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林業吸引國外直接投資概況
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我國林業利用外資的主要渠道。我國林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特點主要體現在規模上利用外資數量呈增長趨勢,但各年有所波動;在資金投向上主要集中在華南等地區的造速生豐產林和木材加工行業。
從規模上來看,目前,中國林業利用外資項目繼續保持增長勢頭,但是規模有所波動,除政府間和國際組織林業投資合作以外,許多知名的國際林業企業也紛紛在中國進行項目投資。截止到2003年,中國林業利用外資規模達到31.3億美元,林業利用外資規模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2006 年,我國林業利用外資項目個數為646個,比2005 年增加157 個,實際利用外資規模達到7.81 億美元,比2005 年減少32.41%,占全國利用外資總水平的1.12%。其中國外借款1.22 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6.43 億美元,無償援助0.16 億美元,分別占林業實際利用外資總規模15.67%、82.31%和2.02%。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林業利用外資的主要渠道。
從資金投向上來看, 2006 年,林業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資集中投向了營造速生豐產林、木竹材加工、花卉種苗等競爭性行業,并且這些資金主要集中在福建、湖南、廣東等南方地區。一方面,營造林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個數較多,但投資規模不大。2006 年營造林利用外資項目共為402 個,比2005 年增加138 個,利用外資金額為1.83 億美元。林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以木竹材加工項目為主,全年木竹材加工利用外資項目112 個,利用外資金額為3.85 億美元,占全部林業利用外資的49.23%。另一方面,東南沿海省份依然是林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排頭兵。全年利用外資規模超過2000 萬美元的省區有8個,分別是福建、浙江、湖北、廣西、江西、江蘇、內蒙古和廣東,8 省利用外資總金額占全國利用外資總水平的91.68%。
從使用效果上看,根據顧署生在《WTO與中國林業投資》一文中的研究,我國林業吸引跨國直接投資不僅能夠豐富我國吸引外資的渠道,提高我國林業的國際競爭力,并且還將進一步促進中國企業優勢項目的再投資:(1)外資流入增幅加大,與外商在林業領域的合作將會加強;(2)促進林業企業優勢項目的發展,出口創匯,進而增加廠商的再投資;(3)加入WTO和天然林保護工程,使林業產業有合理定位,形成與市場經濟機制和要求相符合的林業產業規模和產業素質。
二、中國林業吸引國外直接投資中的利益相關者分析
(一)我國林業吸引國外直接投資中的利益相關者需求分析
根據美國學者米切爾提出的“三要素評分法”,本文界定了在本土林業企業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過程當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并圍繞這些群體,即國家、當地政府、本土被投資林業企業、本土被投資林業企業職工/林農、當地群眾和外商投資者進行主要分析。而對預期的利益相關者和潛在的利益相關者只做一般分析。(見表1)

利益相關者需求確定的利益相關者國家促使我國林業產業的升級,發揮外資的溢出效應當地政府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發展地方經濟,增加當地就業崗位本土被投資林業企業獲得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和管理方法,取得利潤本土被投資林業企業職工/林農收入增加,可獲得技能方面的培訓和提升當地群眾獲得新的就業機會,增加收入外商投資者獲得較低廉的生產要素,進入或擴展中國市場,獲得政策上的優惠,取得利潤預期的和潛在的利益相關者獲得有利的投資機會,生產環境得到提高,獲得研究的可能性,樹立良好的社會聲譽,擴大社會影響通過表3的分析可知,從國家的角度來看,作為宏觀經濟的協調者,希望通過引導外商的直接投資,通過生態建設和技術革新,促使我國林業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將之從資源盲目輸出、低效高耗型的產業,升級為資源合理利用、高效低耗型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從當地政府的角度來看,它更著眼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扶持當地企業,提高居民的就業率。從本土被投資林業企業和本土被投資林業企業職工/林農的角度來看,本土的合作企業在過去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管理能力低下,生產技術水平不高,隨著林區資源的逐漸減少,企業自身和內部職工/林農成為效益相對落后的集體和個體。為了獲取發展所需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法,為了提高收入,獲得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和提升,他們產生了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急切需求。從接受外商直接投資地區當地群眾的角度來看,希望能夠在引進投資后,企業擴大生產,從而給自己提供更多、收入更高的就業機會。從作為投資方的外商投資者的角度來看,考慮到中國有低廉豐富的勞動力,相對較為完整的產業基礎,再加之政府在稅收等政策上的優惠,外商認為進入中國不僅能夠從成本上獲得發展的機會,還能開發中國廣大的消費市場,獲取利潤。
