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外交通發展史證明:快速、便捷的公路交通網絡改善了城市經濟圈與外部的交流條件,加快了區域內部的經濟循環,帶動了城市經濟圈的開發和建設,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公路交通在提高地區資源整合度、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鎮化建設及物流業發展等方面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公路交通;區域經濟;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The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Highway Transport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IAN Zu-hai,SU Man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prove that the swift and convenient highway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an improve the conditions for urban economy to connect with the outside,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circulation within the region,dri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economic circle, and immensely facilitat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way transportation is greatly favorable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nhancing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among regions,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ing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logistics development, etc.
Key words:highway transportation;regional economy;impact analysis
一、引言
在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中,公路運輸比起鐵路、航運、空運所占比重更大,尤其在內陸地區,由于鐵路運輸的非直達性、內河的缺乏、空運成本高、以及高速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等諸多原因,公路運輸已經成為地區間更直接、更有效的主要運輸方式。因此,自二戰以來,世界各國公路運輸的發展十分興旺。歐、美、日各國都大量投資,相繼建成了比較完善的公路交通運輸網絡。據統計,發達國家公路運輸里程占各種運輸方式運輸總和的比例高達60%以上(張德昂,2003)。與此同時,我國的公路交通也在迅速發展,截至2004年底,我國公路總里程已達到187.07萬公里,2004年的公路貨運量達到125萬噸,占全國運輸總貨運量的73%。進而,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的研究也不斷增加:如王殿海(2003)利用索洛增長模型測算出公路運輸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4%,反映了公路里程的增加,較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范振宇、肖春陽(2006)從宏觀層面上采用了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高速公路對社會經濟的總體影響。吳慈生、汪敏(2000)測算了高速公路經濟帶的吸引區域和吸引半徑。
在國內外學者對區域經濟的研究中,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備受關注,然而,就公路交通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的專題研究并不多見。因此,筆者擬探討公路交通運輸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公路交通運輸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
(一)點軸開發理論
該理論認為隨著重要交通干線如鐵路、公路、河流航線的建立,連接干線地區的人流和物流將迅速增加,生產和運輸成本不斷降低,會形成有利的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產業和人口向交通干線聚集,使交通干線連接地區成為經濟增長點,沿線成為經濟增長軸。對于公路交通而言,在區域發展過程中,大部分生產要素集聚在中心城鎮,并由公路運輸干線將其聯系在一起而形成“軸”,即公路沿線形成各種工業園區、特色產業帶等,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杜能,在韋伯工業區位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業區位理論,指出距離消費市場的遠近對農作物布局存在重大影響,并認為在運費、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三者中,運費是農業區位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交通運輸的發展狀況對運輸成本的影響直接關系到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作為內陸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由于最主要運輸方式為公路交通運輸,其快速直達的特點大大節省了各種工業原材料、貨物及農產品的運輸費用與運輸時間,這就為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三)中心-外圍理論
弗里德曼認為,任何國家的區域系統,都是由中心-外圍兩個子空間系統組成。資源、市場、技術和環境等的區域分布存在客觀差異。當某些區域的空間聚集形成累積發展之勢時,就會獲得比其外圍地區強大得多的經濟競爭優勢,形成區域經濟體系中的中心。外圍(落后地區)相對于中心(發達地區),處于依附地位而缺乏經濟自主,從而出現了空間二元結構,并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強化。不過,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市場之間的聯系加強以及城市化的加快,中心與外圍的界限會逐步消失,即最中心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將推動外圍空間經濟發展并逐漸向一體化方向發展。在內陸地區,公路交通是連接城市及其外圍農村的主要紐帶,公路交通的完善是落后地區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必備條件之一,因此,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對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及城鄉經濟一體化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公路交通運輸發展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湖北鄂州、仙桃為例
公路交通的落后,一直是制約湖北鄂州和仙桃兩地經濟發展的瓶頸。過去,由于這兩個地區農村公路發展相當滯后,沒有便利的交通,城鄉連接不暢,農民出行相當困難,農產品沒有銷路,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極大地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限制了農民生活的改善。然而,根據交通部科學研究院在2005年所做的公路水路交通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研究(典型案例調查)表明:1996年以來,鄂州和仙桃兩個地區由于大力發展公路交通運輸,大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湖北省轄的中等城市的鄂州市,地理位置優越,是鄂東南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自1995年湖北省大力提倡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來,鄂州市按照產業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修通了一條條通村路、資源路、旅游路。依托公路,公路沿線很快形成了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區、蔬菜基地、養殖基地、旅游開發區、農土特產加工等一批主導產業,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資源優勢迅速轉變成現實的經濟優勢,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鄂州市的GDP也隨之從1995年的94.08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44.07億元。
