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2007年1 月下旬,我內地某制造公司與某外國公司簽訂一項設備出口合同。合同價格為EUR169,500.00 FOB TIANJIN CHINA,支付條件為100%不可撤銷的即期信用證,開證期為合同簽訂后一個月內,最遲交貨期為2007年7月5日。
2007年2月下旬,外方按合同約定通過其國內某銀行開來信用證:信用證金額為EUR170,000.00,信用證有效期為7月20日,最遲交貨期 7月5日,該證償付行為開證行境外某銀行(BANK SEPAH,FRANKFURT)。經審,受益人對該信用證無異議、接受。于是受益人積極生產備貨并于2007年6月13日按合同約定條件在天津港將貨物裝船。
同時,受益人備齊信用證所要求的全套貨物單據,于6月15日將全套清潔單據提交所在地議付銀行,交單金額為EUR169,500.00。 議付行接單審核無誤,加國外承擔的費用EUR396.39,于當日清潔寄單向開證行索償EUR169,896.39。同時發出兩份電文:一份通知開證行,另一份發給償付行BANK SEPAH,FRANKFURT。
6月16日,我議付行接償付行來電:由于開證行受到聯合國的制裁,故不能償付該證項下款項。我議付行立即向開證行發電轉達償付行電文,同時要求開證行對該證項下款項予以償付。
經查,由于開證銀行所在國的核問題,聯合國安理會于2007年3月通過第XXXX號決議,決定對其實行制裁。決議呼吁所有國家和金融機構除人道主義和發展用途外,不再向該國提供金融援助和優惠貸款。又由于該國政府對聯合國的抵制和抗拒,聯合國在此決議下對其實行進一步制裁:于4月份限制了該國部分銀行的國際收支業務。我此項信用證業務的開證行確被列入制裁名單。
6月19日開證行來電聲稱未提交裝船通知,拒付。而我議付行留底顯示已提交裝船通知,我方即日發電駁斥。
6月20日至7月14 日,我議付行九次電催開證行付款,其均不予答復。
7月13日開證行來電,告知其已將我行所有催收電文轉告了申請人,但閉口不提償付款項之事。
在此期間,我議付行及時將上述情況報知受益人并請其了解國外申請人的情況。受益人于是積極聯系申請人(買方),商議貨款支付問題,并請求合作。
經受益人與買方反復協商,買方終于在7月15日通過其它銀行直接電匯款項EUR169,000至議付行,作為合同貨款支付(與信用證應付金額相差EUR896.39)。受益人即通知議付行:此款作為該信用證業務的償付款。議付行于是通知開證行放單。此案以我方損失896.39歐元告終。
案情分析:
此項信用證業務雖終以買方(申請人)良好的商業信用而有了一個較為圓滿的結果,但該案留給我們的問題卻不能不察:由于國際政治的原因,原本安全的信用證支付業務受到破壞,導致信用證提供給受益人的銀行信用完全喪失。對于出口業務,由此案我們可有以下思考:
(一)銀行信用及其與政府關系對業務的基本影響
1、開證行受到國際制裁,是否一定失去信用證的償付能力?
受制裁銀行是否仍具國際償付能力,取決于制裁對銀行業務的限制范圍,若開證銀行受到的國際制裁嚴重到被限制國內外一切銀行業務,那么國際政治風險所導致受益人的損失在所難免。
本案中,開證行受制裁限制的業務僅限對國際收支業務,其在國內的銀行業務并未受限制,因此它是可以通過國內業務操作,委托其它未受制裁的銀行來代為支付信用證款項的,這就取決于開證行的信用。本案中的開證行不僅不能主動承擔責任、設法履行其付款義務,反而以不成立的不符點為由拒付、拒不回復議付行的電詢,以及告訴我方其已將我催付電文轉告申請人等,這些不負責任甚至荒唐的做法,實際上是以受到制裁為借口而推卸應承擔的信用證付款責任。事實上,開證行的這些做法正是其信用低下的表現。由此可見:雖說銀行信用高于商業信用,但它依然存在著信用風險,并非絕對的安全可靠,信用證業務也不例外。本案中恰恰是買方良好的商業信用使賣方避免了國際政治風險名義下的銀行信用風險損失。
2、由本案還可看出:與政府關系密切的銀行,正常情況下它的支付能力即信用應會高于其它的商業銀行,但同時因為過多地參與了與政府有關的經濟活動,在某些情況下它也會受政府所累,如本案的開證行就因此被列入制裁名單。而與政府關系一般的商業銀行,其支付能力即信用可能稍低,但其受到政府帶來的不利影響也會較小。事實上,本案中買方所在國受到國際制裁時,就并非所有銀行都被列入了制裁名單。
(二)應汲取的經驗教訓和對策
本案告訴我們,出口貿易中對于買方的考察,不應僅限于對買方及銀行、保險業等相關機構一般商業信用的了解,還應將買方所在國家、地區的國際政治地位納入考察的范疇。對處于國際政治關系漩渦、或陷于某種國際政治事件中心的國家、地區的出口貿易,一定要充分估計這些政治因素可能給賣方利益帶來的影響。有了這種考慮,就可結合合同金額、支付方式、交貨期等交易條件,在合同洽商中采用適當的方式來規避和減少國際政治風險的影響。據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合同條件靈活選擇開證行。主要包括:(1)在合同中約定開證行。洽商時,了解買方開證銀行與政府的關系,與政府業務交往較多的銀行,通常實力雄厚,支付能力強,但其遭受政治風險的可能性也大,適合于大型項目、大金額交易選用。而一般的小額貿易,則不必一定選擇此類銀行,普通信用的商業銀行就可。(2)對于國際政治風險較大的國家、地區,如若形勢復雜,難以預測和把握,則可以要求異地開證,即要求買方通過其境外信用較好的銀行開證,從而避開地區國際政治風險。
2、采用多種支付方式結合。大額出口合同或是機電產品合同,對于高政治風險國家的進口商,堅持電匯方式預付訂金的支付條件,并可要求較高比例(如15%以上);對于專業性較強的機電產品,除要求預付訂金外,還可采用按生產進度分期匯付的做法,減少信用證付款的比例,這樣都可達到降低信用證風險損失的目的。
3、預期政治局勢發展的趨勢,調整交貨期。研究進口國在國際政治關系中所處環境及遭遇的政治事件,預測將帶給國內經濟的負面影響及發生的時間,使合同交貨期的安排盡量避開這段時間。將交貨期限定得寬些也是一種選擇,這樣賣方就有條件在執行交貨時根據政治形勢變遷來推遲或提前交貨。而對于機電產品的交貨期,由于生產周期的原因,往往很難充分預測交貨期的情勢變化,則可考慮在合同中增加相關防范性條款,如延遲交貨免責條款,一旦發生合同約定的事件,賣方就可免除延遲交貨責任。
4、關注形勢變化,把握合同執行。本案中,聯合國的制裁從3月開始,發展至對銀行的制裁于4月開始。出口公司及銀行若能及時注意到上述情況,就可推遲裝船,先與進口商及開證行商議變更支付條件后,再行交貨。如果再加預付定金條件,我方就能在執行中掌握主動權,完全避免風險損失的發生。
總之,關注和考察進口商所在國的國際政治環境,建立相應的風險意識,出口商就可在合同磋商中采取適當的支付條件,在合同執行中采取對應措施,以防范和減少此類風險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