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搞好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市場主體,為農村發展提供市場保障;加大投入,為農村生產發展提供資本保障;實施機制和制度創新,為農村生產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處理好產業關系,為農村生產發展提供糧食安全保障;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農村生產發展提供組織保障。這樣,農村生產才能得到快速、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蘇北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生產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B
“兩個率先”關鍵看蘇北,蘇北的崛起“瓶頸”在農村。蘇北作為一個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地區,農村人口占全地區人口總量的61.9%(同期江蘇和全國平均水平約為49.5%和57%;美國為2%,英國為7.5,日本約為9.5,世界平均水平約為42%)。因此,如何盡快改變蘇北地區這種人口的結構比例,使現有的農村勞動力從傳統落后的農業生產中得到最有效地轉移,不僅對江蘇省“兩個率先”目標的實現有著戰略意義,對蘇北地區“十一五”實現跨越式發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農村人口“非農化”的途徑很多,條件不同,轉移的方式亦不同。根據蘇北目前工業化(工業反哺農業實力不強)、城市化(城市帶動農村的帶動能力不夠)、以及農民自身素質水平(現代產業活動的參與能力不高)等相關條件看,“就地城市化”(既不離鄉,也不離土的城市化模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恐怕是當前蘇北地區解決農村人口比例過大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據此,中央(2007年元月1號,溫家寶總理親臨該地區視察農村生產情況)和江蘇省委省政府對該地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予以高度關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國沒有統一模式,但卻有著相同的基本原則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是核心,是關鍵,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生動力源,是解決蘇北地區“三農”問題的突破口(這里的生產發展講的是廣義的概念,既包括農業產業發展,也包括農村其它產業的發展)。
農村生產該如何發展,在農村生產發展中農民又最迫切需要政府為他們解決哪些具體的實際問題。為此,在蘇北五市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和支持下,筆者就如何加快農村生產發展等相關問題,對蘇北地區進行了實地調研。總體上看,被調研的農村其經濟基礎各不相同,資源條件各異,但在有關如何加快農村生產發展方面卻存在類似的問題。筆者梳理出帶有共性的五個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希望對當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益處。
一、 當前農民在農村生產發展方面最為關心的幾個問題
(一) 加快農村生產發展的方向在那里
蘇北地區農村產業多數還處在以傳統的農業產業為主的產業發展階段,在向現代產業邁進的過程中,農民如何科學地選擇發展方向,使他們在現有的生產要素的配置下獲得盡可能多的效益產出。比如,農民搞種植還是搞養殖;種什么更賺錢,養什么致富快。在調研中,幾乎所有的被采訪者都沒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在當今市場體系尚不健全,農民又缺乏必要的現代農業產業知識、技術,以及缺乏市場化運作經驗的情況下,農民迫切需要“高人”指點方向。由于發展方向不明,許多盼望盡快致富的農民在如何加快農村生產發展上還處于徘徊狀態。
(二) 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的資金、技術從那里來
農業屬于弱質產業。目前農民利用自有資金和技術還難以承擔農業生產發展(特別是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加之我國涉農服務市場發展滯后,農民難以通過市場獲得用于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所需的資金和技術。在調研中發現,有的農民有了好的想法和發展項目,苦于缺乏資金和相應的技術支持而難以實施。
(三) 誰為農民提供準確的市場需求信息
農民盼發展,但“增產不增收”又常常挫傷農民的積極性。農村市場不發育,單個農業生產組織(以家庭為單位)市場的議價能力低下是產生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公司+農戶”的形式)來解決農民生產的市場選擇,雖在一定程度上將農民的生產供給和市場上消費者的需求接合起來,但目前看來,這種模式還需進一步加以完善,一是“有福還能同享,有難卻不能同當”,農民幾乎承擔了“合作”的大部分風險;二是制約了農民市場選擇的范圍。如何使農民能夠有效、快捷地根據市場需求信息選擇最具潛力的市場發展方向和生產規模,在確保農民增產的同時,收益也能得到同步增長,是當前農民十分關心的現實問題。
(四) 誰來具體指導和組織農村的生產活動
承包制在充分煥發農村生產力的同時,也導致社會體系的離散,特別是鄉村正式組織功能的退化和離散。目前,利用基層農村行政手段來指導和組織農民的農村生產活動的效力已大大減退,誰來具體指導和組織農村的生產活動,誰來帶領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組在對蘇北地區基層農村組織調查中發現,原有的農村基層組織(特別是村一級)的現狀令人堪憂,相當一部分農村基層組織經費短缺,人心渙散,大事做不了,小事也難做。所以,現階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層農村組織機構已迫在眉睫。
(五) 政府目前能為農村生產發展作些什么
