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加入WTO后,中美貿易關系一直趨好。但近兩年來,雙方貿易摩擦明顯增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美國對華反傾銷、知識產權保護、貿易不平衡問題、對中國加入WTO承諾履行的批評以及對華出口管制等問題,構成了中美經貿關系中摩擦加劇的焦點問題。
一、中美兩國貿易爭端的主要表現
(一)美國對華反傾銷和反補貼問題
目前,中國正在成為美國反傾銷和反補貼的最主要目標。1995年1月至2006年6月,美國共針對進口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366起,其中針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61起,占調查總數的1/6。同期,美國針對進口產品實施反傾銷措施236起,其中針對中國產品實施反傾銷措施51起,占反傾銷措施總數的比例超過1/5。中國涉案產品被裁定實施反傾銷措施的比例大約為84%,高出平均水平約20個百分點。2006年11, 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來自中國的銅版紙同時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這是美國自1991年以來對中國發起的首例反補貼訴訟。2007年10月18日,美國商務部作出終裁,裁定中國涉案企業7.4%~44.25%不等的補貼幅度。中國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并將通過WTO機制和法律手段尋求公正解決,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二)美國對華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指控進口產品侵犯美國企業知識產權成為美國限制中國產品進口的另一便利工具。1995年1月至2006年11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共向中國產品發起337調查共57起,2006年,美國前所未有地對中國產品發起13次337調查,是2005年7次調查的近兩倍。在已經完成調查的41起案件中,中國產品被裁定侵權的19起,未侵權的4起,撤訴4起,和解等途徑結案14起。1998年以前,美國337調查涉及中國的產品主要是輕工和紡織服裝產品,但1998年后,主要調查產品為工程機械、化工及醫藥原材料,被調查產品結構不斷升級。
(三)中美兩國的貿易逆差問題
貿易不平衡是中美關系中的主要矛盾,也是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誘因。2006年,美方統計對華貨物貿易逆差增速減緩,但逆差額再創新高,達到2325.5億美元,占其逆差總額的28.4%。近年來,中美貿易不平衡絕對值上升趨勢明顯,美國貿易保護勢力不斷借題發揮。特別是2006年美國中期選舉后,民主黨掌控了參眾兩院,一貫反對自由貿易的民主黨開始向布什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施加壓力。一些議員不斷敦促美國政府要求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
(四)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管制問題
美國針對高科技產品對華實施嚴格的出口限制,是導致雙方貿易正常發展的一個大問題。2007年6月19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執行新的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規定,航空發動機、先進導航系統、激光器、水下攝像機等20個大類的美國高科技產品不得對中國出口。在2006年的出口管制清單上又增加了新的項目,如先進雷達、高性能計算機和可以升級反坦克武器的貧鈾等。美國聲稱,出臺這些舉措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安全,維護美國出口商的利益及保護就業。而實際上,這種管制也會使美國的商業利益受到損害。從2001年到2006年,6年間美國因對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限制,損失了700多億美元的貿易額。
二、中美貿易摩擦的深層原因分析
(一) 美國貿易政策受政治體制運作影響
由于中美兩國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使得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往往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美國政府在制定對華貿易政策時,不是把社會福利水平放在首位,而是考慮政治利益的需要。例如,美國總是將貿易問題與人權掛鉤,力圖用貿易迫使中國在政治問題上對美國妥協。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充溢于美國市場時,美國人驚呼“中國制造”搶走了他們的飯碗。美國的產業協會和勞工聯盟紛紛到白宮、國會給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施壓。面對壓力,美國政客需要替罪羊來化解國內日益高漲的不滿情緒。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地以及美國重要的海外投資地,這使其成為美國政治的犧牲品。為了贏得選民的支持,特別是產業階層的選票,政府不能不有所表示。從彩電到紡織品,從鋼管到木制家具,針對中國商品的設限和反傾銷措施接二連三。因此,將貿易問題政治化,嚴重地影響了中美雙邊貿易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而雙邊政治關系的好壞又對貿易摩擦的解決產生重大影響。
(二)遏制中國是由美國全球戰略決定的
由于中美意識形態的不同,美國對中國始終存有戒心,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美國越來越感覺到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實力和雄厚的競爭力,美國的反華勢力認為中國是其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認為中國發展和強大必然會謀求亞洲的霸主地位。因此,從全球戰略考慮,美國并不希望看到一個日益強大的可與之抗衡的中國出現。根據這種思維方式,美國總是試圖尋找各種借口對中國的發展制造障礙,如提出“中國威脅論”、鼓吹人民幣升值、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的限制等,不時制造摩擦來遏制中國的發展。這些措施使得美國無法在中美貿易中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美貿易產品結構的扭曲,不利于中美貿易逆差的縮減和未來貿易摩擦的緩和。