(二)我國林業吸引國外直接投資中的利益相關者供給分析
根據英國著名的跨國公司問題專家、里丁大學國際投資和國際企業教授約翰·鄧寧( John H1 Dunning,1977)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本文逐個分析了各個利益相關者所能提供的優勢(見表2)。首先,從各利益相關者所能提供的所有權優勢來看,本土被投資林業企業,他們擁有建國以來建立起來的完善的產業基礎,并且在長期的市場經營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的銷售渠道網絡;本土企業內部的職工和林農,他們多長期、甚至是家族幾代在林業行業內生產工作,已具備基本的技能素質,并且勞動力成本很低;當地其他群眾,雖然不具備林業產業的基本技能素質,但是數量較大,勞動力成本很低廉;外商投資者,特別是跨國公司,他們具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并且可以借鑒其在全球跨國經營經驗和專業人才進入中國。其次,從內部化效應角度來看,外商直接投資者能夠通過它在全球各子公司和分公司等分支機構,將設備、技術和人員低成本并高效率地傳遞到中國國內,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將國外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向中國逐漸轉移。最后,從區位優勢角度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級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林業也不例外,在稅費等環節上都有許多優惠外商的政策出臺;而本土被投資的林業企業由于對當地市場非常熟悉,并且與政府等機構關系良好,所以能夠為外商直接投資者提供一個與中國政府和媒體機構溝通的橋梁。

(三)我國林業吸引國外直接投資中的利益相關者供需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外商投資我國林業的過程中,各個利益相關者一方面各有需求,另一方面也都能為跨國合作的實施提供相應的供給。首先,作為國家和當地政府,為了實現我國林業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當地經濟的目標,有意愿提供吸引外資的優惠條件。其次,作為本土被投資林業企業和本土被投資林業企業職工和當地群眾,為了獲取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并提高收入,有意愿把自己所擁有的工業基礎、銷售渠道、社會關系以及自己的勞動力與外商共享。最后,作為外商投資者,為了獲得低廉的生產要素,進入或擴展中國市場,有意愿對中國的林業進行直接投資,并把它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與中國企業分享。有了上述需求和供給作為基礎,我們可以看出,國內林業企業吸引國外直接投資是可行的。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雖然上述利益相關者各自既有需求又提供相應的供給,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會存在沖突和矛盾,即供給和需求的不一致。首先,作為國家和當地政府,要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當地經濟的目標,它所提供的吸引外資的優惠條件有可能是不適宜的,如果優惠過度,可能反而損害本國產業的發展,如果優惠不足,又會造成外商投資動力的缺失。因此一個合適的政策引導是非常必要的。其次,作為本土被投資林業企業,一方面要取得資金、技術,另一方面在與外商分享工業基礎和已有銷售渠道過程中又容易造成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者之間利益關系的不平衡和矛盾。因此構建外商投資者和本土企業關系的協調機制是非常必要的,是合作成功的基礎。再次,作為本土被投資林業企業職工和當地群眾,在希望提高收入的同時,有可能由于其他方面的需求如希望參與管理等得不到滿足而產生勞資糾紛,因此構建企業和員工、企業和群眾關系的協調機制也是非常必要的。最后,作為外商投資者,雖然希望進入中國市場,取得利潤,但是又在把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與中國企業分享上有所保留。因此對外商投資者一定的約束機制同樣是必要的。
這些從需求和供給體現出來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一系列矛盾,如若不能得到恰當的調和,將為林業產業的發展埋下巨大的隱患,如果能通過政府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協調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關系,則將能為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和難得的機遇。
