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農問題”是關系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問題,其核心是農民收入增長。對聊城市1978-2005年的農民收入增長劃分了五個階段來分析各個階段的增長特點和促進政策,分析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農民增收的五點建議。
關鍵詞:農民收入;增長;制約因素;有效途徑;聊城市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On Farmers' Increased Income in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
WANG Zhen-jian,ZHANG Bao-hua,LI Ru-xue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China)
Abstract:
The three-agriculture issue,that is,agriculture, rural area and farmer, focuses on farmer's income growth,exerting a overall influence on regional economy and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five stages are clarified by examing the positive governmental policies.According to the increase of the farmers' income in Liaocheng City, Shangdong province, China.It also disscusses the negative elements that may hinder the increase of the farmers' income for which five suggestions are give to boost the increase.
所謂糧食主產區,是指從糧食的生產地位、糧食的生產效率、糧食的經濟地位、糧食生產的商品化水平和糧食生產的穩定程度等方面來看,較之其他農區均有著明顯的優勢[1]。糧食主產區由于經濟發展緩慢,工業化進程和二三產業發展滯后,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作用十分有限;另外,糧食主產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水平有限,農業生產條件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善,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嚴重影響著農民收入的穩定和提高[2]。
聊城是一個農業人口占75%的農業大市,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到全市全面創建小康社會的根本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家、省、市等采取了一系列支農、富農政策,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以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的增收潛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3],聊城農民收入顯著提高,農民生活有了極大的改善。據統計,1978年聊城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為74元,2005年達到了3 448元,是1978年的46.6倍,年平均年增長率為15.29%,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7.1%)[2]。雖然如此,聊城農民收入仍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當前農民增收的勢頭減緩和農民收入水平不均衡等[4]。為了提高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水平,應高度關注該區農民的收入問題。筆者以山東聊城市為例,對其進行深度分析,探求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一、農民收入增長的階段特征
改革開放后聊城農民收入增長按國民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為五個階段,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點:
(一)改革開放到“六五”時期(1978-1985年期間)
該階段為農民收入高速增長階段。這一階段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特點:一是農民收入呈現高速增長態勢,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由74元增加到363元,增長4.91倍,年均增長率為21.2%,超過同期山東省平均水平(19.9%)和全國平均水平(17.7%)。二是年均增長率波動大,其中1980年增幅最大,達到123%,為歷史最高水平;而1985年出現收入增長滑坡,出現-12.5%的負增長。
這一時期農民收入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出臺的兩項重大政策:一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與推行;二是大幅度提高糧食等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其中1985年出現的農民收入銳減現象,是由于當年出現暖冬(蟲災)和水災導致大面積減產所致[5-6]。
(二)“七五”時期(1986-1990年期間)
該階段為農民收入緩慢增長階段。這一階段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特點:農民收入平穩緩慢增長,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由434元增加到660元,增長1.39倍,年均增長率為6.8%,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低4個百分點(10.76%)。
該階段的農村政策主要是取消了糧食統購政策,農產品市場得到較充分放開。
(三)“八五”時期(1991-1995年期間)
該階段為農民收入反彈回升階段。這一階段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特點:一是農民收入出現了較有力的反彈回升勢頭,但年際間增長速率不均衡,其中1992年和1993年出現收入負增長,主要原因是1992年出現特大旱災,年降水量達到近20年來最低水平,僅有312.7mm,比正常年份少270mm;二是家庭經營性收入(尤其是種植業)仍然是農民增收的主體,但比重有了下降趨勢;三是工資性收入有了明顯增長。該期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由673元增加到1200元,增長1.78倍,年均增長率為12.3%,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低8個百分點(20.31%),但比聊城“七五”期間高了接近5個百分點。
該期間聊城出臺的農業政策主要有:一是深化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民收入;二是加強了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力度,使其總量保持了動態平衡;三是實施了“人才帶動”戰略,鄉鎮企業得到初步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 “九五”時期(1996-2000年期間)
該階段為農民收入增幅下降階段。這一階段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特點:一是農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出現了較大下跌,由“八五”期間的12.2%下降到6.3%,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12.67%)。致使該期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主要由兩方面:一是1995年和1996年連續出現冬季嚴重干旱,1997年又是最為干旱的年份,導致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分別占到耕地的84%和55%,造成了極大地經濟損失。二是鄉鎮企業發展緩慢,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緩慢。
