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xiāng)?
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這首膾炙人口的悲歌《松花江上》,迅速傳唱于中華大地。它的創(chuàng)作者叫張寒暉。
張寒暉,男,1902年生,河北定縣人。1922年,他考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戲劇系,開始專業(yè)學習,并于當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其間因積極參加革命活動而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被迫離校。1928年,張寒暉再次入北平藝專就讀,畢業(yè)后留校任教,但因不滿于學校“藝術之塔”的封閉式教育憤而辭職。之后,他一直奔波于河北定縣城鄉(xiāng)和西安民眾教育館,從事大眾藝術活動。1931年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未足三月,東北三省淪陷。1935年,張寒暉只身來到西安第二中學,講授國文課,課余則在師生中積極從事抗日愛國文藝宣傳。此時他在學生中組織成立了一個由20余人組成的“斧頭劇團”,指導演出了多部抗日救國話劇。其中《鳥國》一出影響最巨。此劇在大操場演出,觀眾達數(shù)千人,群情激憤,抗日口號聲震云天。此后,“斧頭劇團”又到陜南、晉西等地作抗戰(zhàn)宣傳。所到之處,演出前張寒暉總是激情洋溢地唱起他的“主題歌”:“厲我兵,秣我馬,大家齊動員;此恥不雪,此仇不報,不活天地間!”

張寒暉到達西安時,適值東北軍奉蔣介石之命調駐西安不久。古城西安大街小巷,塞滿了激憤難抑的東北軍官兵和無家可歸的東北難民。張寒暉以平民身份與他們促膝相談,一面宣傳抗日方針,一面傾聽東北同胞的心聲:“什么時候才能趕走日本強盜?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故鄉(xiāng),與那里的爹娘相聚一堂?”張寒暉日思夜想,心潮難平,眼前那片黑土地,那條松花江,仿佛在向他招手;東北依稀成了他的家鄉(xiāng)。張寒暉終于奮筆疾書,一口氣創(chuàng)作出悲壯動人的歌曲《松花江上》。
此曲充滿了家仇國恨的深深之痛,表達了洗雪國恥、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和力量。此歌既出,張寒暉先在西安二中學生中教唱,旋即引起強烈反響,教室外聚集起層層聽眾;繼而很快在東北軍及東北難民中傳唱開來。1936年12月11日,蔣介石抵達西安,企圖督促張學良、楊虎城之東北軍與西北軍進行剿共。此時前往臨潼請愿的學生,唱著這首歌要求前來勸阻的張學良立即起兵抗日。張學良驚聞此曲,感慨頓生,熱淚盈眶。次日,西安事變發(fā)生。
西安事變發(fā)生后,《松花江上》這首歌曲,迅即傳遍全國,成為中華民族抗日救亡的感召力最強的歌曲之一。1937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武漢大學演講《現(xiàn)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和任務》時,談及《松花江上》,激動地說“(九一八事變后)成千上萬的青年人無家可歸,無學可求,尤其是東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嘗受人世間的慘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傷心的人斷腸。”
這首《松花江上》創(chuàng)作的成功,使張寒暉與東北同胞的命運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他離開西安二中,來到競存中學任教務主任之職。此校特點是以招收東北流亡學生為宗旨。學校經費拮據(jù),他便開源節(jié)流,到社會上募捐為教員發(fā)薪,并節(jié)衣縮食接濟一些貧寒無助的東北同學。
這之后,張寒暉奔赴抗日民主圣地延安,擔任了陜甘寧邊區(qū)文協(xié)秘書長。此間他不斷深入生活實際,創(chuàng)作了《軍民大生產》等著名歌曲。由于長期操勞過度,健康惡化,張寒暉于1946年3月11日在延安溘然長逝,遺骨安葬于寶塔山之南的窯背上。
張寒暉生前謙遜自持,不露聲名。他雖是《松花江上》的作者,卻堅持冠以“平津流亡學生集體創(chuàng)作”或注以“佚名”。他病逝后,夫人劉芳協(xié)同張寒暉生前的同事、學生,將其一生創(chuàng)作的歌曲編印成集。1950年,西北文代會召開,此歌曲集成為向大會的主要獻禮之一。自此,人們方知《松花江上》的作者是張寒暉。
作者單位:廣饒縣政協(xié)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