(三)美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開始了從傳統工業經濟向高科技經濟的轉型。在轉型過程中,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使得美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失去優勢走向衰落,高科技產品又不能迅速開辟市場,這必然增大貿易逆差。事實上,美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已經使得美國在紡織、鋼鐵、小型家電等領域失去成本競爭優勢;而近年來高科技產品對中國的出口出現逆差,逆差額從2002年的118.08億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550.82億美元,呈擴大趨勢。美國的一位經濟學家提出,目前的貿易逆差預示了一個深層次的危機,美國也許在能提供高收入就業機會的某些部門失去領先優勢。
(四) 中美經貿關系存在嚴重的不對等
目前中美經貿關系存在嚴重的不對等是中美貿易關系發生摩擦的主要根源。中美貿易關系的不對等主要表現在:第一,經濟實力的不對等。目前,中國的GDP僅相當于美國的1/8,人均GDP僅相當于美國的1/35。第二,貿易地位的不對等。目前,中國貿易總額僅占全球貿易總量的2%,而美國為14%;中國對美國出口占中國總出口的比重(2002年-2006年一直保持在21%左右)遠遠高于美國對華出口占美國總出口的比重(2006年為5.39%)。第三,政策的不對等。布什政府上臺后,貿易保護主義色彩更濃,美國對中國一直實行出口管制政策;相比之下,中國對美國的貿易政策卻要開放得多。由此可見,中國在經濟上對美國依存度高,而美國對中國的依存度低。中美之間不對等的依存關系決定了中國在中美經濟相互依存中的脆弱性和依附性,這就形成了目前美方挑起貿易爭端,而中國被動應付的局面。
三、緩解中美貿易摩擦的途徑
由于中美貿易摩擦的長期性和嚴峻性,中國不能被動地等待摩擦消失,而應主動出擊,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來緩解中美貿易摩擦。
第一,以平和的心態看待貿易摩擦,積極主動地利用國際貿易規則,特別是WTO爭端解決機制中有關發展中國家的待遇規定來規避風險。
隨著我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不可避免地與國外發生更激烈的競爭,貿易摩擦的增多會伴隨著我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經濟體系而成為一個客觀現象。這也說明我國經濟已逐漸對全球經濟發展開始施加重要影響。
中國作為WTO成員,應積極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中美貿易摩擦問題。要加強對發展中國家成員特殊規定的研究,尤其是加強對WTO爭端解決機制已處理的典型案例的研究。為提高效率,可以采取分配到人,分工協作的方法。
第二,盡快建立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國內政策程序。
為了更有效地保護國內企業或產業利益,應盡快建立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國內政策程序,協調企業——行業———政府主管部門的關系,健全和完善國內政策和法律的基礎,使國內企業或產業在爭端解決過程中能獲得切實有效的法律支持。為此,需要成立一個由法律專家組成的政府交涉機構,對外專門負責投訴、應訴、信息收集、研究調查等事宜,對內受理國內企業投訴,幫助企業作好應訴準備,包括調查核實對方指控、提出反訴、開展談判等工作。同時應健全行業協會組織,借助各行業協會的力量可以對本行業具體情況進行深入調查,還可邀請專家研究國內外同行業的產業政策以做好防范措施。
第三,中美貿易摩擦要求堅持以擴大內需為長期發展戰略。
在內需不足的情況下,外貿的快速發展能刺激有效需求,促進GDP穩定增長;但我國過高的外貿依存度極易引發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所以,從長遠發展戰略看,我國宏觀調控的著眼點應更多放在擴大內需上,尤其是培育和擴大包括住宅、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消費、信用消費、負債消費、農村最終消費、休閑服務消費等新內需結構。只有在國內市場形成規模并經過激烈國內競爭的產品才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堅持以擴大內需為主應是保證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根本。我國擁有13億人口,潛在的市場需求是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為減緩所面臨的貿易摩擦態勢,我們應適當調整需求結構中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的比重,通過加強兩岸四地的緊密經濟合作,培育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統一大市場。以中國為核心的區域經濟合作模式不僅有利于形成區域范圍內的規模經濟和集團競爭力,抵御外部對中國市場的沖擊;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國在對美貿易博弈中的地位,緩解中美貿易摩擦的巨大壓力。
第四,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自我創新能力,提高我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重要的是要從自身出發,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制度,爭取美國早日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同時要切實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實施以質取勝、以高科技取勝的策略,通過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提高競爭力和出口效益;并通過激勵措施加強企業的自我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結構。在時機成熟的前提下,還可以籌劃對美國的直接投資,這樣不僅可以避開貿易壁壘,緩解貿易摩擦,而且通過投資設廠可以更有效地引進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中國企業的綜合國際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浦東美國經濟研究中心.美國經濟走勢與中美經貿關系[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2、陳泰鋒.中美貿易摩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朱慶華.反補貼:美國對華貿易限制新動向.國際商報.2007年1月1日.
4、美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census.gov.
5、中國商務部網站http://www.mofco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