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00-2004年山東省17地市入境旅游收入、國內旅游收入和旅游總收入的基礎數據來看,山東省旅游經濟存在地域差異及其特征:入境旅游經濟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都在擴大,國內旅游經濟和旅游經濟總量絕對差異擴大、相對差異有所減小。因此要根據山東省旅游經濟的地域結構,了解造成這些差異的基本原因,制定出相應的對策,促進山東省旅游經濟發展。
關鍵詞:山東省;旅游經濟;地域結構;影響因素;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591.99 文獻標識碼:A
A Study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Economy in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Guang-hai,TIAN Ji-peng
(Management School,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71,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basic data of the inboard tourism revenue, domestic tourism income and the total tourism revenue in the 17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04,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studi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andong Province tourism economy.The basic conclusion i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along with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of the inboard tourism economy and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of the domestic tourism economy and total tourism economy, but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is decreasing. The paper explains the regional structure of Shandong Province tourism economy,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Key words:Shandong Province; tourism economy; regional structure;factors;solution
山東省是我國的經濟大省,2005年GDP總量居全國第2位,第一、二產業優勢明顯,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和經濟條件;同時由于旅游資源豐富,山東省旅游業也居全國前列。據統計,2005年山東省旅游總收入為1 039.0億元[1],旅游總收入占全國總量的14%,列全國第3位,是我國的旅游大省,但是各地市旅游經濟發展存在明顯差距。筆者利用相關數據進行定量分析,以期闡明現象、發現原因、提出對策。
一、山東省旅游經濟總量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旅游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斷提高,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顯著增強,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五”期間更是取得了超常規的發展。五年內,國內旅游收入從2000年的386.5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974.6億元,年均增長20.3%;旅游外匯收入從2000年的3.15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7.93億美元,年均增長20.3%;旅游總收入從2000年的412.7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 039.7億元,年均增長20.3%;三個指標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9.6、8.1和4.2個百分點。2001年、2002年兩年,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00億元,2004年、2005年兩年年均增長200億元。2005年山東省旅游總收入突破1 000億元,為1 039.0億元,山東省由此成為我國第六個年旅游總收入過千億的省份,正式跨入旅游大省的行列。
在旅游經濟總量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看到山東省2005年旅游業總收入只占GDP的5.6%,而四川省2005年旅游總收入占GDP的9.8%,北京則達到了23.4%,上海為17.5%,可見盡管山東省旅游業近年來取得了超常規的發展,但與上述地區差距依然比較明顯。
為反映山東省旅游業發展水平與旅游產業地位的地域分異現象,采用山東省及各地市2004年的旅游總收入和GDP作為基本的分析數據(見表1)。需要考察的測算指標有兩個:一是各地區旅游總收入占當地GDP的比率,并與全省旅游總收入占全省GDP的比率5.3%做比較,作為旅游經濟地位的測算指標;二是各地區旅游總收入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比重,并與全省平均水平5.9%做比較,作為旅游業發展水平的測算指標。
由表1可得,兩個測算指標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區有10個,大于等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區有7個。這說明山東省旅游業的總體發展水平還不高,旅游產業的總體地位不突出,地域差異比較嚴重。
