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地方征信體系建設是建立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前提和基礎。在了解征信和征信體系概念的基礎上,來調查和分析我國目前地方征信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然后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征信機構等三個層面來加強地方征信體系建設。
關鍵詞:地方征信體系;建設;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On Strengthening Local Credit Investig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DING Jing-da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China)
Abstract:Strengthening local credit investig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fundation of building the whole social credit system.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credit investigation and credit investigation syste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local credit investigation system. In three aspects of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institution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of strengthening local credit investig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local credit investig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一、征信和征信體系
根據信用管理理論,征信的基本含義是以了解企業資信和消費者個人信用為目的的調查和評估。具體來說,是指信用征信機構把分散在社會各有關方面的企業或個人信用信息,進行采集、加工、儲存,形成信用信息數據庫,經過分析處理后向社會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經營性活動。根據征信對象不同,征信可以分為兩大系統:一是以法人組織為主體的企業征信;二是以自然人為主體的個人征信。由于征信服務在防范金融風險、降低交易成本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加強地方征信體系建設是建立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前提和基礎。
根據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Margaret Miller 的概括,征信體系的構成應包括四個基本要素:私人信用登記機構、公共信用登記機構、征信的法律框架、征信的監管框架。也就是說,一個征信國家或征信地區應當具備三個條件:有完善的征信法律和監管機制、有大量的信用產品在社會交易活動的各個環節中被充分的使用、有相當一批有公信力的商業征信機構存在。
二、我國目前地方征信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征信體系建設的現狀
自從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以來,我國各省市都積極嘗試進行地方征信體系建設。他們或專門成立信用信息中心(如江蘇、浙江等)或委托工商局(如北京、蘇州等)或委托信用中介機構(如上海、武漢等)建立企業征信平臺,并積極進行個人征信平臺建設(唯獨上海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個人征信平臺),一定程度上消除和避免了政府各部門對所掌握的公共信用信息的屏蔽和封鎖,為地方商業征信機構獲取信用基礎數據提供了便利,征信信息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總體上,我國地方征信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距離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還很遠。
(二)地方征信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1.征信法律法規缺乏
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征信相關法律,中央政府也沒有出臺有關的行政法規。各地方政府先行進行征信體系建設,存在實踐先行與法律法規相對滯后的矛盾。
2. 征信產品需求不足,征信市場發展緩慢
一方面,我國目前正處于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社會主體的現代信用意識和信用觀念十分淡薄,參與評級的積極性不高,對征信產品認知度、認同度非常不足;另一方面,我國目前各地的征信機構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市場規模小、技術力量薄、行業整體水平低、提供征信產品的質量不高,以及銀行等金融機構有自己內部的評級體系,從而影響了社會對征信產品的需求。需求的不足制約了供給的發展,而供給的欠缺又進一步抑制了需求,這種惡性循環使得征信市場發展緩慢,客觀上制約著征信體系建設。
