典合同和關系型合同之間。專用性資產如果改變用途后其價值會很低;而且這個改變用途的過程會交易費用很高,甚至得不償失。所以要維持新古典合同有時需要第三方的加入,通過引入雙方都信任且獨立的第三方來進行第三方治理。有時合同雙方通過質押、互惠、特許權等形式進行雙方治理,從而使得合同的執行可以持久。
關系型合同相對古典合同和新古典合同要持久和復雜,所以迫使人們用更加徹底的專門交易以及隨時進行調整的過程,來代替那種新古典的調整過程。在關系型合同中一方或雙方進行了專用性資產投資,雙方的交易頻率較高而且還面臨著不確定性因素。交易的性質越特殊,買賣的動機就越弱化。其原因在于,人力資產和物質資產的用途越是單一,就越難轉作他用,這樣買者就能像外部供應商那樣充分實現其規模經濟。在這種情況下主要依靠統一治理,通過科層(hierarchy)或縱向一體化來完成。統一治理的優點在于它能適應一系列連續的變化,無需不斷地修改合同。只要雙方地所有權統一起來,就能保證雙方得到最大地利益。
(二)激勵機制
雖然都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論,但與強調事后治理結構建立的Williamson不同,Hart(1995)認為應該設計一種機制保護事前專用性投資激勵,以實現經濟效率。
從不完全合同理論出發,Hart作出一下幾點推論:(1)發現現實中的合同通常具有不完全性,所以會成為機會主義的根源;(2)專用性資產面臨敲竹杠(hold-up)的風險;(3)合同內容的第三方不可證實性使得大多數問題不能通過司法體系解決,只有通過私人談判加以解決。
在企業理論中Hart認為Williamson沒有說清楚企業中權威的來源,Hart認為企業的本質不是所謂的“剩余索取權”而是“剩余控制權”。“剩余控制權”就是:在合同不完全時,意味著初始合同在條款中有所遺漏,或者某些或然事件根本無法預測,那么當發生合同中未明確規定的事件時,誰擁有對資產的處理權利。為何“剩余控制權”如此重要呢?因為事后的再談判和對合同條款的再調整是在所難免的,即使談判是有效的(有帕累托改進),也無法阻止某些締約人通過談判來剝削專用性資產的租金,從而減少被剝削租金者的事前專用性資產的投資。如何解決這個敲竹杠問題呢?Hart認為是一體化。合同的一方通過將合同中明確的這部分“剩余權利”購買過去,那么敲竹杠行為就不會發生了。不過獲得剩余控制權的一方有增加專用性投資的激勵,而被收購的一方將減少激勵。如果增加激勵所引起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于激勵減少所引起的勞動生產率的降低,那么就是帕累托改進,權利的轉移是有效率的。具體地說,如果雙方資產是嚴格互補的,那么就應當采取某種形式的合并;如果一方的人力資本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就應該獲得剩余控制權;如果雙方的人力資本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哪種形式的合并都是一樣的。最優的產權安排應該是那些具有重要專用性投資的人或者重要投資決策的掌握企業所有權或者控制權。
三、企業的財務結構與企業競爭力
傳統的企業財務結構理論是著名的Mordigliani和Miller(以下簡稱MM)定理:如果金融市場是理想狀態,——即信息是對稱的,沒有交易成本,沒有金融交易稅——公司的財務結構與公司的運作無關,即公司的市場價值獨立于資本結構之外。從MM不相關定理人們可以得出只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那么公司的財務結構就不重要,因為可以設計出一個完全合同以應對一切情況。簡潔、明了的MM不相關定理非常適合理論分析;可是從實際出發人們卻發現,在完全競爭市場的強假設前提下人們無法理解很多問題。因為MM不相關定理的基礎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合同理論在現實經濟中并不是處處適用。
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么?合同是完全的么?Hart延續著合同不完全和“剩余控制權”至關重要的思想,認為不完全合同理論才是研究企業財務結構的有效工具。Hart(1995)在Aghion和Bolton(1992)論文的基礎上,研究私人企業的最佳債務合同安排和公眾公司的資本結構決策。從中人們可以得出不同類型的企業要有不同類型的財務結構相匹配,這樣的企業才能更具有競爭力。
(一)私人企業的最佳債務合同安排