該期間聊城出臺的農業政策主要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農業結構調整帶動和加快了農業經營體制和管理方式的轉變,以市場化為取向的農業改革不斷深入。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農民雖遭遇減產但依然出現增收的現象。
(五)“十五”時期(2001-2005年期間)
該階段為農民收入緩慢回升階段。這一階段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特點:一是農民收入出現了緩慢回升的趨勢。該期間農民純收入由2001年的2353元增長到2005年的3448元,增長了1.46倍,年均增長率為7.9%,比全省同期水平略高(7.2%)[7]。二是連續5年來保持相對穩定的持續增展態勢,2002年和 2003年分別比上一年農民收入增長6.3%和6.9%,而2004年 和 2005年則呈現出了令人振奮的增收局面,分別比上一年增長14.5%和12.5%,遠遠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工資性收入也呈現出相應地增長態勢,尤其是2004年比2003年增長14.2%,成為農民增收的有力補充。
該期間聊城出臺的農業政策主要有:一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農業稅稅率不斷下調;二是進一步落實好對種糧農民直補、良種補貼和購置大型農機具補貼政策;三是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四是放開放活糧食市場,糧食流動體制得到完善。
二、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因素
聊城近幾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雖然有了相對穩定的反彈趨勢,但并沒有表現出增長的可持續性,制約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因素并沒有根除。縱觀近20多年來聊城農民收入變動軌跡,主要制約因素表現為“511”方面,即“五低、一不牢固、一不合理”。
(一)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也稱城鎮化,主要是指農村人口向城鎮化人口轉變的過程,基本指標是城鎮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重[8]。2005年,聊城城市化水平為25%左右,遠遠低于全國及全省平均水平。由于城市化水平滯后,農村人口比重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是聊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據統計,2005年聊城人均耕地只有0.095hm2(1.43畝),今后人均耕地會進一步減少,大量人口集中在有限的耕地上,導致農業難以進行規模經營,農民收入很難出現快速增長。
(二)產業化水平低
近幾年,聊城農業產業化有了較大發展,以山東鳳祥、高唐藍山為代表的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發展,農產品出口也有了較大增長,但總體來看仍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不少干部群眾思想觀念滯后,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的要求;大型龍頭企業數量少,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多數產品檔次低,市場占有率不高;龍頭企業與農戶的聯系多是松散型,尚未形成緊密型的共同體;涉農部門協調乏力,宏觀調控措施不力。以上問題導致聊城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偏低,大多數農戶處于分散種植狀況,很難從農業產業化中獲取實惠。
(三)產品轉化率低
“十五”期間,聊城市政府提出了“優化提升種植業,大力發展林牧業,重點突破加工業,全面搞活流通業,加快農業優質化、產業化和國際化進程”的農業發展總體思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蔬菜、畜牧、林果、水產四大主導產業[9]。但是,在農產品轉化中,占比重較大的還是那些在國際市場上處于劣勢的糧棉油等土地密集型產品;具有成本和價格優勢的蔬菜、畜牧、林果、水產等勞動密集型產品,雖然已形成一定規模,但由于經營規模仍然偏小、品質不高、產業化水平低,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不足,導致農民從農產品轉化中獲利較少。
(四)農產品價格水平低
農產品價格是影響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的最直接因素。農產品價格一直是決定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期我國農民收入的兩次大的增長,都與國家較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有關。對糧食主產區來講,農業尤其糧食生產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幾年,由于國家、省、市采取了一系列惠農政策,聊城農民種糧積極性得到極大提升,再加上農田水利設施的完善,出現了連續幾年豐收,市場上出現了糧食供過于求、銷售不暢的局面,致使糧食價格下跌,導致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局面。尤其現在小麥又退出糧食保護價范圍,再加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農民要想從糧價上漲中獲取利潤已不太現實或獲利空間很小。
(五)勞動力轉移層次低
聊城農村總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5%,其中勞動力259.24萬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人數為172.48萬人,從事二、三產業的人數為96.16萬人,其中外出勞動力為55.7萬人。據調查,聊城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整體較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勞動力高達140余萬人,思想保守、小農意識較濃厚的不在少數。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力市場正由單純的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術技能型轉變,就業市場競爭程度更為激烈,低素質技能勞動力就業的難度大大增加,從而制約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大部分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而從事技術含量較高工作的勞動力所占比例很低,導致轉移出去的勞動力收入不高,而各方面開支不小,造成農村勞動力凈收入低,勞動力轉移缺乏后勁[10]。
(六)增收基礎不牢固
在“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等綜合因素的作用下,近幾年聊城農民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但當前的農民增收帶有明顯的恢復性質,要真正實現收入持續增長難度很大。總體上講,聊城作為糧食主產區,農田水利建設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距離農業持續發展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突出表現在缺水嚴重、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的推廣普及率還比較低,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貢獻作用還不穩定,農民持續增收的機制并未真正建立起來。
(七)增收結構不合理
從近幾年的統計資料可以看出,聊城農民收入結構還很不合理,突出表現為:一是工資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僅占總收入的20%左右,并且每年還不太穩定。二是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占91.7%,而第二產業僅占2.6%,第三產業僅占5.7%;在第一產業中,農業收入占76%以上,林牧漁業總共還占不到24%。三是財政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所占比重更低,僅占總收入的4%左右。在這種收入結構下,農民收入對糧食的豐欠、銷路的暢阻、價格的高低生產具有很大的依賴性,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及糧食市場的波動,農民的收入來源就沒有保障。
