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發展對中日韓具有重要意義。建立中日韓自貿區(CJKFTA)將使三國宏觀經濟實現共贏,其中制造業的貿易自由化對總體收益的貢獻最大。由于三國主要產業在國際市場和區域貿易中的比較優勢不同,關稅水平及結構存在差異,區域內貿易和產業聯系快速發展,自貿區對各國主要產業的影響有所區別。如何看待自貿區對中日韓三國制造業的影響,還需要深入研究。
一、制造業發展對中日韓至關重要
(一)制造業在三國經濟中占重要地位
2006年制造業占我國GDP的43.1%,高于服務業的39.5%,是國內經濟中最大的部門。制造業就業人數接近9000萬,約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12%。其中,制造業新增就業,為緩解我國就業壓力做出了巨大貢獻(資料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
2004年制造業占日本GDP的21%,就業人數為1142萬,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18%(Jap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7,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 Japan.)。2005年韓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為25.3%,就業人數為423萬,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18.5%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NSO), Korea.)。
(二)三國是世界重要的制造業生產和出口大國
根據WTO統計,2005年中日韓工業制成品出口合計超過15000億美元,占全球制成品出口總額的20.6%。其中,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比重分別為9.6%、7.5%和3.5%,分別是全球第三、第四和第五大工業制成品出口國(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6, WTO. )。
三國的工業制成品貿易都有巨大的順差。2005年日本的順差額達到2700億美元,中國和韓國也分別高達2072億美元和1001億美元。韓國工業制成品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高達12.7%,中國和日本次之,分別為9.2%和5.9%(貿易數字來自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6, WTO,GDP數字分別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Jap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7和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NSO), Korea。)。
二、中日韓制造業的競爭力分析
(一)國際競爭力比較
通過分析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可以看出,中日韓主要產業在國際市場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見表1)。按照國際通行標準,RCA超過2.5表示競爭力極強,1.25~2.5表示競爭力較強,0.8~1.25中等競爭力,0.8以下表示較弱競爭力。
電子行業:三國電子產業都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相比中國(1.59)和日本(1.45)而言,韓國RCA指數為1.99,在國際市場的比較優勢更為明顯。
紡織服裝業:中國在紡織服裝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十分突出,RCA指數高達3.09,韓國(1.05)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日本較弱。
汽車:日本在汽車產業表現出明顯的比較優勢,RCA指數為2.26,韓國也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1.42),中國汽車產業的RCA僅為0.23,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最弱。

重化工業:在鋼鐵、機械和石化等行業,中日韓均具有中等或較強的國際競爭力,但中國明顯弱于日、韓,日本又強于韓國。
為分析三國產業競爭力的動態發展,我們對2002年和2005年三國RCA指數進行比較,結果表明:中國在鋼鐵、機械、電子和汽車等產業的競爭力均有所提高;日本各產業變化不大,在石化、機械和汽車產業競爭力繼續提高;韓國汽車、電子產業的比較優勢提高顯著,但紡織服裝和機械的競爭力有所下降。
