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撼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成都主城區早已恢復正常生活,而災區人民則埋藏起失去親人、毀掉家園的悲痛,在余震中艱難地重建家園。我常惦念著那主要聚居在極重災區的民族——羌族。那些寨子,那些羌碉還存在嗎?那些善良、淳樸的人民日子過得怎樣?
最近,看到一則消息:抗震救災少年英雄之一的北川中學羌族男生申龍和王佳明同時被分別保送進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使我精神為之一振。讓我極度興奮和甚受鼓舞的不僅僅是羌族少年英雄升名牌大學的事實,更是他們在面對這不平常的人生機遇時講出的一番極有深度的話語和所表現出的博大胸襟。申龍說:“從領到獎那一刻,對我來說,就意味著從零開始。英雄的光環畢竟會過去,我不想活在過去,人(總是)活在過去,肯定沒有前途?!闭劦揭M名牌大學時,申龍說:“北大里頭都是很厲害的頂尖生,我們去了(排名)肯定倒數第一,(因為)我們基礎差一點;但到了大學,就是一個新的起點,只要我努力,肯定不會比其他學生差?!闭劦骄热说那闆r,申龍說:“我們可以害怕,但不可以后退。有同學看到那些尸體,看到同學的腿斷了手斷了,很害怕。我就跟同學說:‘我們現在不是什么男生了,是男人?!芏嗄型瑢W都下去救人了。”
二十多年前,中央民族研究所要出各民族的畫冊,羌族畫冊擬由四川完成。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長李紹明先生是研究羌族的專家,即邀我去拍照片,再由他撰文。于是省民研所、新華社四川分社和茂縣(茂縣是1958年成立的我國最早的羌族自治縣,羌族人口最多)達成了合作協議。我在三年多的時間里斷斷續續多次到茂縣、汶川、理縣等地,和生活在萬山叢中的羌民、羌寨、羌碉近距離接觸,熟悉了他們的“云云鞋”,美麗的繡花頭巾和圍裙,聆聽了羌笛的幽揚,參加了祭山會、跳羊皮鼓舞、跳沙朗舞、喝咂酒和結婚大禮等壯觀而有特色的民俗活動;領略了羌民的驃悍、勇敢、豪邁的風貌。
羌族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商甲骨文中就有關于羌人的記載。今天四川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的最具傳統文化特色的一支。傳說夏朝的開創者、善于治水的夏禹“興于西羌”或“生于西羌”,被羌族尊為祖先。由于長期生活在高山峽谷,羌族又被譽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的服飾、歌舞、樂器都與山地環境相適應,舞蹈多和民俗活動相結合。羌族的高碉和碉房,依靠傳統技法修砌,十分獨特,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一席之地。
而羌族民間口頭文學種類豐富,浪漫主義或現實主義的神話、傳統、寓言、故事兼有,還有獨具特色的史詩和民歌等?!肚几甏髴稹肪褪瞧渲凶钪囊徊渴吩姟K鼣⑹銮甲遄嫦葰v盡艱難困苦,與魔兵戰,與戈基人戰,從西北遷居岷江上游的歷史。羌族雖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因此,歷史文化、藝術、建筑工藝等只能靠世代口授和歌唱傳承。
沿著岷江上游蜿蜒崎嶇的山路,兩岸的羌碉是最搶眼的景色。它訴說著羌人的遠古歷史。很多碉樓都有百年以上的時間,有的長達800年。碉樓高達數丈至十余丈,最高的有十三四層,矗立在陡峭的山上,蔚為壯觀,令人神往。每當收獲季節,寨子房頂上整齊地碼滿了金黃色的玉米,房檐下掛著一串串紅彤彤的辣椒,景象更為迷人。
