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加入WTO后, 基于國際市場的需要,對綠色食品地理標志的保護問題提上日程。目前,在我國實際上已建立了通過《商標法》及相應部門規章對地理標志予以特殊保護的法律制度,但關于地理標志保護還存在保護意識淡薄、地理標志的強化管理不到位,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尚未完善等現象。因此,應該加強標志的保護,將地理標志的知識產權保護設定為專有權,制定《地理標志保護辦法》,以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綠色食品;地理標志; 證明商標
中圖分類號:F301.24 文獻標識碼:A
The Legislation Modes for Cultivating Green Food Geographical Landmarks
LIU Hui-ping,HAN Xue-ping
(Law School,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demand has brought protecing green food geographical landmarks into the agenda. Although China has the “Trademark Act”and the other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cerned,there still exist many meaknessnes about protecting green found geographical landmarks in terms of awarness,management and system. The paper considers it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special right for it by making“green foud geographical landmarks Act”so that can be achiev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peasants′ benefit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the new rural areas.
Key words:green food;geographical landmarks;certified trademark
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經過專門機構認定,使用綠色食品商標標志的安全、優質食品。[1]從1990年至今,我國綠色食品生產取得了積極成效,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開發生產綠色食品,不僅能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也能通過綠色食品國際市場的開拓,實現與世界同步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但是,我國在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的同時,卻忽略了對綠色食品知識產權的保護。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繼續加強農產品生產環境和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依法保護農產品注冊商標、地理標志和知名品牌。加強農業領域知識產權保護。”這說明加強綠色食品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特別是地理標志的保護必要而迫切。
一、綠色食品地理標志保護的意義
根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定), “地理標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的定義是“識別某商品來源于某成員地域或該地域內某地區或某地點的標志,而該商品的特定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主要取決于該地理來源。”,它已經與版權、專利、商標等傳統知識產權并列為該協議中的七種保護對象之一,受到WTO各成員國的高度重視。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對地理標志保護意識相對淡薄。特別是近年來,假冒“綠色食品”地理標志,進行不正當競爭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不僅欺騙了消費者,也損害了“綠色食品”生產者的利益。因此,培育地理標志保護意識意義重大,具體表現為:
(一)地理標志保護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推進器
“三農”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前提基礎。但是目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還相當薄弱,農民穩定增收依然困難,農業科技的整體水平還相對落后。[2]因此需要我們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3]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力已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科技實力的競爭,科技實力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知識產權的競爭。所以,要想根本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在保護農業知識產權上做文章。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權,包括專利制度、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商標制度和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等。其中,地理標志是同農民利益聯系最為密切的。因為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者主要是農民,保護地理標志就是保護農民的利益。截至2007年4月,國家質檢總局已對全國539個地理標志產品進行注冊保護,其中95%多是農產品。地理標志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這些名特優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護照”。[4]地理標志保護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動力,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其申請注冊的數量同我國地理標志的存量相比,少之又少,使得地理標志的作用尚處于自發狀態,地理標志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因此,我們應當站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積極向農民宣傳地理標志保護的法律知識,鼓勵有關組織申請注冊地理標志,同時加大對地理標志的保護力度,維護農民的合法利益。