3.對失信行為懲戒不足、守信價值體現不充分
健全信用獎懲機制是建立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的必要條件。而我國各地一方面由于沒有建立完善的征信法律法規及行業協會,使得失信行為的制裁和懲罰作用弱化,難以從根本上進行有效遏制;另一方面,也沒有有效建立守信者受益、激勵的機制,使守信者的守信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
4. 征信市場監管不足
征信業由于涉及到企業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保護、國家信息安全、市場信號傳遞等,社會影響很大,因此,必須對征信市場進行嚴格監管。從目前各地征信市場發展來看,資信評級機構的買級、賣級、壓價競爭等現象時有發生,各地對征信市場的監管重視不夠,既沒有建立健全征信監管的規章制度,也缺乏可靠的監管手段,還未建立對征信市場的有效監管機制。
5.征信人才匱乏
征信業是知識和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評級涉及不同的業務品種、不同的行業背景、不同的法律環境, 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但我國各地現有的業務人員以具有會計專業背景的評級人員為主,從事行業研究和產品開發的分析人員缺乏;我國現在只有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極少數大學開設了信用管理專業,人才供給嚴重不足。
6.行業自律不足,評級標準差別較大
發達國家的征信業均成立了行業協會,如美國的信用管理協會等。行業協會在促進從業人員教育培訓、制訂行業標準和規范、業內交流、行業自律、維護行業利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各地還沒有建立功能完善的征信行業協會,造成行業內缺乏自律機制。并且多數地方政府也沒有出臺基準性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指引,評級機構的指標體系各不相同、評級標準差別較大,造成評級報告參差不齊,同一企業可能會被評為不同的級別,市場主體無法鑒別評級報告的合理性,使得征信產品利用率很低,嚴重制約了征信業的發展。
三、加強地方征信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中央政府層面
1.積極制訂征信法律法規,并適當修訂現行相關法律法規
盡管我國目前還處于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社會征信體系建設才剛剛起步,情況比較復雜,征信法律法規的建設不能一蹴而就,但中央政府應根據各地和各行業征信體系建設的實踐,積極頒布征信管理有關的條例和規章,逐步修改和完善,在成形的基礎上依次制訂征信相關法律法規,并適當修訂現行的《民法通則》、《商業銀行法》、《擔保法》、《公司法》、《檔案法》、《保密法》、《刑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重新解釋和修改其中與征信相沖突的有關條款,使現行相關法律法規與將要建立的征信法律法規相容。
2. 加強地方征信體系建設的宏觀規劃和指導
中央政府除了征信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外,還應加強對地方征信體系建設的宏觀規劃和指導。比如參與和指導征信行業相關技術標準的研究與制訂工作,引導資信評級機構規范評級報告,增強各地評級的一致性和權威性,提高征信產品的流通效率;對銀行內部評級制度進行改革,逐步取消銀行系統內部的評級體系,引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逐漸使用外部征信機構的評級產品,增加征信產品的市場需求;中央財政扶持地方征信體系建設等。
3. 加強征信專業人才培養
大力引進和吸收國外高層次的征信專業人才來我國工作或投資;吸引國際著名征信機構如鄧白氏、益百利等在我國設立分支機構;鼓勵有條件的國內高等院校開設信用管理專業或信用管理課程,加大人才培養和人才供給;大力開展有關征信的各種短期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建立類似注冊會計師的注冊征信師資格認證考試,促使征信人員努力提高自身業務素質;設立信用研究基金,開展信用理論研究,為我國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做好理論支撐等。
(二)地方政府層面
1.制訂和完善地方征信規章制度
在我國目前征信法律還未建立之前,各省一級或較大的市一級政府應利用地方立法權限,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按照以法制保障實踐成果,以實踐促進法制完善的原則,制訂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征信法規、規章和相關制度,為推進地方征信體系建設提供法制保障。
2.加大征信體系建設的宣傳教育力度
通過新聞、出版、文藝、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輿論宣傳,讓社會成員共同了解征信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及緊迫性,共同認知征信業務,積極促進征信體系建設;組織征信人員業務培訓班,不斷提高征信人員的業務素質,加快征信體系建設進程。
3. 加強征信市場培育
