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消費結構發生了諸多根本性變化,但消費、投資與凈出口三大需求占GDP增量的比重,總體上處于失衡狀態,消費不足仍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盡管我國的消費結構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但與世界平均水平的特別是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消費仍處于較低水平。
關鍵詞:消費需求;問題;原因
中圖分類號:F文獻標識碼:B
一、引言
消費需求是市場經濟運行的起點和歸宿,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源泉和動力。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國的消費結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從經濟結構和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看,與世界平均水平特別是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消費仍處于較低水平。筆者認為研究消費問題,既要看到這些根本性變化,從多層面對我國消費需求發展趨勢和特點總體把握,又要深刻認識當前我國消費需求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二、我國消費需求發展趨勢和特點
總地來講,當前我國消費不足仍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五個過低”和“ 一個過高”。
(一)最終消費率過低,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呈不斷減弱之勢。
1978年,我國最終消費率為62.1%,“六五”期間平均為66.2%,“七五”期間為63.4%,“八五”期間為58.7%,“九五”期間為59.4%。2000-2005年我國最終消費率分別為61.1%、59.8%、58.6%、55.5%、53%和52.1%,2005年比2000年降低了9個百分點。我國最終消費率呈現出明顯的逐年降低趨勢,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降低。與世界各國比較,我國最終消費率明顯太低,根據2002年數據,世界平均消費率為79.1%,其中低收入國家的消費率為80.2%,中等收入國家為72.6%,高收入國家為80.3%。我國的消費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個百分點,比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都低近30個百分點。
我國最終消費率過低,必然使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力很大部分來自投資。據世界銀行發展報告,2000-2002年世界平均投資率為22.5%、21.4%和19.9%,在2002年低收入國家投資率為21%,中等收入國家為25%,高收入國家為22%。我國投資增長明顯快于GDP的增長,2000-2005年我國投資率分別為35.3%、36.5%、37.9%、41.0%、43.2%和42.6 %,我國投資率顯然過高。
(二)居民消費率過低,居民即期消費意愿和消費行為受到較強的壓抑
1.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即居民消費率不斷下降。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1978-1989年居民率平均為51.3%,1990年以后逐年降低,2005年降到38.2%,15年下降了11.5個百分點。而在2000年世界居民消費率就達到62%,低收入國家為69%,下中等國家平均為56%。
2.居民消費占最終消費總額的比重不斷下降。1997-2005年居民消費占最終消費的比重從80%下降到73.3%,政府消費占最終消費的比重則從20%上升到26.7%。而世界居民消費占最終消費比重在80%以上。
3.居民消費傾向較弱。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居民消費增長比GDP年均慢1.9個百分點,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徘徊在0.5-0.6區間,即居民每增加1元收入,只有0.5-0.6元用于消費。消費在居民總支出的比重從1978年的62.1%下降到1997年的50%,到2005年這個比重降至39.2%。
(三)農村消費水平過低,城鄉之間消費能力、消費水平和消費規模的差距越來越大
1.城鄉收入水平差距拉大。1978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57:1,近十幾年來差距迅速擴大,城鄉收入比2000年為2.78:1,2001年為2.90:1,2002年為3.11:1,2003年為3.23:1,2004年為3.21:1,2005年為3.22:1,二者差距逐年擴大。
2.城鄉消費水平差距拉大。1978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為138元,城鄉消費水平之比是2.9:1,1990年擴大到3.0:1,2000年至2005年連續六年保持在3.6:1左右。從城鄉居民消費構成來看,2000-2005年,城鎮居民消費比重由60%上升到67.1%,而農民消費比重則由40%下降到32.9%,六年下降了7個百分點。
3.城鄉市場規模差距拉大。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1995年城市是農村的1.5倍,而到2005年這一差距擴大到2.04倍,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足25%。
4.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距拉大。2005年,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降低到36.7%,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45.5%,這個數字比1990年擴大了4.2個百分點。
(四)中產階層人群比重過低,尚未形成成熟的大眾消費社會和有強勁購買力的可持續消費能力
形成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消費者群體,是產生可持續消費需求的基礎,我國在這方面的差距也很大。一方面,中產階層家庭占家庭總數的比重很低。據有關統計,2005年我國僅有13%的家庭步入中產階層,預計到2010年這個比重才能達到25%。另一方面,中產階層的消費率近年來也出現大幅度下降。據有關機構調查,我國中產階層消費率從1985年的91%降至2005年的75%。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城市中等收入階層,戶均全部財產只相當于大中城市一套經濟適用房的價值,也就是說,購買一套經濟適用房,將耗盡城市大多數中等收入家庭的全部財富。在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中產階層是形成成熟大眾消費社會的基礎,是具有強勁購買力的主體。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中產階層占社會家庭總數的比重都在70%以上。
(五)信用消費水平過低,我國即期消費需求主體實質上是有購買能力的現金消費能力
我國從1997年開始發展消費信貸,到2006年7月末,全國消費貸款余額達到22 070億元,占人民幣貸款余額的10.2%。在我國7萬多億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信用消費的比重是極低的,扣除84%的住房消費貸款或93.81%的中長期消費貸款,用于即期其它消費的信貸消費不足消費總額的2%。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美國,1945年消費信貸在美國個人消費開支中只有4.7%,1979年上升為25%,目前這個比重已經達到1/3以上,美國消費信貸規模已經超過14萬億美元,比全國經濟總規模還多1萬億美元。2005年,美國消費貸款余額達到21 559.96億美元,是我國包括住房貸款在內的消費貸款余額的10倍多。
(六)居民儲蓄率過高,居民支出構成中消費與儲蓄的比例失調,即期消費需求受到強烈“擠壓”