三、中國林業吸引國外直接投資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規定林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和入股的審批程序,加快林地林木產權評估組織和制度建設
目前,外商直接投資我國造林的主要的形式就是通過與我國具有法人資格的公司合作成立中外合資公司。在具體的實際執行過程中,外商、國內合作者以及當地林農之間存在著一些矛盾:外商提供資金,希望中方合資者能夠高效地將林地和林木折股投資,而不顧及中國的實際國情;一些中方合資者在沒有征得農民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將農民委托他們經營的林地與外商合資,有的則通過政府部門簡單地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強制執行,從而為公司隨后的生產與經營埋下了隱患。
為此,一方面,中方在引進外資合作時,應當通過座談實地考察等方式讓外商了解中國的特殊國情和當地的實際情況,與之協商恰當的合作方式和時間期限,而不應當一味擔保最終的林地、林木折股率;另一方面,當地政府及林業有關部門要通過制訂有關的規章,明確規定林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和入股的審批程序,科學分級估價,在轉讓林地時廣泛征求當地林農的意見,不能采取行政命令式的強制執行,更不能搞一刀切,林農應有自己的選擇權。只有這樣,才能在保證外商投資造林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的同時,避免與林地林農的利益糾紛,將三方的利益最大化。
(二)落實公共保障機能,保障外商直接投資者利益
在外商直接投資造林的過程中,許多外商認為,政府在合作公司的財產保護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政府部門征收了林業建設保護費,但在公司的財產受到危害時,如林木被盜砍、盜伐以及遭受森林火災時,政府應組織有關力量及時給予保護和解決。對于這些合理的要求,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應當將收取的有關費用投入到林地防護的隊伍建設中去,切實有效地保護外商投資者的利益。
(三)支持林農工會類型的組織建立,保護林農利益
在外商直接投資造林的過程中,投資者及政府有關部門是積極的倡導者和推進者,但這一過程中有可能忽略林農的作用。 林農是合作重要的參與者,但現實情況卻是林農在整個外商直接投資過程中屬于弱勢主體,在我國大多數外商投資造林公司的構建及隨后的經營過程中,單個的林農所發揮的作用以及所擁有的權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公司的實際運行過程中,往往忽視了作為要素投入者的林農的利益,他們往往難以取得應得的平均收益。建議有關各方應充分尊重林農的權益,由政府牽頭建立林農工會類型的組織,以集體形式增強在公事運營過程中的議事和談判能力。
(四)建立外資進入的考察機制,合理引導外資流向
合理引導外資流向,建立外資進入的考察機制是十分必要的。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應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針對其進入的產業和入股及利益分配方式進行招商選資,鼓勵外資以高新技術等入股林木及林產品加工產業,并以優惠政策激勵外商投資者將利益所得在我國林業進行再投資。
(五)統一內外資稅費,規范監控外商投資企業針對國內林業企業的并購行為
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改變長期以來外商投資者所獲利益盛豐,而國內合作者無論是從利潤還是技術上都所獲較少的情況是十分必要的。規范外商投資企業針對國內企業的并購行為,對其在國內的并購行為進行跟蹤監控,以防中方在被并購的過程中資產低估流失,同時也給反壟斷法的制定和實施留出充足的緩沖時間。
(六)建立健全林業引資中環境的監測和評估體系
建立健全環境的監測和評估體系,嚴格引資項目事前和事后的環境評估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外資安全評估體系,明確外商投資者的在環境方面的義務,在環境損失發生時,外商投資者與國內合作者應該根據其各自的占股份額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而不應當將環境的損失全部由國內投資者甚至是國家和當地群眾來承擔。
參考文獻:
[1]王永清,曹薇.不同所有制林業辨析與投融資渠道探討.林業經濟,2006(3):56-58.
[2] 李育材.充分借鑒國外經驗深化中國林業投融資體制改革.綠色中國,2005(10):9.
[3]湯曉文,劉建杰,于百川. 2006年全國林業統計年報分析,林業經濟2007(6):34-38.
[4] 顧署生.WTO與中國林業投資. 江西林業科技,2003(6):40-41.
[5]顧蕾,沈月琴,李蘭英.天然林保護的利益相關者分析——基于對天然林保護地去的典型案例分析林業經濟問題,2006(5)425-428.
[6]陳芳松.關于外商投資造林若干問題的思考. 林業經濟問題(雙月刊),2006(2):68-71.
[7]饒華,陳付龍.構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吸引外資機制.商場現代化,2006(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