按照“完善法規、特許經營、商業運作、專業服務”的方針,積極扶持和引導信譽好、實力強的中介機構獨立開展征信業務,大力推進整個征信機構行業運作的市場化。推行政府在采購、公益項目招投標、資格資質認定、公務員錄用等公務活動中率先使用征信產品制度并采取稅收減免等優惠措施,鼓勵企業和個人在市場交易和日常經濟交往中更多使用征信產品,努力擴大征信需求,加快征信市場的培育和完善。
4. 加強征信監管
通過建立健全征信監管相關規章制度,強化政府部門對征信行業的監管,建立征信行業協會、進行行業自律,規范會計師、審計師、律師事務所等征信服務相關機構、增強信用他律,聯合新聞媒體和人民群眾對征信行業進行全方位監督等辦法,將法律懲戒與道德約束、社會他律與行業自律、輿論監督與行政監管、部門管理與群眾參與有機結合,加快形成一個統分結合、整體推進的社會征信監管網絡。
5. 建立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機制
采取行政、司法、市場和社會等多種手段相配合的懲戒和激勵措施,提高失信成本和守信收益,逐步建立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機制。如利用公共征信平臺向社會發布守信紅名單和失信黑名單,對失信者采取記錄、警告、處罰和市場退出等手段的同時,對守信者在監管、金融服務和有關社會服務方面給予優惠或便利;鼓勵征信機構積極開展信用信息的合法傳播業務,將失信者予以充分曝光,使其在生產經營中減少交易的機會,提高交易的成本,直至被“信用破產”逐出市場等。
6.加強企業信用管理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政府通過監督、檢查等方式推動企業加快建立以信用狀況調查、信用評價、信用自律、信用檔案管理為主要內容的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管理部門,使企業內部的信用信息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鼓勵和提倡企業及時、客觀地向公共征信平臺或社會征信中介提供自身和交易方的信用信息,引導企業廣泛運用征信產品和服務。
建立健全醫療、人壽、失業、養老、住房公積金等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各種社會福利,讓人民群眾能夠放心地進行提前消費,擴大信用交易規模和征信產品需求,加快征信市場的發展和形成。
(三)征信機構自身層面
1.努力加強內部管理,不斷提高征信產品質量
在以優厚待遇聘請和吸引高級征信專業人才的同時,注重和加強機構內部人員的培訓和培養,不斷提高員工的業務素質和凝聚人才隊伍;加強對數據征集、現場核實、分類整理、統計分析等征信業務流程的優化和管理;在充分利用公共征信平臺的基礎上,積極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社會中介等多種途徑廣泛收集企業和個人全面、完整、及時的信用信息,建立靈活的信用信息數據轉換和處理平臺等,采取多種手段努力提高征信產品質量。
2.進行深度開發,提高核心競爭力
對市場需求進行細分和評估,開發與創新滿足不同需求的多樣化征信產品;對基礎數據進行深入的加工處理、統計分析,為客戶提供高附加值征信產品和服務,如欺詐預警、信用風險指數、行業比較分析、決策支持模型等,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3.通過兼并、重組,建立品牌效應。在市場激烈的公平競爭中,通過兼并、重組,迅速擴大內部數據庫規模,提高信用服務的質量和效果,拓展信用服務的領域和范圍,牢牢占領一片市場領地,建立品牌效應。
四、結論
加強地方征信體系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宏觀層面上,需要加強中央政府的規劃和指導;中觀層面上,需要加強地方政府的推動和主導;微觀層面上,需要加強征信機構自身的優化和管理。其中,尤以中觀層面最為關鍵和重要。各地政府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積極研究制訂本地征信體系建設的策略與對策,并不斷改進和優化,切實加強地方征信體系建設,為建立區域社會信用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吳晶妹.信用管理概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2] 李偉舵.國外征信體系建設的基本經驗[J].集團經濟研究,2006(11):306-307.
[3] 李定基,吳子.構建上海征信體系——訪上海市信用服務行業協會陳志國會長[J].上海經濟,2006(1):50-52.
[4] 孫曉燕.關于我國個人征信體系建設的困惑與思考[J].集團經濟研,2006(9):267-268.
[5] 宛利.推進地方征信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J].北方經貿,2006(6):77.
[6] 秦海金.我國征信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社會科學,2005(3):144-146.
[7] 鈕航,王寧.我國征信體系建設模式構想與實現思路[J].中國信用卡,2006(11):63-66.
[8] 浙江省“信用浙江”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課題組.努力率先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浙江“十一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總體目標及任務[J].浙江經濟,2006(12):36-39.
(責任編輯:孫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