秋收完畢,人們在寨子里忙著過羌年(一般在農歷的十月初一),喝“收成酒”慶祝豐收。這一天,全家不出門,團聚家中吃用蕎面做的三叉大蒸餃,有的還用面粉做成牛、羊、雞、馬等形狀的祭品祭祀祖先和天神。次日,全寨青壯年男子穿上花衣,系上彩色腰帶,老頭也都穿上節日盛裝,組成一支載歌載舞的隊伍到各戶祝賀。由老人領唱,大家合唱喜慶歌,跳沙朗舞、盔甲舞,暢飲咂酒。
羌族的婚禮別具一格。誰家娶媳婦或嫁女,全寨人戶都自動幫助張羅婚事?;檠缬烧咏y一操辦,酒席擺在寨子的場壩上,四方桌,長板凳,九大碗菜。每家還把房屋騰出來接待從遠方趕來賀喜的賓客。
嫁女前夜在新娘家舉辦“女花夜”。女家在寨內宴請鄰居和親戚家族,客人贈送衣料、繡鞋、首飾等禮物。主人拿出男家贈送的聘禮向親友賓客展示。新娘則由姐妹們陪坐閨房不露面,客人歡飲咂酒,跳沙朗舞直到深夜。次晨,放鐵炮三響,新娘穿上紅嫁衣、繡花鞋,由舅父為其搭上紅蓋頭,隨迎親的人接往男家;沿途還有親友在路邊送茶水、食品。男家在寨門口鳴炮歡迎新娘。由雙方長輩給新郎掛紅(將六七尺長的紅布重復交叉掛在肩上),隨即拜堂、進洞房。午后,盛宴賓客,宴席剛完,由全寨人戶分別依客人坐次恭請遠客住宿,并款待晚餐。當夜客人飲咂酒、唱酒歌,男方客人先唱“贊新娘”,歌唱新娘美貌,從頭直贊到腳。女方客人接著唱“贊新郎”,歌唱新郎的勤勞、勇敢,歌舞直到深夜。次日,設早宴謝客,宴畢鳴炮送客。
羌族還有一個古老的習俗——祭山會,也叫塔子會。祭山會每年每個寨子至少要舉辦一次,由“許”(俗稱端公,又稱釋比)來主持?!霸S”是羌族中的知識分子,很受羌民尊重,無論婚嫁,孩子取名,亡人超度等都要請“許”來主持。
祭山會,各寨根據各地氣候農事季節的不同,分別安排在農歷的二、三、四、五月的某一天舉行。羌民選出會首,備上祭禮——肉饃饃、咂酒等,全寨男丁穿上節日服裝,捧著祭禮由“許”帶領到塔子前進行(一般女性不參加)。塔子高約六七尺,方形,立在寨子附近樹林邊或山上,最上層供放白石。(羌人崇拜白石神,每家都在房頂、屋角,甚至地里放上白石,以求人畜平安和驅邪避兇。)“許”戴上插著野雞翎子、掛著獸牙的猴皮帽,拿著一面羊皮鼓,一邊敲著鼓,一邊唱著“許宣”祭詞,周圍羌民肅然聆聽。唱詞內容多是祈求山神保護一方平安,免除各種自然災害;規勸鄉民不要吵架斗毆,要團結友愛,不亂砍樹木,不踐踏莊稼;還敘述羌人的歷史,用史事教育鄉民?!霸S”唱畢,即殺黑羊、放公雞,撒青稞以祭山神,祭畢將羊角放在塔頂,插一根杉樹枝或掛著五彩紙條的木竿于塔上。據說,祭山會還有一層意義,即參加祭山會后男孩子才能成丁。最后,大家分食肉饃饃和羊肉,飲咂酒,跳沙朗舞。
在“5·12”汶川大地震災難中,羌族涌現出許多抗震救災的英雄人物,僅與申龍、王佳明同時被全國表彰的羌族英雄少年就有11位。此外還有犧牲在抗震救災的前線、被追認為烈士、追授一等功的成都軍區某陸航團羌族特級飛行員邱光華,風雨中駕機送溫總理安全到災區的陸航團團長、羌族特級飛行員、抗震救災英雄余志榮以及在得知家中10口人遇難消息后,仍堅持在抗震救災工作崗位,獲公安部一級英模稱號的彭州市羌族女民警蔣敏等。
在申龍、王佳明等英雄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災區人民的希望和未來。重建家園、恢復生產雖有黨和政府的關懷,各地的支援,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自身在災難中受到磨礪,意志得到錘煉,成為有理想,有奮斗精神,更堅強的一代人。正如恩格斯所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作者:新華社四川分社高級記者(退休)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