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農戶小規模經營對農戶經營成本與收益具有一定的影響,交易費用是小規模農戶參與商品化農業經營困難的根源。建議政府和有關社會組織要從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培育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流通組織、推進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建設、發展儲存技術和儲存設施、發展農產品期貨交易等方面完善市場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順利對接。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交易費用;小規模經營;市場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5.15 文獻標識碼:A
Small Scale Farm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arketing Service System
Wang En-hu1,Xue Xiao-ro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71006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scale household farming in the rural areas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ost and income of farmer household. It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action cost is the main difficulty to thesmall scale farmer househol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providing the market information service, cultivating the leading enterprise in 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and farmer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etc.
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transaction cost;small scale farming;marketing service system
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農產品告別長期短缺局面,大宗農產品出現低水平過剩之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面向市場發展特色農業就被看成促進農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然而,各地農戶在發展特色農業時常常遭遇產品滯銷、嚴重虧本的尷尬局面。如2006年夏秋兩季,陜西先后傳來長安區西瓜銷售困難及閻良區芹菜銷路不暢的消息,農民損失慘重。完善農業市場服務體系,提供市場服務,解決農戶參與市場中的困難是市場化條件下促進特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閔耀良(2001)[1]、葉興慶(2000)[2]、王乃明(2003)[3]等對農村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問題進行了分析,但結合我國農戶小規模經營特點研究農村市場體系建設仍屬空白。農村市場流通與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就是要順利實現農民與市場的有效連接,要解決這一問題,不能離開我國農業小規模經營這一基本現實。筆者從農戶小規模經營的特點出發,分析小規模農戶市場行為特點及其對農戶生產經營行為的影響,進而提出建立、完善農業市場化服務體系的建議,以期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一、小規模農戶市場經營行為特征
隨著改革后我國農業和農村的市場化進程日漸提高,廣大農戶也被卷入商品經濟的漩渦。陳宗勝(1999)等人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的市場化進程進行了研究,發現中國農業的市場化程度由1978年的7.67%提高到1994年的64.66%[4],王維(2006)對黑龍江省[5]、張文理(2002)對山西省[6]農業市場化進程測算發現兩地的農業市場化進程不斷提高。筆者也曾對改革開放后陜西農業和農村市場化進程進行考察,發現改革后陜西農村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貨幣收入占陜西農民純收入的72.46%,農民生活消費支出中80.92%以貨幣形態支出,就連農產品中商品化率最低的糧食,目前已達到30%以上[7]。
農業的市場化要求按照市場需求開展生產,但受長期自然經濟和人民公社時期計劃經濟的影響,加之農民本身文化素質不高,農民的商品經濟意識和經營能力不能完全適應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需要。特別是由于目前我國農村土地采取按人頭均田承包的方式,農戶經營規模仍舊比較細碎,單個農戶生產規模過小,收益有限,這就導致農戶在市場經營中出現一些不成熟行為。