農民渴望發展,農民更盼望政府為他們的生產發展給予具體的幫助和支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的一項戰略決策,為此,從中央到地方先后出臺多項惠及“三農”的相關政策,各地方政府也分別出臺多項支農、惠農的具體措施。但由于宣傳發動不夠,大部分農民對政府的相關政策和想法知之甚少。此外,由于一些同志深入農村調查研究不夠,對農民在農村生產發展中的真實需求也缺乏了解,使得政府的惠農政策很難成為滿足農民生產發展需要的“及時雨”。一方面政府想為農民作實事,另一方面農民盼望政府為他們辦實事,要真正把農民的事情作實,看來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總體上看,我國的大部分農村生產正處于從傳統農業產業向現代產業發展過渡的初期階段,加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尚不健全,農民在尋求生產發展中存在上述問題是正常的(不只是蘇北地區的農村存在)。這里,也有必要了解一下發達國家農村現代化產業的成長道路和社會條件背景。(1)工業化迅速發展提供了大量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領域流動的機會;農業人口的流出,使得分散的土地快速集中,為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提供了工廠化生產的條件并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進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質、高效率工作的現代農民。(2)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民收入迅速增加,接受社會提供相關涉農服務產品的支付能力增強(科技咨詢、教育、運輸、存儲、加工等服務),農民具備了良好的自我發展基礎。(3)發達的資金和期貨市場規避了農民的融資和農產品的價格風險;良好的倉儲服務條件減少了農產品的產量波動風險;充分社會化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有償服務減少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自然風險。(4)政府的價格保護政策和農產品生產補貼政策解決了農民可能發生的收入風險;政府大量的非盈利性技術、信息服務和生產指導減少了農民生產的管理風險。在上述各種風險被分擔和化解的基礎上,農業已不再是弱質產業,農民也不再是弱質群體,農民將成為市場主體,有著無限的生命力。上述歷程和現代化農業的實現,國外發達國家大體經歷了50年左右的發展歷程。據此,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可操之過急,要作好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
二、加快農村生產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培育市場主體,為農村發展提供市場保障
農村生產要發展,必須提高市場競爭、博弈下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由于分戶承包的農業組織形式難以形成有效的農村市場主體,致使農村市場體系發育滯后,農民利益得不到市場的有效保護。分戶承包制使得農民往往成為市場價格被動的接受者、市場風險的主要承擔者。好在這幾年農民已有所察覺,并已自主開展聯合(如東海縣黃川的草莓協會)。但總體上看,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尚未形成。為此:(1)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予以扶持,鼓勵各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要把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行業協會作為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主要形式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載體,把千家萬戶的農民與千變萬化的市場緊密聯系起來。(2)政府要加大強勢涉農企業的扶持力度,給予它們政策傾斜,快速培育一批對農村生產極具帶動作用的強勢品牌企業。(3)政府要積極促進和規范農村“經紀人”市場的健康發展,并結合當地優勢農業產業資源和特點積極構建區域性的農貿集散市場,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有了市場主體,有了發達的市場,農村生產將步入良性、快速的發展軌道。
(二)加大投入,為農村生產發展提供資本保障
人力資本(掌握現代農業生產知識)、技術資本(擁有現代農業技術和手段工具)和資金的匱乏是當前制約農村生產發展的主要資本障礙。在現有農業生產要素構成的前提下,要使農村生產獲得增量,必須要有增量資本的投入。首先是提高農民科學生產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傳統的作法是通過科技培訓、科技下鄉來提升農民的科技文化知識,從目前來看,把農業科技建在農民的“田間地頭”,即通過在農村建設農業科技產業研發基地來普及農業科技文化知識也許是更為有效的辦法。其次是加大改變傳統農業產生的現代化生產工具的投入,同時要確保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進步所需的資金投入。當前的現狀是,大部分農民沒錢學技術,沒錢購買先進的農業科技產品(服務)和機械,沒錢投入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因此,政府應加大投入,力爭解決當前制約農村生產發展的資本障礙。
政府對農村的投入可分為硬投入和軟投入(軟投入是指科學技術、信息及管理的投入)。目前,農村的軟投入應以政府無償投入為主,待農民逐漸富裕,適當發展一些有償服務,最后逐漸向市場化的有償服務方向過渡。對于政府對農村的硬投入(方式有四:投資于農產品價格補貼,投資于支農工業品的價格補貼,投資于農村社會化服務,投資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政府目前的硬投入應重點側重于兩個方面:一是農村服務領域,包括農村生產發展的科技服務基金和風險基金的建立(基金主要起到引導生產方向和產品結構優化的目的,一般不直接介入農戶的生產環節);二是投入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有長遠意義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土壤工程、水利工程、林業工程、生態工程、科技教育普及工程等)。當然,在確定政府資金具體的投入方向時,要深入農村實地了解農民的現實需求,以求最佳的投入效果。