(二)地理標志具有顯著的經濟意義和價值
在我國,地理標志保護的對象絕大多數是農產品,包括初級產品和加工產品。
具有地理標志的產品,市場價值遠遠高于同類其他產品。因為這類產品與其地理來源密切關聯,涉及產地特有的自然環境條件,包括氣候、土壤、水源等因素,并聯系特定地域的傳統工藝及人文因素,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其他地方產品無以取代,所以在國際上具有很高的認可程度。而廣大消費者選擇商品時除了考慮價格、品牌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根據原產地信息對商品作出評價和選擇,特別是那些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的農副土特產品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甚至會形成“絕對優勢”,它不僅可以提高一個地方農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和價格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價格水平。
我國第一個受保護的地理標志“紹興酒”,曾經在國際市場2/3的份額被產自日本、我國臺灣等地的“紹興酒”所擠占。得到地理標志保護后,紹興古越龍山酒廠銷往日本的紹興酒增長14%,塔牌紹興酒銷量翻番,東風酒廠出口日本的紹興酒成倍增長。據報道,臺灣“紹興酒”在日本的銷量已下降80%。[5]由此可見,擁有了地理標志保護這塊“護身符”后,不但產品的身價提高,還可在出口特別是出口歐盟時,獲得免檢待遇。
因此,為適應我國經濟形勢的新發展和履行TRIPS協議規定的要求,也為了保護我國的文化遺產,加強地理標志的保護已經勢在必行。
(三)地理標志保護是促進綠色產業健康發展的需要
我國對綠色食品的知識產權保護主要是通過賦予生產者專利權、商標權、地理標志權和品種權實現的。其中,地理標志和商標是兩項重要內容。綠色食品標志是一種質量認證標志,它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注冊為質量證明商標。綠色食品商標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是證明食品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的標志,和其它商標一樣,具有專用性、限定性和保護地域性,受法律保護。但是,綠色食品標志不能必然證明該產品來源于某地區,也不能必然體現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而且,作為生產者或銷售者使用綠色食品標志,須按《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規定的程序提出申請,由農業部審核批準其使用權,同時還需要向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交納認證費和使用費,所以很多農戶基于程序和費用原因不愿提出申請,特別是那些基于地域因素產生特定質量的綠色食品生產者不申請使用綠色食品證明商標將大大降低其生產產品的知識產權價值。因此有必要尋求一個有效途徑對優質、特色農產品實施特別保護,地理標志是最好的選擇。
二、綠色食品地理標志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地理標志的保護基本有法可依,2001年10月27日我國第二次修改的《商標法》第16條對地理標志的概念做出了明確的規定。2005年7月15日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將《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和《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的地理標志管理工作合二為一,統一到新的地理標志部門管理,明確了國家對地理標志保護的原則。由此可知,在我國實際上已建立了通過《商標法》及相應部門規章對原產地名稱予以特殊保護的法律制度。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地理標志保護意識依然淡薄
一方面,一些經營者沒有意識到地理標志是一項重要的無形財產,相當部分的企業、農戶還停留在“酒好不怕巷子深”的陳舊觀念上,不懂得用農產品商標或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來彰顯和保護其名優特農產品的品質、質量;[6]另一方面,生產經營者對他人的權利保護意識也很弱,濫用或冒用了他人的地理標志還不知侵權。加之以前我國對地理標志一直沒有給予明確的法律規定,導致現實生活中,不少地理標志被隨意使用而逐漸地演化為同類商品的通用名稱或代名詞。即使使用地理名稱的一些企業也片面強調產地的真實性,忽視了產品的內在質量,損害了地理標志知識產權的價值。
(二)地理標志保護管理制度上存在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的現象
現行法律對原產地名稱實行多元化保護的結果勢必造成政府職能部門之間分工不清、責任不明的狀況,使我國對原產地名稱的保護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的局面,也導致了阻礙綠色食品產業有序發展的結果。按照我國商標法規定,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承擔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注冊和管理工作。而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統一管理全國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各地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質量技術監督局(以下簡稱各地質檢機構)依照職能開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這就造成了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存在“兩條跑道”,導致了權利人的沖突,也即,在先注冊的商標權與在后由質監局授予的地理標志權產生沖突時,形成同一種產品同一地理標志存在兩個不同的所有人。同時,不同行政審批程序的存在,必然導致行政資源浪費,導致機構重疊和權力的交叉。也為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提出了新課題:已申請證明商標保護的原產地名稱是否還需要再到地理標志管理部門登記方能得到保護?帶有原產地因素的產品申請證明商標注冊或是申報原產地域產品保護,保護效力是否一樣? 因此,對地理標志的保護,我國應拿統一、合法、有效的國內注冊程序和保護辦法履行我國對加入WTO的承諾。
(三)地理標志保護區域分配不很均衡