1990-2005年,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從7 119.8億元增加到14 1051億元,年均增長22%。人均儲蓄存款余額從623元增長到10 787元,年均增長20.9%,人均儲蓄年均增加速度比人均收入高7個百分點。資料顯示,1995年我國國內儲蓄率為42%,1997年為45%,2005年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19.7%,美國1950-1971年期間,儲蓄率在8%上下浮動,1972-1992年間儲蓄率在8%-10%之間,1992年之后儲蓄率迅速下降,到1998年降到2%,2005年下半年,美國總體家戶儲蓄率下降到 1.1%。居民儲蓄高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裕資金,但也意味著居民支出構成中消費與儲蓄的比例失調,即期消費與未來消費比例失調,說明消費者積累消費者生命周期中未來消費的部分過多,即期消費需求受到抑制,同時巨額儲蓄也是投資的重要因素。
三、我國消費需求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國消費中存在的5個“過低”和1個“過高”,有歷史形成的原因也有現行的政策原因,除了投資與消費失衡、即期消費能力與遠期消費能力失衡外,主要原因還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不足,加大了居民未來的消費支出預期
特別是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住房等方面公共服務不到位,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不足,導致居民風險防范型儲蓄動機不斷增強。據專家測算,2005年我國城鄉居民用于教育和醫療的額外支出,對其他商品和服務消費產生的擠出效應達到5 810.7億元。如果政府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到位,我國居民消費率可以從目前的38.2%提高到41.3%,最終消費率可以從52.1%提高到55.2%。
(二)稅收制度設計不合理,直接稅比重過高,間接稅比重過低,不利于促進消費能力的釋放
我國稅種從1952年的16個發展到目前的25個。直接稅收入所占比重從1952年的50.6%降至28.1%,間接稅收入所占比重則從49.4%上升到了71.9%。而發達國家以直接稅為主,2000年,OECD國家的直接稅比重為68.4%。其中,美國比重為85%;日本比重為59.8%;英國比重為68.3%;德國比重為76.3%;法國比重為75.5%;韓國比重為60.9%。直接稅中的所得稅比重多在35%至60%之間,主要是社會保障稅、遺產稅、贈與稅等直接稅稅種,社會保障稅占稅收總額比重在30%至50%之間。我國與消費有關的稅種有5個,是間接稅中的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和直接稅中的個人所得稅,1994-2004,5個稅種占比重為77%,其中間接稅所占比重平均高達71.8%。
(三)就業不足、收入水平低、中產階層少,導致有購買力的消費需求不足,也是消費不足的重要的原因
中國目前仍是個低收入的國家,從人均收入水平看, 2005年中國人均收入水平為1 730美元,僅為美國的4%,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也僅為美國的15%;從人均社會財富來看,中國僅為美國的1.8%,人均財富僅為9 387元。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增長增速10.1%,而同期就業增長率只有1.1%。2006年我國新增勞動力達到峰值,勞動力增量有1 700萬人,全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約2 500萬人,勞動力供大于求1 400人。
(四)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農村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
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和農村采取兩種不同的制度安排,人口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商品糧政策、投資政策和力度等差距相當大,導致農村消費環境和消費能力與城市差距越來越大。1985年城鎮消費支出水平是農村消費支出水平的2.3倍,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此后,城鄉之間的消費支出水平差距逐漸加大。1990年以后,城鄉支出比達到3:1,到了2004、2005年年城鄉之間的支出比高達3.5:1和3.6:1。據統計,占全國人口總數2/3的農村,只消費了全國1/3的商品,農村人均日消費僅有5元多。城鄉之間的消費斷層明顯,對于消費需求的擴張形成較強的阻力。
(五)現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嚴重滯后,是信用消費水平低和消費環境差的根本原因
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契約產生預期效果的基礎是信用,我國市場經濟秩序混亂,信用消費水平過低,都與我國尚未建立完備的社會信用體系有直接的關系。由于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滯后,信用缺失嚴重,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特別是與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緊密相關的食品、藥品、保健品、化妝品等安全隱患尚未解決,違法生產經營者付出的失信成本過低,失信者得不到嚴懲,風險成本很小而獲利巨大。在金融領域,主要風險來自貸款的信用風險,這是信貸消費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我國目前僅有人民銀行建立的個人金融信用數據庫,還沒有包括涵蓋多方面社會信用信息的信用產品,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征信國家。
(六)各階層之間收入水平差距過大,分配體系總體結構失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不同行業之間、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貧富懸殊。我國基尼系數1981年始0.288,1990年為0.343,1999年0.397,進入2000年之后,基本上在0.4以上,目前已經接近0.5,超過了國際警戒線0.4。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基尼系數低于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四、結語
經過28年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我國經濟已經從供給約束型經濟轉向需求約束型經濟,這就要求必須把擴大有支付能力的國內最終需求,作為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必須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正確處理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實施積極的消費政策。應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城鄉居民消費特別是擴大農民消費,作為擴大國內最終需求的重點。著力提高最終消費率、居民消費率、農村居民消費率,提高中產階層人群的比重,提高信用消費的比重。還應從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入手,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強化政府社會保障職能,以逐步降低居民儲蓄傾向,保持居民儲蓄適度增長,以擴大即期消費需求。適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建立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機制,保持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逐步改變長期以來居民收入增長慢于經濟增長的狀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消費政策,加快建設現代社會信用體系。大力發展生活服務業,提供豐富完善的服務,進一步釋放居民發展性、享受型等高端消費需求。形成投資和消費對GDP增長的雙拉動,實現擴大消費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 陳文玲.我國消費需求發展趨勢及特點[J].商業研究,2008(2).
(責任編輯:石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