(三)實施機制和制度創新,為農村生產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農村生產受制于社會制度上的約束還比較多,使得農民思想意識趨于保守、抗御風險能力減弱,農民后顧之憂太多,最終也制約了農村生產的發展。因此,農村生產要發展,政府必須打破阻礙農村生產發展的各種制度障礙,進行制度創新。國家和各省、市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繼出臺多項優惠政策,各地方政府要積極對這些政策加以研究,力爭用足政策,用好政策,并結合各地農村的特殊情況積極爭取政策。首先,政府要構建支撐農村生產發展的社會化服務機制(例如農村生產前、中、后的各項社會服務保障機制)、有利于農村生產發展和農產品價格穩定的獎勵、補貼機制(良種補貼機制、重點涉農龍頭企業貸款和稅收及補貼機制、建立農產品期貨市場和各類農貿市場的鼓勵機制、優質農產品價格補貼機制等)、有利于農村生產要素資源市場化的流動機制和農村生產發展帶來的富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機制(戶籍、就業、住房、子女教育政策等);其次,政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快實施農村的醫療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失業救濟制度、勞動保護等相關制度。好的制度也是生產力,上述機制和制度的建立必將為農村的生產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保障作用。
(四)處理好產業關系,為農村生產發展提供糧食安全保障
糧食安全問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大問題。在對蘇北地區農村生產發展的調研中發現,由于市場利益的驅使,大部分農村糧食作物面積正逐年減少(有的農戶已從原來的糧食提供者變成從市場上購買糧食的消費者);盲目上馬的農村小企業(特別是一些污染企業)占用大量糧田耕地(有的土地將長期失去耕種的功能);不必要的鄉村形象工程也擠占有限的農村土地資源。蘇北地區地處我國黃淮海平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肩負著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責任。當然,農民尋求快速致富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政府要做好引導。在農村生產發展中政府必須確保耕地和糧食生產的安全。
(五)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農村生產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華西村、南街村以及連云港市的宋口村的成功實踐無不證明這一點,沒有一名過得硬的帶頭人和一個強有力的農村基層組織,農村的生產是難以發展的。我國農村組織機構尚處新舊體制交替階段,新的體制尚未建立,舊的體制還沒有完全消亡。要建立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層農村組織機構可能還需相當一段時間,但現有農村基層組織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組織保障作用不可忽視。要看到現有農村的基層各級組織,不僅承擔著貫徹黨和國家的政策法令、保持社會穩定、推進農村市場經濟的建立發育、保護生態環境和控制人口增長等多項社會重任,而且也是現階段農村生產活動最佳的指導者和具體組織者。因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必須加強。目前,關鍵問題是如何在國家利益與現行農村體制和農民利益之間作好銜接,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前提下,對農村基層組織進行改革,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農村基層組織。當前,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農村基層組織產生機制尚未形成之前,政府一要保證農村基層組織有人辦事,二要保證農村基層組織能為農民辦好實事,三要確保農村基層組織有錢辦事。
總之,發展農村生產是當前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突破口,所以要認真研究并積極應對當前制約農村生產發展和農民在尋求農村生產發展中的各種問題。通過政府和市場的力量,進一步放寬、搞活農村市場,以拓寬農民生產和生活選擇的自由度;切實加強社會化服務,分散農民在市場選擇中的風險和困難;加強有效的外部投入,以作為改善農業基礎環境和農村資源結構的重要手段,以及采取穩定扎實的涉農政策和法規,這樣,農村生產一定能得到快速、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杜青林.加快發展現代化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求實雜志,2006(3).
[2] 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司長杜鷹.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國式的農業現代化之路[J].中國經濟導刊,2004(19).
[3] 丁聲俊.農產品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探討[J].中國合作經濟,2005(11).
[4] 袁春新.農業產業信息化芻議[J].南京農專學報,2003(6).
[5]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關于“十一五”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編制的幾個重大問題[J].中國經貿導刊,2006(1).
[6] 楊小琴,林金樹.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幾點思考[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5(3).
[7] 周應堂.張月群.農戶企業化論綱[J].農村經濟,2006(2).
[8] 黃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法的由來[J].學習資料,2005(12).
[9] 李青柏.李瑩.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06(2).
[10]王厚俊.論我國農業的弱質性及其保護[J].農業經濟,2006(2).
[11]李玉勤.農村基層管理體制改革應該有所突破[J].農業經濟問題,2006(1).
[12]楊淑云.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問題分析及財政政策選擇[J].地方財政研究,2005(8).
[13]張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現存問題的政策探討[J].宏觀經濟研究,2005(10).
(責任編輯:孫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