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作文教學中我發現,學生作文時常常無話可寫,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心中沒有更多的寫作素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積累和運用寫作素材”,并要求教師要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為教育教學開發更多更廣的資源。為此,筆者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開發學生的寫作資源,幫助學生解決寫作時“無米下鍋”的困難。
一、在觀察中發現素材
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和千變萬化的社會實踐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只有靠觀察才能發現、掌握與積累,才能形成寫作的素材。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要觀察。”觀察是學生認識社會,感受生活的起點,也是學生獲取寫作材料的最有效的途徑。因此,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意識、有目的的觀察自然,認識社會,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和意識。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寫周記和隨筆,及時記錄,隨時積累自己的所得、所知、所感等,不斷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使他們在寫作時能厚積薄發。
二、在實踐中創造素材
學生親身經歷的各種實踐活動,生活中體驗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也是積累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當前,綜合實踐課已成為學生的必修課。語文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綜合實踐課這一課程平臺,組織學生開展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自編小報刊、課外閱讀成果展、社會調查、專題辯論等中學生喜愛的活動,指導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班級開展的各種活動與社會實踐,使學生在活動中積累真情實感,并要求學生及時記錄活動體驗,整理有關資料,這樣就大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
三、在教學中尋找素材
現行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經典之作,思想之精深,材料之廣博,是學生難得的寫作素材。如知己知彼、審時度勢的《曹劌論戰》,破除迷信、興利除弊的《西門豹治鄴》,廣開言路、勇于接受批評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掌握規律、迎刃解難的《庖丁解牛》,等等。只要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及時引導學生對這些故事加以濃縮、提煉,就可以成為學生很好的寫作素材。當然,要使課文中的人與事為我們的作文所用,關鍵在于一個“熟”字,熟了,寫作時自然流入筆端。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讀、多背課文,特別是大綱中要求
背誦的篇章、優美句段和生動事例,把這些作為對寫作有用的素材存儲起來,寫作的時候便可下筆千言了。
四、在課外閱讀中獲取素材
課外讀物內容廣博,知識豐富,是前人觀察成果的結晶,更是中學生寫作時可以廣泛采擷的素材。高中新課程規定,高中學生三年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50萬字。因此,教師應積極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創造條件,提供空間,并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必要的指導。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延伸課堂教學。利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組織學生在課外閱讀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章。(2)組織學生開展網絡閱讀。現代網絡資源豐富,隱含大量寫作素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性的閱讀。(3)定期組織學生開展閱讀交流。這種交流包括閱讀心得和閱讀筆記的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激發興趣。
五、在視聽中索取素材
視聽節目如電視節目、流行音樂等比書刊雜志更形象,更生動,更容易被學生接受,但由于缺少正確的引導,學生往往將視聽節目當作消遣,忽視了隱含其中的豐富的寫作素材。作為語文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欣賞視聽節目,如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觀看新聞聯播、動物世界、社會法制等節目,組織學生開展流行音樂欣賞講座等,有意識地開拓學生視野,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克服娛樂性收視傾向,從而使學生學會動態觀察,養成良好的收視習慣,并使其獲得大量的寫作素材。
六、在情感中挖掘素材
人類的情感自古以來就是說不盡,寫不完的題材。杜甫正是因為沉浸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巨大驚喜中,才有“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的佳句。魯迅正是因為“深味”著“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才得以把“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劉和珍君的靈前。可見,一部成功的作品離不開作者對自身情感素材的發掘。我想,學生作文之所以干癟,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生沒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學生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喜怒哀樂,都是難得的寫作素材。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情感,記錄自己的成長,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
七、在練筆中積累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為養成寫作的習慣,非多作不可;同時為適應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寫日記、作讀書筆記、作記敘生產經驗的文章,作抒發內容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寫作的機會,決不放過,這也是而且必須做到的。”在引導學生積累素材的過程中,開展練筆活動,既鍛煉學生的寫作水平,又能使學生將日常發現的作文素材以文字的形式得以永久保存。如上文提到的周記和隨筆,寫日記或觀察日記,做讀書筆記,搜集名言名句等,都是學生練筆的好方法。據推算,中學生寫作水平要能基本達到大綱要求,各類練筆不得少于50萬字。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題材積累中勤于練筆,通過練筆,將學生日常的無形積累化作有形思考,在思考中進一步豐富素材。
材料豐富了,學生在寫作文時也就有話可說,而且由于學生在搜集素材時有親身體驗和真情實感,寫出來的作文也就有血有肉了。
參考文獻
[1]山東師范學院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外國作家談創作經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
[2]蔣成瑀.特級教師教學論文薈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姜鳴宇等.中外名言集錦[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9.
[4]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5]瀟龍.我們怎樣做父親——文化名人談青少年教育[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6.
[6]盛斌,季銀泉.我國的中小學語文教改實驗[J].教學與管理,1999(4).
[7]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嶺市第八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