(二)在區域貿易中的比較優勢
為比較中日韓各主要產業在東北亞區域內貿易中的競爭力,我們采用了區域內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RCA)進行分析。RRCA值大于1,說明在區域內貿易中具有比較優勢,數值越大,優勢越明顯。
計算結果表明(見表2),我國紡織服裝業在區域內貿易中比較優勢明顯,且呈持續提高態勢。2002~2005年,中國的石化、鋼鐵、機械等產業的競爭力有所提高,但相比日韓,仍處于較弱的競爭地位。
韓國電子產業在三國中比較優勢最為明顯,石化、鋼鐵等在區域內貿易中具有一定競爭力,汽車在區域內貿易中的比較優勢有顯著提高,2005年RRCA指數已超越日本,這主要得益于韓國對中國汽車及零部件出口的大幅增加。

在三國之中,日本制造業優勢最為明顯,石化、鋼鐵、機械和汽車等區域內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最高,僅在電子產品上略遜于韓國。
根據三國在國際市場和區域內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分析,綜合來講,中國具備勞動力成本低、規模經濟和加工生產能力強等特點,比較優勢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憑借大規模吸引外資和技術引進,高新技術產業也具有一定后發優勢。日本和韓國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和較強的研發能力,在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較強競爭力,其中日本更為突出。
三、中日韓制成品關稅比較
(一)總體關稅水平
根據2006年世界關稅報告,以平均適用關稅率衡量,日本制成品的關稅水平最低,為2.8%,低于中國(9%)和韓國(6.6%)。
中國多數制成品的關稅水平高于日本和韓國,如石化、鋼鐵、機械設備、礦物制品等,其中行業平均關稅高于10%的有汽車、橡膠制品、紡織服裝和手工制品。日韓實施高關稅的產品主要集中在紡織品、服裝、皮革和鞋類產品上,日本對運輸設備和機械設備實施零關稅。
(二)關稅結構
從三國關稅構成看,日本零關稅產品的比重為41%,大大高于中國(8.5%)和韓國(13.3%)。中國平均關稅在15%以上的高關稅產品所占比重逐年降低,2006年降至16.2%,但仍高于日本(13.6%)和韓國(9.2%)的水平。
從關稅分布看,中國高關稅產品較為集中的產業部門有農產品、紡織服裝鞋帽、汽車。主要工業制成品的進口關稅大多在5%~15%之間。

日本關稅較高的產業部門有農業和紡織業,制造業中零關稅產品占比高,其余進口關稅多保持在5%以下。雖然韓國高關稅產品在所有產品中的比重低于中國和日本,但各類別中不同產品之間的關稅差別幅度較大,即標準差較高。高關稅產品集中在農產品和漁類產品上,制造業產品的關稅多為5%~15%。
四、中日韓之間的產業聯系日益緊密
(一)區域內貿易快速發展
近年來,中日韓三國之間的貿易呈快速發展態勢。特別是日、韓對華出口增長強勁。2002~2005年,中國在日、韓出口市場中的重要性顯著提高,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從6.3%提高到13.5%,占韓國出口市場的份額從10.7%提高到21.8%。
在這種情況下,東北亞區域內貿易比重一直保持上升趨勢(見表4)。中日韓區域內出口的比重從1995年的16%上升到2005年的20.2%,區域內進口的比重則上升到27.6%。同期,除北美自貿區的區域內貿易在1995~2000年之間有顯著提高外,世界其它主要貿易集團的區域內貿易比重并未出現明顯變化,南方共同市場的區域內貿易比重還有大幅下降。
(二)產業內貿易迅速提升
2001~2004年,東北亞三國區域內投資從9.8%提高到13.9%,近兩年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從三國相互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指數(GL Index)可以看出,隨著相互投資的日益活躍,中日韓產業內聯系日益緊密,產業內貿易所占比重不斷提高(見圖2)。2005年,日韓產業內貿易比重明顯高于中日和中韓之間的產業內貿易的水平。與2002年相比,中日之間產業內貿易所占比重基本維持在原有水平,日韓產業內貿易比重上升約20個百分點,中韓產業內貿易的比重顯著提升30個百分點,從38.6%提高到67.2%。從行業看,三國間產業內貿易主要集中在化工、紡織品、鋼鐵和金屬制品、機械設備、電子通訊產品等領域。
五、中日韓自貿區對制造業的影響
(一)跨部門產業影響分析
理論上講,實現區域貿易自由化,將產生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一方面,關稅減讓導致交易成本降低,各國將進口更加便宜的產品,對本國和區域外不具競爭力和價格優勢的產品將產生替代效應,資源向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集中;另一方面,競爭力的提高將促進區域內相互投資、進一步吸引區域外投資,制造業整體將受益顯著。但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中日韓不具競爭力的部門將面臨產出下降、出口減少等壓力。
