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文學研究中,清初散文研究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這當然有其客觀原因:從中國散文發展歷史來看,散文到明清呈下滑的趨勢;從明清文壇大勢看,明清戲劇小說等通俗文學盛極一時,散文的光彩相對暗淡。但作為中國散文乃至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清初散文仍自有其重要地位。
能夠代表清初散文成就的,目前公認有兩類文章:一類是學者之文,以大學者、思想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為代表;一類是文人之文,以“清初散文三大家”為代表。
所謂“清初散文三大家”是指清初著名散文家侯方域、魏禧和汪琬。他們均出生于明末,成名于清初,在清初以散文創作名震一時。他們去世以后,他們共同的朋友、清初著名文人兼大臣宋犖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將其作品選編為一集,名為《國朝三家文鈔》,此為“三家”得名之始。此后,著名的《四庫全書》、《清史列傳》、《清史稿》等都認可這一提法并給以進一步的闡述。現在,通行的中國文學史一般都將“三家”作為清初散文的代表予以介紹,一些中國文學辭典也將“三家”作為一個文學并稱,列出專門條目。應該說,“三家”之稱早已廣為人知并得到了公認。
但總的說來,對“三家”的一般性介紹多,全面深入的學術研究少。張云龍先生的《清初散文三家研究》(齊魯書社2007年12月版)是第一部全面綜合研究“三家”的學術專著,不僅在“三家”研究史上具有開創意義,也是清初散文研究的重要收獲。該書不僅全面深入地論述了“三家”創作的歷史、文化背景,“三家”的生平、思想、創作成就,比較了“三家”創作的異同并總結出一些普遍性規律,而且在研究思路和學術觀點上多有創新。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堅持歷史研究的當代性,力圖在歷史研究和當代意義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結合點。本書對“古文”的理解和處理就體現了這一特點。在古代,“古文”是個泛文章的概念,其中多數是應用文,沒有文學價值;而現代散文是文學文體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是“個性的表現”。因此,作者認為,從文學意義上講,傳統“古文”只有同時表現了作者的個性,才具有文學的價值,才有當代意義。在具體研究中,作者貫徹了這一思想,對古文中較能表現個性的文章如侯方域的傳記、書信、雜記,魏禧的論策、傳記,汪琬的傳記、雜記等特點和價值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討論和闡發,而對一些個性不太突出的文章如侯方域的論策、魏禧的壽序、汪琬的經解以及他們大量的應酬性的序跋、傳記、碑志等則不作為重點。這就較好地處理了歷史研究與當代意識的統一。其中對侯方域抒情散文“積創積思、一代心史”的深厚內容的挖掘,對魏禧論策“高論奇識、凌厲古人”的獨特美學風格的闡釋,都做到了既尊重歷史事實,又富于鮮明的當代意義。
第二,分析深入,見解獨到,表現出扎實的理論功底。以往學術界對明末清初興起的實學思潮,都持肯定態度;對黃宗羲等提倡“讀史”呼聲,也無異議,因為以“讀史”而服務現實也是中國學術界的一貫傳統;但對顧炎武等提倡的“返經”思潮,則有非議,有的甚至以為是歷史的倒退。本書通過深入分析,提出顧炎武所謂“返經”的本質乃為“經世”,從而澄清了學術界此前對顧炎武等的重大誤解。本書還對侯方域“馳騁縱橫,務盡其才”以及“拙于為文”的觀點,進行了認真剖析,指出:“知與行的矛盾在侯方域的理論和創作中同樣存在。侯方域晚年最優秀的作品的確做到了‘拙于為文’,水到渠成,自然流露。但他早年的一些作品因逞才使氣,也是能‘巧’而不能‘拙’。他很為人稱道的作品《馬伶傳》、《李姬傳》也不免有這樣的傾向。”
第三,論述問題點線結合,體現了扎實深厚的文學史功底。作者論述問題,一般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將問題放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進行研究,梳理其發展脈絡,比較其變化發展。如對“三家”思想與創作的分析,便有許多發前人所未發。侯方域在他的一篇著名文論中說,“秦以前之文主骨,漢以后之文主氣”;秦以前之文是“斂氣于骨”,漢以后之文“運骨于氣”。對其具體含義,過去的論者都語焉不詳。本書作者聯系中國古代文論及秦漢文和唐宋文的實際,指出:“骨偏于思想表達,氣偏于感情抒發;骨偏于內容的堅實,氣偏于表達的流暢。古文學習應從唐宋文入手,注意從文章的整體氣勢、氣韻上學習古人,而不要像秦漢派那樣單純模擬字句。”這樣的論述就比前人更加深入、清晰。作者還對侯方域的“以小說為古文”的觀點予以鋪衍闡發,總結出“以小說為古文”的基本特點,即生動傳神、想象虛構、以娛心為歸,進而提出侯方域“以小說為古文”的三種類型,即第一,以嚴謹的寫實筆法為主,吸收小說刻畫人物的生動筆法;第二,以生活的本質真實為基礎,精心構思藝術細節;第三,傳奇式古文,或古文式傳奇。
第四,歸納總結,提煉升華,概括了清初散文的獨特成就和文學創作、文學研究的一些普遍規律。作者不滿足于就事論事,就“三家”論“三家”,而是通過對“三家”的研究,總結提煉出對文學史研究和當代文學創作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如作者將“三家”創作的成功經驗總結為:表現真實,獨立思考,以情運文,是創作成功的關鍵;能否借鑒小說筆法,是傳記散文成敗的重要因素;邏輯嚴密,感情充沛,氣勢凌厲的論文具有特殊的美感。在對“三家”進行綜合比較研究后指出:“清初文學繼承了明末思想解放與文學革新的精神,又從時代的巨變中汲取創作營養,從而使這一時代的作品既有豐富的歷史內容,又呈現著豐富多彩的氣象。就文學所表現的自由氣象、創新精神而言,清初不如晚明;但就創作的堅實和內容的深廣而言,清初則超過了晚明,它具有晚明文學所無法比擬的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和深刻的人生體驗。”這樣的結論,不僅是針對“三家”的,也是針對所有文學史研究的;不僅是針對歷史研究的,也是指向當代創作的。
當然,本書也存在一定不足,如對“三家”的比較還不夠細致精練,論點提煉有一些還較粗率。希望作者將來能將這一課題研究進一步引向深入。
作者: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濟南)文學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