截止2005年,在全國30個省申請的323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分布最多的省市區是浙江、河南、福建、四川,分別有42個、34個、27個、22個。其他省份大部分在10個以下。[7]事實上,每個省份擁有的地方特產很多,但真正申請地理標志保護的確不多,這種申請不均衡的狀態將不利于對農產品的有效保護。
(四)地理標志的強化管理不到位
我國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與國外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我們要面對的是千家萬戶的生產者,我們的產品強制性國家標準面對的也是千家萬戶,確保產品質量的一致性面臨很大難度,因此,地理標志的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法律規章的完善與管理部門工作的到位,需要社會層面上的市場中介組織的參與,更需要有一個由當地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的,當地生產、銷售、加工企業為單位會員形式加入的協會。而目前這種組織在各地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應當形成政府監管、同業監督和企業自律的管理模式。這一點應該引起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五)地理標志保護制度仍需完善
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一旦得到國家的確認和公告后,其聲譽必然會得到很大提升,相應的效益也會顯現出來。這必然會引起假冒行為的侵害。這些假冒侵權行為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地制止,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必將受到影響,還有可能失去相應的市場。我們現在實施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如不進行好宏觀調控,就可能導致品質下降,規模過大,價值下降,因此,應盡快構建地理標志標準體系,加快制定地理標志農產品標準,加快信息查詢和服務體系建設,完善保護法律,對侵害地理標志的行為給予嚴厲的打擊和懲罰。
三、綠色食品地理標志保護的立法模式選擇
各國根據實際情況對地理標志保護的法律形式不同,主要分為以下三種模式:專門立法保護,商標法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我國目前對地理標志注冊保護主要有兩種類型:當事人可以選擇以證明商標和集體商標保護,也可以選擇地理標志產品的專門保護。但是這兩種形式都不能對地理標志進行全方位的保護。
國內許多學者借鑒各國立法模式也提出不同主張。有建議制定專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保護法的,有堅持將將地理標志納入證明商標或集體商標予以保護的,也有提出采取混合立法模式的,既在商標局之外,另設地位獨立的地理標志保護局,如果當事人選擇兩種保護方式,則可獲雙重保護。
筆者認為,制定專門的地理標志保護法和我國目前國情不符,現行《商標法》及《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已有對地理標志保護的相關規定,如果再獨立立法,不利于我國立法的統一和穩定,實際操作起來有很大難度。而混合立法模式在執法環節上容易出現管理工作的重復,造成爭相管理的隱患,不能充分保護地理標志。所以,筆者認為地理標志保護模式的選擇應該圍繞服務于“三農”,服務于特色農業的總體思想,使農民成為真正的受益者。建議采取證明商標保護為宜,但需要進一步完善保護規定,具體構想如下:
(一)明確地理標志的含義
我國《商標法》雖然使用了地理標志的名稱,但有其特殊之處,它的含義既不同于TRIPS協定22條第1款所定義的地理標志,也不同于里斯本協定第2條所定義的原產地名稱。同時,由于對TRIPS協定所用術語英文翻譯不同,致使在介紹地理標志時采用的稱謂較多,如,地理標志、原產地名稱、貨源標記、原產地、原產地域產品等。有些論著中明確原產地名稱與地理標志為同一語,這些稱謂到底是否同一語?如有區別,彼此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所以,有些概念要統一,有些概念要明確,確定不同環境下不同用語的區別,以免造成誤解與混淆。
(二)將地理標志作為一項特殊的知識產權加以保護
由于地理標志本身就是一種財產,基于保護地理標志的政策需要,有必要將地理標志的知識產權保護設定為專有權。在商標法模式下,地理標志權的‘正式’名稱是商標權或商標專用權,與一般意義上的商標專用權受同等保護。在專門立法模式下,‘地理標志權’也不是一個很‘正規’的名稱,其內容也因不同國家而有所不同……”[8]由于筆者建議采取商標保護的模式,所以根據我國目前立法現狀,應該把地理標志專有權作為一種特殊的商標權加以保護。該權利主體應當是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的注冊申請人,權利的客體是地理標志。權利的內容包括使用權和禁止權,但注冊人對注冊商標的轉讓、贈與等處分行為應當受到限制。
(三)盡快制定《地理標志保護辦法》
對于以上兩點建議,在《商標法》中不可能做詳細規定,故筆者建議在《商標法》中增加一條規定:“地理標志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在此基礎上,由國務院頒布《地理標志保護辦法》,對專門的行政管理機構、地理標志的取得條件、地理標志注冊登記制度、審批制度、權利限制制度、地理標志使用規則及法律責任等做出詳細的規定。同時,各省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各地區管理辦法。陜西省是全國第一個制定省級地理標志保護辦法的省份,對各省份是一個有意的借鑒。在此構想之上,再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符合TRIPS協議規定的以專門法為主體,以特別保護制度為補充,附以地方保護制度的統一的保護法律體系。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關于加快綠色食品發展的意見[Z].2002(4).
[2] 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Z].2007.
[3] 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Z].2007.
[4] 地理標志成我國農產品出國護照[EB/OL].http://www.hunanmp.com/hndlbz/nny.asp?typeID=14NewsID=628.
[5] 我國地理標志保護取得可喜成就[EB/OL].http://www.hunanmp.com/hndlbz/nny.asp?typeID=22NewsID=572.
[6] 董葆霖,郭修申.做好地理標志工作,為發展特色農業服務.知識產權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19.
[7] 保護與發展我國地理標志[EB/OL].http://www.hunanmp.com/hndlbz/nny.asp?typeID=22NewsID=596.
[8] 董炳和.地理標志知識產權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202.
(責任編輯:呂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