小規模農戶市場行為的不成熟首先表現在產前決策時采取跟風仿效方式。現在各地農民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作物時,絕大多數農戶都不愿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而往往簡單地仿效周圍生產者,看看周圍其他生產者種什么賺錢自己就跟風干什么,至于這個產品市場需求怎樣、目標市場在哪里、目標顧客是誰都一概不知。雖然一些跟風行為產生良好經濟效益,但由于農產品需求缺乏彈性,過多農戶的跟風行為往往導致市場供過于求,引發產品價格暴跌,農民不僅未能致富,有時甚至連生產成本都無法收回。
小規模農戶市場經營行為的不成熟還表現在產后銷售時消極被動等客上門。筆者在調研中發現無論是在陜西各個蘋果基地縣,還是在陜西各城市近郊的蔬菜區,許多農民都等待客商上門收購,許多農民不搞推銷、更不做廣告,盡管這種做法減少了一定的營銷費用,但卻使農民在與客商談判中處于不利地位,受到處于壟斷地位的中間商壓榨。
總體上看,農戶參與市場時表現出消極被動、不愿加大投入的特征。
二、交易費用——小規模農戶參與市場的主要障礙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認為,經濟活動主體利用市場價格機制是沒有任何成本的。然而科斯1937年卻發現,通過市場交易方式組織生產不但存在成本,而且有時這一成本大得驚人,企業這一組織形式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市場交易成本過高而設計的。此后經濟學家沿著這一思路對交易成本進行了大量研究。
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農村集體經濟也被納入計劃經濟體系之中,農業生產受國家計劃制約,此時不存在經濟學意義上的市場,農戶也不是市場經營主體,自然也就不存在市場交易費用。改革后,特別是1985年隨著農產品供求形勢的變化,國家逐步改革延續了30多年的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開始對糧食等農產品實施合同定購;同時,肉類、蔬菜等農產品價格大面積放開,農戶逐漸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隨著經濟發展后農產品市場需求升級,許多農戶逐漸由傳統糧油作物種植轉向商品化程度更高的特色經濟作物生產,農戶生產的商品化性質日趨明顯。作為從事商品化農業生產的小農,其任何經濟行為不能不考慮成本和收益,其經濟行為就更接近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理性小農。
(一)小規模農戶經營收益分析
農戶從事商品化的特色經濟作物生產所獲得的收益取決于特色農產品價格水平、單位土地特色農產品產量、農戶投入特色產品生產的土地面積及農戶實現既定收益的概率。由于我國聯產承包責任制采取按人口平均分配耕地方式,加之我國土地流轉幾近空白,農戶經營規模非常細碎狹小,平均每戶耕地不到0.5公頃。這樣,即使特色農業項目單位面積收益水平比較高,但因為單個農戶投入到特色產品生產中的土地非常狹小,導致單個農戶從生產特色產品中所獲得的收益十分有限。從陜西目前情況來看,農戶從事特色種植業收益大多僅有幾萬元甚至僅有數千元。
(二)小規模農戶經營成本分析
從成本角度來看,特色農業是商品農業,因而除了傳統的化肥、農藥等生產性成本支出外,還會發生參與市場經營的相關支出即交易費用。商品農業要求按需生產,需要了解市場供求信息。比起傳統作物種植,農戶需要花費成本搜尋市場信息,以便選擇正確產品項目;商品農業需要在市場上宣傳推廣銷售產品、需要開展運銷儲存等活動。這些交易費用是傳統自足型農業所沒有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市場競爭越激烈,農戶在市場經營上化費的成本就越高昂。
然而農戶開展特色產品經營所花費的市場經營成本,即搜尋市場信息及宣傳推廣銷售產品成本,具有固定成本的性質,與農戶生產規模無顯著相關。不論農戶規模大還是小,做出正確決策所需要的信息數量相同,所需要的市場調研成本相同。同時,市場宣傳推廣有門檻效應,只有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顯效,這也類似于固定成本。在農戶經營規模較小、收益較少的條件下,數額較大的固定成本要么嚴重影響到農戶的最終利潤水平,要么會超出單個農戶的支付能力。
從另一方面考察,農戶市場調研所獲取的信息、市場推廣所形成的聲譽卻類似于公共產品,有顯著外部性。一個農戶通過調研獲取相關信息做出正確決策,另一個農戶只需對其行為簡單模仿,就可坐享其前期投資所帶來的利益;一個農戶做廣告進行產品宣傳,另一農戶也可分享其成果。而經濟學常識告訴人們,單個私人缺乏投資于具有外部型的公共產品的積極性。
(三)農戶“搭便車”等市場行為的理論解釋
由于目前農戶生產規模小,農戶從市場調研、宣傳推廣等市場經營活動中得到利益有限時,“搭便車”共享他人市場活動調研、市場推廣活動成果、最小化自己交易成本(調研成本、推廣成本)以獲取最大限度利潤,就成為農戶最佳選擇。且由于目前農村市場發育程度不高,農戶市場調研、市場推廣成本很高,某些成本(如交通等基礎設施投入)還超出單個農戶支付能力,在此情況下農戶只好選擇最小化自己交易成本。這樣,模仿、等待、搭便車是農戶面對高昂的交易成本情況下減少私人成本、增加凈收益的理性選擇。
農戶“搭便車”行為雖然降低了私人成本,但卻加大了經營風險,惡化了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單個農戶的跟風行為雖然可以減少信息搜尋成本,但勢必降低決策質量,加大決策失誤風險,降低特色農產品經營收益。另外,雖然單個農戶的跟風行為符合個人理性,但卻導致集體的非理性。由于農產品需求缺乏彈性,過多農戶的跟風行為導致市場供過于求,引發產品價格暴跌,把農戶群體拖入虧損泥潭。另外,單個農戶減少產品宣傳推廣上費用,會減少需方的數目和力量,導致供求雙方在市場博弈中力量失衡,降低自己在市場交易中的談判地位,使自己遭受中間商的壓榨。
三、完善農產品支持服務體系促成小規模農戶與市場有效對接
從我國具體國情來看,小規模農戶將會長期作為我國農業生產主體而存在。為幫助小規模農戶有效參與市場,促進特色農業發展,就要根據小規模農戶參與市場過程中交易費用高昂這一困難根源,采取各種措施,絕對地或相對地降低其交易費用。對于某些單個農戶無力承擔或獨自承擔缺乏經濟性的一些活動如市場信息調研、市場宣傳推廣、技術研發與推廣,由政府機構或社會公益組織提供,減少農戶從事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加農戶私人收益,推進特色產業的發展。根據國內外經驗,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供市場信息服務