考慮到各產業之間的投入產出關系,以及每個產業內部存在的產業鏈上下游關系,結合CGE模擬結果和實證分析(實證分析是指,基于UN COMTRADE2005年的數據,對三國主要產業在全球和區域貿易中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和市場保護程度的分析(見本文第二、三部分),表4簡要描述了與基準情景相比,中日韓建立自貿區的跨部門產業影響。
在中國制造業的主要部門中,紡織業在國際和區域市場的整體競爭優勢明顯,尤其是服裝企業將受益于三國間實現貿易自由化。相比而言,由于日韓在化纖和紡織面料等方面具有高質量和性價比優勢,中國紡織品生產企業有可能受到一定不利影響。對其它產業來講,由于平均關稅水平明顯高于日韓,在全球和區域內貿易中的競爭力相對弱于日韓,建立三國自貿區在短期內將使中國企業面臨較大競爭壓力。其中,汽車和石化產業有可能成為中國最敏感的產業部門。此外,相對日本先進的專用機械設備、日韓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石化產品和部分高端電子零部件來講,取消關稅后,中國企業短期內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中國鋼鐵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三國自貿區對鋼鐵行業的整體影響有限,但高端產品的發展將受到日韓產品沖擊。

對日本來講,除農業較為敏感外,其機械、鋼鐵、石化、汽車等產業在全球和東北亞區域內都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將成為中日韓三國實現自由貿易的最大受益者。相對而言,日本的紡織品、皮革和鞋類產品競爭力較弱。例如,由于國內市場對進口紡織品依賴程度較高,且紡織服裝平均關稅為6.6%,大大高于日本制造業的平均關稅水平,日本紡織業將面臨加快結構調整的壓力。此外,韓國的部分化工和電子產品,對日本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壓力。
對韓國而言,由于制造業的整體發展和技術水平位居日本和中國之間,除電子行業將從中日韓自貿區明顯受益外,其它行業將是利弊參半。以汽車為例,近年來韓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大幅提高,對華投資和出口增長迅速,但與日本相比,技術、管理、品牌等整體實力仍處于競爭劣勢。取消關稅后,韓國汽車對華出口有可能大幅增加,但將面臨來自日本企業的競爭壓力。同樣,韓國取消其紡織服裝10%的關稅后,仍然從事勞動密集加工的國內企業將失去保護,面臨來自中國的強力競爭。當然,韓國紡織品和高檔服裝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對中、日出口也具有較大增長潛力。此外,考慮到日本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機械設備有可能成為韓國相對敏感的制造業部門。
(二)其它因素影響各部門收益
首先是跨境投資因素。隨著生產的國際化和全球供應鏈的形成,中日韓制造業的發展將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國際分工、全球產業升級的影響。區域內市場的擴大,有利于吸引來自成員國和區域外成員的投資,為此,跨境投資和資本積累效應所帶來的動態收益,將大大高于貿易自由化給各部門帶來的靜態收益。
其次是時間因素。如果短期內不能確定建立CJKFTA,從積極方面看,各國國內的弱勢產業將贏得時間,進行更為充分的結構調整。例如,由于世界主要汽車廠商對華大量直接投資,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化程度和競爭力明顯提高;但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資源有可能向市場保護程度較高的行業集中,進口替代政策會加快區域內產能擴張,加劇三國企業之間的競爭。
此外,一個產業總體上的比較優勢,并不代表其內部各行業都具有競爭力。實際上,在同一制造業部門的上、下游行業之間,在具體產品及企業之間,競爭力差別可能很大,例如紡織服裝產業鏈中的不同環節、高科技產品的零部件和終端產品之間面臨的競爭局面不同。為此,三國實現貿易自由化對每個制造業部門及其上下游企業的實際影響要比模型和統計分析復雜得多。
總體來看,建立中日韓FTA符合三國多數企業的意愿,抽樣調查問卷結果即說明了這一點。但是,自貿區對三國各個產業的影響不同,來自部分產業的反對呼聲更加集中、更加強烈,也成為中日韓自貿區進展緩慢的主要障礙之一。如果推遲建立中日韓FTA、繼續對國內弱勢產業實施保護,其效果有利有弊:短期看,可以為國內弱勢產業贏得調整時間;然而,長期實行進口替代政策,不利于優化資源有效配置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區域內產能過剩有可能導致競爭進一步加劇,存在結構調整成本上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