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民日報))2008年1月3日載《漢字的明天什么樣?》一文有感,撰此短稿與關心此事的同志們商榷。

一、對我國這種方塊字稱“漢字”還是稱“華字”較好?管見以為稱“華字”較為恰當和周延,其理由如次。
我國古稱“華夏”,《尚書孔氏傳》稱:“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華夏”連稱謂中國也,可見“華夏”是一個既美盛又周延的名稱。華夏人所說的話自然是華語,其載體自然也就是華字了。又因其組合方正勻稱,美麗如花,故產生了十分豐富的書法藝術。
華字這種方塊字其初始是圖形或象形,后簡化演變為筆畫或象征。在其演變過程中,各少數民族亦有所貢獻,其中有許多音譯的少數民族的詞字。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方塊字已為我國各民族所普遍使用,而非漢族所獨擅。“華字”之稱,具有增強我國各民族凝聚力的功用。
二、華字除某些獨體字尚待研討外,其余基本是一種會意字,即字的整體意義是由字的部分意義合成,如“信”字由“人”和“言”二字合成,意謂人說的話有信用。“會意”也稱“象意”,六書之一;是利用已有的字依事理以組合,表示出一個新意的造字方法,如“日”合“月”為明,“山”合“高”為“嵩”等等。這是六書中會意字的精要,但屬狹義的詮釋。其實六書中的象形、形聲、指事字又何嘗不先會其意而后得解呢?因此,在減化舊字和增加新字時,決不能脫離會意而單純諧音,否則就失掉華字的精神了。
三、華字是單音節的方塊字,它的含義精微,信息量大,可以組成無數的詞語,如“書”字可組成“書房”、“書桌”、“釘書機”、“圖書館”等詞語,而在英、法文里這些詞語分別是專有詞study、cabinet de travail,desk、bureau,stapler、agrafeuse和library、bibliothgue,學童要查字分別索解;而懂得華語的兒童則據字即可理解,無需進行查閱。還有不少華字因其讀音不同而義亦有異,如“行(hàng )行(xíng)”、“興(xīng)興(xìng)”等,字數不增而多了字義。華字的部首之設為華字的重要規律之一。識別部首即可推知其從字的性質及與其有關的事。如“金(钅)”字部首領的釘、鑒等字,兩字均可從形旁知其為金屬所制及其用途。又華字具備音、形、義。認讀華字,不僅使控制音義的大腦左半球得到鍛煉,并使控制形義的右半球同時得到鍛煉,故美國有識讀華字治愈失語癥兒童的事例。
當前學華語正掀熱潮,但普遍反映比拼音文字難學。此亦為華字存在的缺點和必須整改之處,即華字的簡化和規范化工作當須慎重而積極地推進。
華字基本上是一種會意文字,而它的一些會意字還承載了我中華文化的精神,非其他文字所能體現。無論明天的華字會以什么材料作為載體、以什么現代技術輸出,都必將以其強大的生命力而繼續發展,成為主要的世界語之一。當前,全球已有近一半的人在用或學華語,相信今后將會更加普遍。
作者:羌族,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