而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的仙桃市,是著名的魚米之鄉。2000年以來,仙桃市累計投入交通建設資金近10億元,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近500公里,市域交通實現鎮鎮通二級公路,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的“半小時交通圈”,且全市40%的村建成了柏油路或水泥路。短短五年內,仙桃市的GDP從2000年的90.47億元躍升至2005年146.97億元。由于在農村公路建設發展中起到的領頭作用,仙桃市被確定為湖北省農村公路建設示范點、湖北省交通現代化建設試點市和全國通鄉公路建設工程示范點。
鄂州和仙桃兩個地區通過公路交通發展,其經濟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促進了對外貿易、引進外資以及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以各地區縣市為“點”、以該市與下屬鄉鎮之間的交通路線為“軸”的“點-軸”開發模式的成功運用,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仙桃市,通過農村公路建設,改善了城鄉交通,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在這兩個地區,寬敞平整的水泥路一直通到村口和果園,不但方便了群眾出行,也方便了外地客商進村收購農副產品,同時,良好的道路交通環境,引來了鄰近縣市甚至國外的投資者。2000年以來,仙桃市每年協議引資50億元以上,實際到位資金20億元,鄉鎮所占的份額達到一半以上。2003年,湖北武漢的商業巨頭中百倉儲、中商購物廣場、臺灣好鄰居超市以及美國肯德基快餐店都紛紛登陸仙桃市。仙桃市宮迪公司更是抓住“鎮鎮通”、“村村通”工程建設之際,一年之間在18個鎮設立連鎖超市,物流直達鎮頭、村頭。也就在2003年,鄂州市蒲團鄉還引進了一個投資百萬元的工業項目。此外,農村公路的建設,不僅從根本上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農民的脫貧致富奔小康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帶動了公路沿線農業特色產業帶的發展,由公路串起來的良性循環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在節約了運輸成本的基礎上,推進了農業的規模經營和集約生產,使農村經濟向集團化和優質、高產、高效發展,形成了農、林、牧、漁四業興旺的局面。據測算,鄂州村村通公路后,農民每年可節約運輸成本千萬元以上,年可新增農副產品銷售收入2 500萬元。如鄂州市蒲團鄉,過去交通不便,農民種蔬菜水果賣不出好價錢,現在水泥路四通八達,城里的菜販可以直接把大卡車開到田間收瓜買菜,僅因交通條件的改善,這個鄉農民種瓜菜經濟收益提高了20%以上。進而,當地鄉鎮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并吸收了五分之二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工業化、鄉村集鎮化已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并已初步形成“以市帶鎮,以鎮帶村,城鄉并進,共同繁榮”的局面。
農村公路的建設為農副產品轉化為商品創造了條件,也為農民從傳統農業向以市場為導向的高附加值農業轉變創造了條件。村村通路之前,仙桃市每年有2000多萬公斤農副產品遭遇外銷難,經濟損失逾千萬,而現在,經銷商把收購點、加工廠建到了每個村。不僅如此,通村公路還加速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加快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速度,特別是把農民從小農經濟中吸引出來;同時,通村公路還縮短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差距,向城鄉經濟一體化建設邁出了一大步,體現了城市圈域經濟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中心-外圍”模式。
第三,當地公路交通的建成有力地促進了汽車及摩托車制造業、建材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及物流運輸業的發展,極大地拉動了當地GDP的增長。公路交通的改善為大型客車、貨車的快速行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也給公路旅客運輸業注入了新的生機。近年來,國內大型客車制造業都處于不景氣狀況,公路建設使客運、貨運的發展對客車、貨車、摩托車的需求增加,救活了國內一批瀕臨破產的客車、摩托車、貨車生產廠。同時,公路建設中直接、間接消耗品的生產對當地經濟具有明顯拉動作用。仙桃市農村公路建設所需的材料50%以上使用本地產品,以2001年為例,農村公路建設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10%,對GDP增長貢獻率為0.28%。
從鄂州和仙桃兩個地區農村公路建設的發展過程來看,公路交通運輸的建設與地區經濟發展二者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只有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先于區域經濟發展時,才能起到對區域經濟的拉動和牽引作用,真正體現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
四、基本結論
交通運輸的發展是區域經濟增長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因素。從湖北省仙桃和鄂州兩個地區的農村公路交通運輸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公路交通的發展其作用主要體現在:第一,在解決“三農”問題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民生產生活基本條件、農村投資環境、農村產業化程度、農民增收等方面得到了改善。第二,縮小了城鄉差距,促進農村地區的城鎮化建設以及地區經濟均衡發展。第三,提高地區資源整合度,優化產業結構,通過公路交通引導企業合理聚集,完善小城鎮功能,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更多、更快向外轉移,加快了農村地區的城鎮化進程。進而,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促進產業結構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同時使區域內的產業和資源向外部發展,形成規模經濟,提高競爭力。第四,通過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為加強地區間的競爭、合作與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而可以達到消除地區壁壘、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建立區域統一開放的市場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Joseph Berechm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state, county and municipality levels[J].Transportation, 2006(2).
[2] 于良.公路交通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力研究——以山西省為例[J],2006(6).
[3] 范振宇,肖春陽.高速公路建設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系統效應初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5).
[4] 凌起.福建交通運輸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
[5] 吳慈生,汪敏.高速公路經濟帶吸引區與開發模式研究[J].系統工程,2000(2).
[6] 王殿海.公路運輸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測算方法與應用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3(7).
[7] 李泊溪,劉德順.中國基礎設施水平與經濟增長的區域比較分析[J].管理世界,2005(2).
(責任編輯:孫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