具體來看,青島、威海、臨沂、東營4個地區的旅游產業地位和旅游發展水平相協調,但地區間差異巨大,青島市2004年旅游產業比重為9.6%是東營市1.0%的近10倍,而占山東省旅游總收入的比重為24.7%,是東營市1.1%的近25倍。濟南、煙臺、濟寧、淄博、濰坊5個地區旅游業發展水平高于旅游業在本地區的產業地位,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些地區傳統產業基礎相對雄厚,盡管旅游業發展水平較高,相對而言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是較低。比如濟南市2004年旅游總收入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11.6%,而僅占濟南市當年GDP的5.8%,表現出旅游業發展水平與旅游業產業地位相分異。泰安、日照、棗莊、聊城、濱州、菏澤、萊蕪、德州8個地區旅游業產業地位高于旅游業的發展水平。這8個地區基本處于山東省中西部,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發展速度滯后,各地區充分認識到發展旅游業\"短、平、快\"的產業優勢,結合自身的資源條件大力發展旅游業,以旅游業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山東省旅游經濟地域結構分析
從經濟角度研究旅游,選用的指標主要有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收入及旅游總收入等。筆者選取2000-2004年山東省17個地級市的上述統計指標數據作為分析的基礎數據,做進一步分析,資料來源于各市統計年鑒、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公報。就研究方法而言,區域經濟的差異程度可以從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兩方面考察。絕對差異表示經濟總量水平方面的差異,會受物價水平、量綱的影響,因而不同時點之間可比性較差,相對差異本身是一個比值,沒有量綱,因而不受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具有廣泛的可比性[2]。筆者采用標準差(St)和變異系數(Vt)分別測算山東省17地市的旅游經濟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的總體變化態勢。
(一)山東省旅游經濟地域差異變化的總體趨勢
根據各地市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收入、旅游總收入和兩個測算指標公式St與Vt,經EXCEL數據處理,得到山東省旅游經濟地域差異變化的總體趨勢(見表2)。
由表2可得到如下結論:(1)從旅游外匯收入指標來看,山東省入境旅游經濟地域差異變化趨勢是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都在不斷擴大,但有一定的波動性(2003年由于爆發SARS,全省各地旅游業受到壓重打擊,濟南、青島、泰安、煙臺、威海等傳統旅游大市旅游外匯收入大幅下降,但東營、日照、萊蕪、臨沂等市旅游外匯收入有所增加,使得2003年全省入境旅游經濟無論是絕對差異還是相對差異都有所減小。下文國內旅游收入和旅游總收入的波動同樣受此因素影響)。反映絕對差異的標準差(St)從2000年的3 633.319增加到2004年的7 183.271,增幅為97.7%,反映相對差異的變異系數(Vt)從2000的1.960增加到2004年的2.155,增幅為9.9%。可以看出,山東省入境旅游經濟地域差異在2000-2004年間仍在不斷擴大。(2)從國內旅游收入指標來看,山東省國內旅游經濟地域差異的絕對差異(St)有所擴大,從2002年的22.719增加到2004年的44.726,增幅為96.9%;而相對差異(Vt)總體來看有所減小,從2000年的0.998減小到2004年的0.959。(3)從旅游總收入指標來看,地域差異的絕對差異(St)有所擴大,從2000年的25.902增大到2004年的50.106,增幅為93.4%;相對差異(Vt)總體來看有所減小,從2000年的1.082減小到2004年的1.014。
山東省旅游經濟地域差異的上述演變趨勢與山東省旅游業的發展歷程有關。山東省各地區充分認識到了旅游對當地經濟的重要作用,都把旅游業列入了發展規劃,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但由于各地旅游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區位條件、交通服務設施等因素不同,導致國內旅游經濟的發展基礎和發展速度參差不齊,地域旅游經濟總量和國內旅游的相對差異反而拉大,從而出現兩者相對差異減小,絕對差異增大的變化趨勢。入境旅游經濟相對差異和絕對差異都在不斷擴大,除上述原因外,還與入境旅游者傾向于選擇高級別、有特色的旅游景點、景區有密切關系。由于入境旅游經濟相對于國內旅游經濟在旅游總量中的比重很小,所以旅游經濟總量表現出的差異與國內旅游經濟一致。由以上分析可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入境旅游經濟地域差異還會不斷擴大,落后地區短期內很難追趕發達地區;國內旅游經濟差異會不斷減小,全省國內旅游發展將日趨均衡;受上述兩者綜合影響的旅游經濟總量差異也會不斷減小,發展也將趨于均衡,但是短期內絕對差異還將會擴大。
(二)山東省旅游經濟地域差異變化的空間特征
山東省地旅游經濟地域差異變化的空間特征分析基于各地市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收入、旅游總收入與全省上述三指標平均值的比率(見表3)。
由表3可以得到如下結論:(1)山東省入境旅游經濟地域空間差異很大,只有濟南、青島、煙臺、威海4個地區的旅游外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比值大于1),并且連續5年保持不變,這4個地區2004年旅游外匯收入約占全省旅游外匯總收入的85.5%。2000年到2004年,比率增長幅度最大的是日照市,增幅為177.3%;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濟南市,降幅為34.8%。2000年比率最高的青島市是比率最低的濱州市的1 045倍,2004年比率最高的青島市與比率最低的菏澤市的比值是715。(2)國內旅游經濟地域空間差異有所減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區由2000年的6個增加到2004年的8個,2000-2004年比率增長幅度最大的是濱州市,增幅為134.7%,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菏澤市,降幅為38.8%。2000年比率最高的青島市是比率最低的濱州市的34倍,2004年比率最高的青島市是比率最低的萊蕪市的36倍。3)旅游經濟總量地域空間差異也有所減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區由2000年的5個增加到2004年的6個,2000年到2004年旅游總收入增幅最大的是東營市,增幅為176%,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菏澤市,降幅為39%。
總體而言,山東省旅游經濟地域差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膠東半島的青島、煙臺、威海、省會濟南與魯中、西部地區的棗莊、東營、濱州、萊蕪、德州之間的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的不斷擴大。但像濱州、東營等地區,旅游經濟總量的增長幅度較高,說明盡管入境旅游經濟地域差異較大,但國內旅游經濟及旅游經濟總量地域差異逐步縮小,日趨均衡。