三、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聊城市今后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切實抓好“三農”工作,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緊緊抓住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農產品流動、勞動力轉移等關鍵環節,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加快城市化進程,積極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農村勞動力轉移有兩條途徑,一是產業轉移,即農業向非農業轉移;二是空間轉移,即由鄉村向城市和小城鎮轉移[7];這兩條轉移途徑歸根結底還是要加快城市化進程。今后,聊城要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加快城鎮建設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使人口、信息、資本等要素向農村城鎮集中,尤其要鼓勵大中型勞動密集型、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企業進駐中小城市,引導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同時,積極整合現有培訓資源,重點扶持一批職業培訓機構,努力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形成市場-訂單-培訓-輸出的新型勞務協作方式。另外,高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取消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歧視性政策,切實解決好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等問題。
(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質增效、規模經營為重點,引導農民發展畜牧、水產 、蔬菜、水果、林木、花卉等高效農業,發展適銷對路的特色種養業。加快建設優質農產品產業帶,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監測、認證體系及動物防疫體系,啟動優勢農產品競爭力提升計劃,不斷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瞄準市場需求,加快推進畜牧、林業、糧油、果品、蔬菜的產業化。圍繞產業化,大力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即:著力培植一批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培植一批特色產業基地,培養一批有技術、會管理的農民種養大戶,培養一批熟悉市場、善于經營的農民運銷組織,選派一批敢闖敢干、帶領農民致富的科技特派員。
(三)拉長農產品產業鏈,大力抓好農產品流通
農產品產業鏈條短和加工業的落后,制約著農產品的轉化銷售和農民的出路不暢,導致農民增產不增收。為了拉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政府、企業和個人等應緊密配合,其中:政府應提供政策扶持,鼓勵大中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落戶中小城鎮;企業要主動與種植大戶、養殖大戶簽訂契約,結對幫扶,定點包銷,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農戶作為加工業原料基地的主人,種、養要圍繞加工企業轉,嚴格按照企業的要求去實施種養行為,為企業提供優質原材料[11-12]。與此同時,繼續培育好本地市場,在聊城城郊建設一處大型農產品批發中心,努力開拓國內外高價位市場,將聊城市的農副產品打入京津濟滬寧等大城市批發市場和超市,使其成為著名品牌。大力發展農產品運銷隊伍,建立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或行業協會,為廣大農戶服務。積極與周邊省市協調,開辟綠色通道,確保貨暢其流。
(四)從嚴把關,搞好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
聊城市現有農業標準化基地51處,總面積約92940hm2。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是強調生產的專業化和種植區域化,使基地盡可能成方連片,形成規模。二是強調對生態環境的監測,對大氣、土壤和灌溉水不符合標準的,不準列為生產基地。三是在基地管理上,重點強調生產技術規程的組織實施,嚴格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禁止劇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推行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等統一服務,特別在植保環節,大力推行聯防聯保制度。四是在運作模式上,積極探索基地建設與管理的運行機制,推廣“企業+基地+農戶”、“市場+基地+農戶”或“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等運作模式,促進基地生產、管理、經營一體化發展的良性循環。在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的過程中,各縣( 市、區)要從中擇優選出 2-5個基地質量好、栽培技術高、施肥及病蟲害防治嚴的農業標準化基地作為綠色農產品示范基地進行建設[13]。
(五)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繼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
全面落實扶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今后幾年繼續降低農業稅稅率,進一步落實好對種糧農民直補、良種補貼和購置大型農機具補貼政策;市縣財政預算安排支農支出都要有較大增長;切實加強監管,嚴格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繼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產權多元化,積極探索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新途徑和新模式;繼續放開放活糧食市場,搞好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參考文獻:
[1] 陳潔.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產業化問題研究[J].糧食與油脂,2001(7):28-31
[2] 李娜.農民收入:增長與對策(1978-2004)[J].農業經濟問題,2006(5):39-41
[3] 趙紫劍,馬桂英. 從山東農民收入的現狀、成因看農民增收的出路[J].價格月刊,1997(7):24-26
[4] 馮海發.增加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的對策思考[J].經濟縱橫,2001(12):5-9
[5] 張榮霞,王叔同,張敏.聊城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氣象,2000,26(7):56-57
[6] 張榮霞,王叔同,張敏.聊城市氣象災害危害規律及防御對策[J].1998,18(4):36-39
[7] 王象永.當前山東農民增收形勢及對策[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5(5):21-24
[8] 李靖.城市化: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J].黨的生活,2003(2):32-34
[9] 張秋波.入世與聊城經濟發展[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2(7):20-23
[10] 張憲昌.聊城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與建議[J].聊城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3):201-202
[11] 段迎春.拉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19-20
[12] 趙仁春.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業產業化[J],中國鄉鎮企業,2002(12):23
[13] 王振健,張保華,李如雪.論糧食主產區農業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7):462-465
(責任編輯:席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