信息是生產者正確決策的基礎,為降低農民參與市場時獲取信息的成本,建議由政府的農業統計調查機構定期采集各地農產品市場價格信息,定期進行各種農產品播種面積的調查,及時預測發布各種農產品產量、價格信息,并通過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廣為傳播,使農民和農產品經營者能夠非常方便的得到有關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信息,了解農產品市場供求變化,及時調整生產和經營決策,幫助政府機構及時指導農產品生產和經營。
(二)培育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流通組織
為解決廣大農戶參與市場經營的困難,國家要鼓勵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流通組織發展,借助流通龍頭企業之力,實現農產品流通環節的規模化,從而有效降低經營成本;同時,要鼓勵農民聯合起來,組建流通合作組織,調控市場,解決單個農戶參與市場中的困難,改變在市場交易談判中的不利地位。
(三)發展農產品綠色通道工程
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發展迅猛,但許多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都采取貸款建設、收費還貸的商業化運作方式,加之燃油價格不斷上漲,致使運輸費用高昂。有人測算,陜西蘋果經由港口海運出口,比山東蘋果每斤多支付陸路運費0.7元。農產品價值低、易腐爛,高額運輸費用加大了農產品物流費用,不利于農產品流通。近年來,全國各地陸續開通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方便農產品運輸,但從目前來說,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涵蓋的產品品種還偏少,覆蓋區域小,往往是地區性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規范的政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出面,推廣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工程,確定綠色通道統一政策,使農產品流通在全國范圍內都能享受到便利和優惠。
(四)發展儲存技術和儲存設施,延長銷售周期
提高農產品儲存技術,建設農產品儲存設施,有助于延長農產品銷售周期,避免農產品集中上市所造成的價格暴跌,有助于保護農產品生產者利益。由于經營規模限制及資金實力制約,單個農戶缺乏動力和實力去研究農產品儲存加工技術,也沒有實力去建設大型現代化儲存設施,可考慮由政府出面進行農產品儲存及加工技術研究,政府投資建設農產品儲存設施或對此類項目給與優惠政策支持,通過庫存調節緩解產品供求矛盾,保護農民利益。
(五)發展農產品期貨交易
農產品期貨交易的價格發現功能可減低農產品價格與產量的波動,促使農業健康穩步發展。我國雖然從1993年就建立了鄭州糧食期貨交易所,但我國期貨交易所的交易量小,交易品種少,期貨市場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遠未得到充分發揮。今后應考慮完善期貨交易規則,增加交易品種,一些標準化程度較高畜產品、果品也可考慮開展期貨交易,發揮期貨交易所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
(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發達的市場體系是以完善的交通通訊設施為基礎的,由于長期持續的公共投資的城市偏向政策,農村道路基礎設施非常落后,相當數量的行政村不通公路,農村村組道路硬化率不高,特別是由田頭到國家干線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未解決,嚴重阻礙農產品銷售。另外,農村廣播電視節目少、通訊基礎設施不完善,影響農民獲取市場信息等。國家應加大農村道路交通、廣播電視、郵電通訊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方便農民參與市場。
(七)建立農產品風險分擔機制
市場經營必然存在風險,小規模農戶經濟實力差,缺少承擔風險能力,為此需要建立農產品保險機制,適當分擔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陜西長安區在西瓜價格暴跌農民損失慘重的情況下給農民適當補助,這是一個良好開端。今后可考慮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建立農業保險制度,保護農民參與市場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閔耀良.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回顧與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1(6):18-23.
[2] 葉興慶.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0(8):29-35.
[3] 王乃明.建立和完善中國農業市場機制的對策思考[J].桂海論叢,2003(6):48-50.
[4] 陳宗勝,陳勝.中國農業市場化進程測度[J].經濟學家,1999(3):111-119.
[5] 王維,郭艷.黑龍江省農業市場化進程測算模型與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6(2下):113-115.
[6] 張文麗.山西農業市場化進程測度[J].山西農經,2002(3):46-51.
[7] 作者根據陜西省農調隊《陜西農技史料》整理計算得出.
(責任編輯:呂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