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強和跨國公司的戰略調整,國際分工由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進一步深化到產品內分工,從而極大地推動了離岸服務外包的興起與發展。離岸服務外包對于推動服務業國際轉移、改寫全球經濟版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國對于承接國際發達國家的離岸服務外包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國內眾多學者結合我國自身情況對于承接離岸服務外包的相關問題研究也風起云涌。
一、國內研究現狀
從相關政策和國內企業成長過程看,我國有關離岸服務外包的認識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上世紀90年代初步探索的階段,二是新世紀最初幾年側重發展軟件產業和鼓勵軟件出口的階段,三是最近幾年決策層和較多企業對承接離岸服務外包重要意義逐步形成共識的階段。
1.對外包相關問題的動因方面的研究
陳菲(2005)認為服務外包的動因分為外部環境動因和內部推動力量兩方面。其中外部環境動因又分為:技術動因、經濟動因和市場動因;內部推動力量分為:服務外包通過有效節省成本來提高企業績效、服務外包通過關注核心競爭力來提高企業績效。何駿(2006)認為我國服務外包發展的動因有三個:我國發展服務外包的潛力巨大;發展服務外包將進一步拉動我國出口的增長;發展服務外包將吸引更多的外資來華投資。盧峰(2007)從經濟學產品內分工視角考察當代服務外包的發生機制,認為當代服務外包是產品內分工原理對服務業生產方式以及其他行業服務性投入流程進行重組和變革的產物。
2.對外包相關問題的發展和中國對策方面的研究
李志強、李子慧(2006)對全球服務外包的發展趨勢及特點進行了研究,對美國和印度關于服務外包的爭論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我國發展服務外包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服務外包提出了建議。張磊、徐琳(2006)在對服務外包的概念、特征及其發展前景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對中國目前的軟件技術外包和業務流程外包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中國業務流程外包的發展建議。吳潔(2007)認為國際服務外包市場具有發展迅速、主要集中于計算機和IT外包等領域、發達國家是主要的發包國等特點。并提出我國政府應借鑒別國的經驗,制定承接服務外包的優惠政策;需制定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人才培養計劃;要有重點的拓展國際發包市場。
3.對外包相關問題的中外對比方面的研究
戴永紅(2004)分析了印度軟件外包發展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中國軟件企業外包業務發展的啟示。來有為(2005)對影響中印軟件外包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如政策支持力度、軟件人才、軟件開發與軟件過程管理能力、軟件企業的規模與實力、自主品牌與核心技術、吸引外資的規模等進行了對比分析,找出了中國軟件外包業存在的不足之處。韋有周(2007)對印度服務外包發展的情況及其成功的經驗進行了分析,并對我國進一步促進服務外包的發展提出了建議。呂智、王習農(2007)對服務外包主要承接國印度、菲律賓以及中東歐國家的相關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對主要服務外包承接國的相同點、相似點和不同點進行了比較。
二、理清外包的相關概念
由于受國際產業轉移本身規律以及我國地緣區位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對承接離岸服務外包是在比較晚的時期提上議程的,因此,對于其相關問題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最突出的是目前我國無論官方或民間組織在對外包相關名詞的科學表述和運用上都十分混亂:
首先,很多研究文獻中外包、服務外包、離岸服務外包等名詞的運用的相互混淆,尤其是服務外包和離岸服務外包混為一談。
其次,有關外包行為的主客體關系不明確,例如,在許多研究中常常會出現類似“我國要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的字眼。讓人很難分清文章中所謂的“發展服務外包”究竟誰是“雇主”誰是“雇工”。
目前我國實際上是在大力提倡承接離岸服務外包。我們認為理清外包相關名詞的科學表述和相互關系就顯得十分重要。下面僅對外包的相關概念作些介紹:
1.外包的定義
外包(Outsourcing)從英文直譯過來是“外部尋找資源”的意思,目前不同的學者對外包概念的定義尚不統一,比較有代表性的概念有:
