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發展和科技創業的興起使得新創科技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機會,新創科技企業技術來源對于技術收益具有顯著作用。新創科技企業為對象,通過實證數據的多元統計分析,得到了技術來源對于技術收益的影響顯著的結論。
關鍵詞:新創科技企業;技術來源;技術收益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識碼:A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y Source on Technology Return in New Venture High-tech
HU Xiao-han
(Sidney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0,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venturing promote the new high-tech venture greatly. This paper takes the new high-tech venture in high-tech zone for example draws a multi-statistic analysis,and finds that technology source has great effects on technology return.
筆者針對某高新區“火炬計劃”統計報表(共有1921家企業),從中選取符合本文研究的新創科技企業1242家,保證該企業是獨立法人,具有一定場所,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經濟活動,單獨組織生產、經營或業務活動。從新創科技企業界定的七個基本要素來分析某市新創科技企業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新創科技企業技術來源的分布以及對于技術收益的影響,以期對新創科技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提供借鑒。
一、新創科技企業的基本信息
對新創科技企業界定中的若干要素為基準,對研究的新創科技企業的“成立和運營時間、雇員數、大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從事高新科技產品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占企業職工人數、用于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研究開發的經費應占本企業年總收入”這些指標的基本描述性統計信息可以通過表1來得到反映。

二、 新創科技企業的技術領域分布
從企業所從事的具體技術領域來研究會得到更加明確的結論,這里的科技領域的劃分主要遵循國家火炬計劃所涉及的九個科技領域進行。由圖1可以看出,涉及的新創科技企業技術領域中電子與信息技術領域比重較大達到37.7%,其它依次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等。這些技術領域的發展與地區長期的科技積累相關聯,反映出豐富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能夠為企業提供豐富的信息和技術支持。

基本統計信息反映,我們研究的新創科技企業完全具備了新創科技企業的要素特征,進一步利用數據說明了對于新創科技企業界定的可行性。
三、 技術領域與技術來源分析
一般來講,主要的技術來源包括:國外技術、中科院、其他部委屬科研院所、地方屬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國有大中型企業、其他各類企業、國內其他單位、引進技術本企業消化創新和本企業自有技術這10個方面(來源:火炬計劃統計報表)。從某市新創科技企業所從事的技術領域與技術來源的交叉統計如表2所示,可知:
“本企業自有技術”在某市新創科技企業的技術來源中的比重達到了76.1%,并且在所有的九個技術領域中都具有較高的比重。這一方面說明了這些新創企業擁有自身較強的技術開發能力,同時對于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比較強,屬于“技術內部化”企業;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目前企業的技術軌跡比較單一,沒有利用地區豐富的科研資源,內部化問題嚴重。地方屬的科研院所為新創企業提供的技術過少,僅達到了1%,而大專院校提供的技術有將近一半從事光機電一體化領域,在其他領域的貢獻相對比較弱。國外技術的引進主要集中于電子與信息技術領域,這是由我國整體在該領域與國際存在明顯差距所決定的。來自各類企業的技術總體比重較小,主要集中于電子和信息技術領域,可見新創科技企業間的合作程度較低,并且很有局限性。
四、技術來源、創業年限與收益性指標分析
對于新創科技企業來講,考慮到其技術資源投入引起的利潤變化具有滯后性,因此,在這里筆者使用“技術收入率、新產品銷售收入率、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率”來反映與技術資源投入相關的收益性(Shepherd, D. A., and Shanley, M. 1998),進一步研究技術來源、創業年限以及他們交叉關系對于上述指標的影響。借助多元方差分析工具來進行研究。將“技術來源、創業年限、以及技術來源與創業年限的交互作用”作為模型的固定效應變量進入,研究這些變量對于作為因變量的“技術收入率、新產品銷售收入率、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率”的影響。
筆者選擇的樣本在樣本規模和樣本質量上能夠滿足多元方差分析的要求。針對模型及模型中各因素所作的檢驗,將通過表3可以看出四種多元檢驗方法的檢驗結果一致,所用模型中“技術來源和技術來源與創業年限的交互作用” 具有統計學意義,也就是說它們對于上述財務指標有影響,但是創業年限的從檢驗結果來看,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認為“創業年限”對于上述財務指標沒有顯著性影響,在后面的分析中不考慮該變量的獨立作用影響。
那么其他兩方面因素對上述各財務數據的作用如何可以用多元方差分析中給出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來說明,因變量對于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上表實際上是兩個一元方差分析表的合并,即分別考慮三個因變量時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從顯著性水平可以看出,技術來源的不同對于技術收入率、新產品銷售收入率、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率的高低有顯著性影響。同時創業年限與技術來源的交叉作用對于新產品銷售收入率和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率這兩項指標的高低有顯著性影響。
進一步運用上述多元方差分析從得出的各組合下的變量均值統計表來研究哪種技術來源或組合水平能夠產生理想的收益(具體統計分析步驟略去)。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來自國外的技術產生的技術收入率最高,來自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技術為企業帶來的“新產品銷售收入率”和“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率”都很高,但是對于作為新創科技企業主要技術來源的“企業自有技術”和“引進技術消化創新”,從這三項財務指標的反映上看,收益水平較低。一方面說明了這兩種技術來源對于收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另一方面說明目前新創科技企業在技術方面的內部化能力仍有待提高。
同時,技術來源與創業年限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來自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技術往往在創業年限為1~2年的時間內,具有較高的“新產品銷售收入率”和“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率”,國外技術對于新產品銷售收入率的作用主要集中與創業4年之內,而對于高新技術產品銷售率的影響則表現在創業的6年以上最高。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新創科技企業的主要技術來源“企業自有技術”隨著企業創業時間的延長為企業帶來的 “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率”呈現“√”型變化,這說明企業從事的自有技術研發必定在3~4年間進行二次開發,從而保證企業技術的積累和沉淀。同時企業引進技術消化創新所帶來的收益與創業年限具有一定相關性,說明新創科技企業隨著創業年限的增加,對于技術的內部化能力會逐步增加,這是一種知識積累的結果。大專院校的項目對于收益的影響,與國外技術的影響有出奇的相似之處,對于高新產品的作用滯后于對于新產品作用引起的銷售收入變化。
五、結論
新創科技企業的技術來源對于技術收益具有顯著作用。從作用程度上講,作為新創科技企業主要技術來源的“企業自有技術”和“引進技術消化創新”技術收益水平較低。在考慮到創業年限時間因素的交叉作用下,“企業自有技術” 對于財務業績的作用顯著,并呈現一定的規律,認為企業的自有技術來源必須在企業中進行二次開發才能取得較好的技術收益。 “引進技術消化吸收”隨著時間的延續表現出較好的技術收益。說明新創科技企業的內部化能力會逐步隨著知識的積累而提高。
參考文獻:
[1] 雷家骕,馮婉玲.高新技術創業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2] 王少豪.高新技術企業的價值評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3] 郁義鴻, 李志能.Robert D. Hisrich, 創業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15.
[4] 張文彤.SPSS11統計分析教程(高級篇)[M].北京: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石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