當企業家受到財富約束時,他必須要引入投資者以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此時企業家和投資者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就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控制權應該如何在企業家和投資者之間配置。Hart(1995)運用Aghion和Bolton(1992)的模型②證明:特殊情況之外,控制權應該相機配置——當企業運行良好時,企業家應該掌握控制權;當企業績效不好時應該投資者掌握控制權。企業的控制權在企業家和投資者之間轉移有利于企業的經濟效率。Hart認為,雖然Aghion和Bolton抓住了債務融資的一個關鍵方面——控制權的轉移——,但是卻沒有抓住是未清償的債務造成了控制權的轉移。所以,Hart和Moore(1994)進一步將Aghion和Bolton模型從單個時期擴展到多時期,并引入“企業貨幣收益不可證實”的假設。在此假設下企業內只存在具有明確的利息的債務,——具有剩余索取權的股權在此假設前提下沒有存在的空間——它可以通過清算來防止企業家侵占企業的利潤。
(二)公眾公司的資本結構決策
不僅企業家受到財富的約束,Hart還進一步假設單個的投資者也受到財富的約束。由于單個投資者對于公司的持股量較小,“理性的無知”會促使他們選擇搭便車的行為,所以無法對企業經理進行有效的控制③。Hart認為在企業中要加入適當的債務,債權的清算壓力會迫使經理減少制造商業帝國的動機。過高的債務有時會導致無效率的清算,而過低的債務有時會阻礙有效率的清算;所以如何配置一個合理的債務比例是投資者說需要選擇的。Hart的研究還表明短期債務具有縮減企業規模的作用,而長期債務會通過減少長期收益的抵押權從而減少經理過度擴張企業的能力。
一些實證研究的結果揭示:盈利企業的債務低;大部分資產為有形資產的企業的債務高;擁有穩定現金流量的企業的債務高;股權轉換為債務提高股票價格;債務轉換為股票降低股票價格;純粹股票的發行降低股票價格。所以一個有競爭力的企業必須要有一個與自身相適應的財務結構。
Hart(1995)的研究注意到了債權在企業財務結構中的重要性,卻沒有進一步去討論企業的最優財務結構應該是債權和股權等多種證券共存的。這正是人們近一步研究的方向。
四、結語
傳統的企業競爭力研究是基于新古典經濟的成本收益分析,這種原子式的分析只能從企業財務狀況的角度去粗略地評價企業競爭力,無法從戰略的層次去理解企業競爭力。為了將企業競爭力的理解提升到更細致、更具操作性的層面,筆者嘗試性地從不完全合同理論以及企業的財務結構理論的角度去從新闡釋了影響企業競爭力的不同因素,并提出在治理結構與激勵機制方面的不同選擇會影響到企業競爭力,同時私人企業和公眾公司在企業的財務結構的選擇方面也能影響到企業競爭力。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論以及企業的財務結構理論去研究企業競爭力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方向,延續這個方向深化下去將會有豐碩的理論成果。
注釋:
① 不完全合同理論國內比較好的綜述請參見:楊其靜(2005)、聶輝華(2005)。
② 具體模型內容請參看Aghion和Bolton(1992),或Hart(1995,P121-126)。
③ Hart在這里假設經理有制造商業帝國的傾向。
參考文獻:
[1] Aghion P., and Bolton P.,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2(59):473-494.
[2] Cheung Steven,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1-21.
[3] HartOliver,Firms, Contracts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 Williamson Oliver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and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5.
[5] 楊其靜. 企業家的企業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6] 聶輝華. 交易費用經濟學:過去、現在和未來——兼評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J].管理世界, 2004(12) .
[7] 聶輝華. 新制度經濟學中不完全契約理論的分歧與融合——以威廉姆森和哈特為代表的兩種進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5(1).
(責任編輯:習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