美國Outsourcing Institute指出“外包是一種通過有選擇地將一些功能(及其日常管理)轉交給第三方供應商來圍繞核心能力進行的企業重新設計”。Heywood引用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定義為“(外包是)將企業內部的一項或多項業務職能,連同其相關的資產,轉移給一個外部供應商或服務商,由這個供應商或服務商在一段時期內按照一個規定的但受到限制的價格提供特定的服務”。美國外包問題專家Michael Corbett認為“外包指大企業或其它機構過去自我從事(或預期自我從事的)工作轉移給外部供應商”。經濟學家Besanko等人把外包定義為“很多傳統(內部)功能由外部承包商來完成。
盡管以上學者對外包概念的界定不盡相同,但概括起來目前理論界普遍接受的對外包的定義是:“在企業內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了取得更大的競爭優勢,企業僅保留其最具競爭力的核心業務,將其它的業務借助于外部的專業化資源進行整合,以降低成本、提高績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企業對環境的應變能力。”
2.服務外包的定義
外包的范圍按工作性質可分為制造外包和服務外包。
制造外包和服務外包可以依據交易對象的經濟屬性差異加以區分。大體而言,如果外包轉移和交易對象屬于制造加工零部件、中間產品工序活動,或以中間品、半成品、最終產品某種組裝或總裝為對象活動,則這種外包屬于制造外包;如果外包轉移對象是特定服務活動或流程則屬于服務外包。
依據管理學權威工具書“商務大辭典”,服務外包指“通常依據雙方議定的標準、成本和條件的合約把原先由內部人員提供的服務轉移給外部組織承擔”。按照畢博管理咨詢公司定義,服務外包就是指“企業為了將有限資源專注于其核心競爭力,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利用外部專業服務商的知識勞動力,來完成原來由企業內部完成的工作,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業對市場環境迅速應變能力并優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種服務模式”。
可以看出上述對于服務外包的定義雖然詞句有差異,但在實質內容上是一致的。
3.離岸服務外包的定義
根據供應商的地理分布狀況又可將外包劃分為兩種類型:境內外包(Onshore Outsourcing)和離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
境內外包是指發包商與其接包商來自同一個國家,外包工作在國內完成。離岸外包指發包商與其接包商來自不同國家,外包工作跨國完成。
三、明確外包的主客體關系
1.要明確研究對象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包的范圍按工作性質可分為制造外包和服務外包;根據供應商的地理分布狀況又可分為:境內外包和離岸外包。同樣服務外包按照地理分布狀況也可分為境內服務外包和離岸服務外包。因此,在用到外包相關概念的時候一定要做嚴格的區分,使研究內容、實質與使用的專業名詞相一致。
我國目前眾多學者實際上是在研究我國承接“離岸服務外包”,但大家多以“服務外包”代之,在此基礎上運用的相關數據、相關理論都容易造成混亂。
2.要明確各國(或企業)在國際分工中的主客體地位
由外包的定義不難看出,“外包”是一種主動行為,是“把過去自我從事的投入性活動或工作,通過合約方式轉移給外部廠商完成”。因此合作的雙方在分工上的地位是有區別的,互相對應的是外包——承接外包;服務外包——承接服務外包;離岸服務外包——承接離岸服務外包等。同樣,進行外包的一方應為外包方(發包方),而承接外包的一方應叫承接方(接包方),具體的漢語用詞可以變動,但二者的主客體關系一定要清楚。如同我們講中國出口、美國進口,中國為出口國、美國為進口國一樣,雙方的行為是相互對應的。
由于各國勞動力成本的差異,離岸服務外包的發包方通常來自勞動力成本較高的國家,如美國、西歐和日本等,接包方則來自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如印度、菲律賓和中國等。盡管從理論上來說,發展中國家既有可能是接包方,也有可能是發包方,我國將來也可能發展成為服務業務的發包方,但目前的現實是,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多的是在承接發達國家的離岸服務外包。▲
參考文獻:
[1]查俊勇. 中印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J]. 對外經貿實務,2006,(7).
[2]丁平,徐松. 中印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J]. 國際貿易問題,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