三、山東省旅游經濟地域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資源稟賦
旅游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獨特的、高端的、無可替代的旅游吸引物。1999年有學者研究表明山東省旅游資源總豐度居全國第9位[3],但地區差異較大。截至2005年,山東省共有4A級旅游景區28處,至2003年共有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24個(見表4),與山東省力推的“黃金海岸”、“山水圣人”兩大旅游主線相適應,也與旅游經濟地域差異相符合。青島、煙臺、威海、日照作為\"黃金海岸\"旅游帶的主要組成,4A級旅游景區占全省的50%,自然保護區占全省63%;濟南、濟寧、泰安作為\"山水圣人\"旅游帶的主要組成,4A級旅游景區則占全省的36%。總體來看,資源稟賦好的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和產業地位相對較高。
(二)產業結構
從宏觀角度看,產業結構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居于主導地位,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對地區經濟增長和各產業的發展狀況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旅游業作為強關聯性的產業,它的發展需要其他產業尤其是餐飲、酒店、交通運輸、商業、娛樂等第三產業的支持。青島、煙臺、威海、濟南、泰安等地市較發達的第一、二產業基礎增強了對基礎設施和旅游設施的投資能力,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如青島市2005年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為6.5:51.9:41.6[4],旅游業被譽為青島市三大特色經濟之一,也是青島市的支柱產業之一。萊蕪、荷澤、德州等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基礎和產業結構與東部地區不可相提并論,旅游業的發展受到經濟基礎和產業規模的限制,主要依靠旅游資源本身的開發,得不到其他相關產業的協同,旅游業發展相對緩慢。
(三)區位條件
區位條件既影響到區域對游客的吸引力又影響游客進入的可達性。根據距離濟南和青島兩個旅游中心的距離可以得出魯中、魯北、魯南地區區位相對較差,旅游業發展也相對滯后。區位條件較好的地區東部有威海、煙臺、濰坊、日照,西部有德州、聊城、泰安、萊蕪,上述地區旅游業發展相對較好。
(四)交通、服務設施
旅游產品的不可轉移性決定了旅游者必須親自抵達旅游目的地才能實現旅游產品的價值。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可進入性對于區域旅游業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膠東半島三個地市地處山東省陸路交通的末端,有一定的劣勢,但半島地區陸路交通路網發達。青島市已建成高速公路九條,總里程達到524公里,主要指標均列全國同類城市首位,已經初步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青島流亭國際機場是華東地區繼上海之后的第二大空港,這些與青島市占山東旅游“半壁江山”(2005年青島市旅游外匯收入占全省旅游外匯總收入的54%)的地位是相一致的。此外,山東省將把構建現代化交通體系作為打造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突破口,形成以青島、濟南為中心,建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為骨干的城際快速交通體系,并形成以中心城市為依托,環繞沿海、覆蓋全區、輻射內陸的路港交通體系,這必然會促進相關地區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旅游服務設施是旅游者在目的地參加一切活動的基礎,良好的服務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原因,因此服務設施成為區域旅游業發展的基本影響因素之一。作為區域旅游業的重要服務設施,飯店是旅游業經營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并且飯店的硬件和軟件服務本身往往也會構成對旅游者的吸引力要素。表5顯示了截至2004年底山東省各地市涉外飯店的分布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濟南、青島、煙臺、泰安、威海等涉外飯店相對較多的地區也正是旅游業發展水平和產業地位相對較高的地區,服務設施與旅游業成正相關。
表5截至2004年山東省各地市涉外飯店分布
數據來源:根據山東統計信息網http://www.stats-sd.gov.cn/tjsj/nj2005/15/15_31.htm整理獲得
四、對策建議
旅游經濟差異變化的空間特征反映了山東省旅游經濟地域差異的現實。為了縮小地區之間的差距,全面提高山東省旅游業發展水平,實現“十一五”制定的全省旅游總收入再翻一番的目標,提出以下3點對策建議:(1)突出“黃金海岸”和“山水圣人”兩個旅游精品,帶動相關地區旅游業的發展;(2)內合、西進、北展、南拓、東擴,穩步拓展旅游地域空間,形成“大山東”旅游產品空間格局。內合:開發淄博的齊文化資源和濰坊的民俗文化資源,使山水圣人旅游帶和海濱旅游帶通過膠濟線聚合;西進:建設江北水城,激活“水滸”線路,開發京杭運河,以三“水”帶動西部旅游的開發,延伸東西向的旅游帶;北展:開發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游、黃河口觀光游、孫子文化游、徒駭河綜合旅游,展寬魯中地區的旅游空間分布的地域;南拓:以微山湖為中心,拓展內陸水域生態游;東擴:整合蒙山、沂水和日照,構成以生態為特色的山海游,擴張山東旅游的空間。(3)打好“奧運”牌,以“揚帆青島”為契機,在全國奧運旅游的形象品牌競爭中爭得先機,使青島市旅游業發揮輻射帶動全省旅游業發展的增長極作用,帶動全省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注釋:
① 全省總計為各地區之和,與山東省統計公報略有差異。
參考文獻:
[1] 2005年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 周翠蓮,齊清文,馮燦飛.近10年中國省際經濟差異動態變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2(6):781-790.
[3] 王凱.中國主要旅游資源賦存的省際差異分析[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8):69-74.
[4] 2005年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責任編輯:呂洪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