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貿易的大量增加、國際資本市場的形成以及跨國公司的不斷涌現,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日益加強。會計作為一種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也跨出國界,在國際范圍內提供會計信息。會計的國際化問題已日益成為各個國家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一、 會計國際化的主要表現
會計國際化,是指以跨國公司的發展、國際貿易和資本市場的全球化為推動力,通過各國會計的相互影響及政治職業組織的活動使各國會計逐漸走向協調、趨同的過程。
當前會計國際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
(一)財務報告、會計信息的國際流動,尤其表現在跨國公司的財務報告上。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主動選擇IAS/IFRS,絕大多數國家的會計標準逐步向其靠攏。據IASB對全球85家證券交易所的統計,接受外國上市公司按IAS/IFRS編制財務報表的共有68家,占80%。
(二)會計理論、會計方法的國際性傳播。在制定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過程中,在內容、結構體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趨同國際會計政策慣例。如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的概念框架,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概念框架有些相似,與澳大利亞和英國的概念框架也極其相似。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也采納了該框架,并在制定準則時加以運用。
(三)因國際經濟業務而導致的會計問題國際化,如外幣折算、合并會計報表、國際稅收、外幣交易會計、國際通貨膨脹等。
(四)會計職業國際化。主要是從會計組織管理體制和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兩方面趨同國際會計管理慣例,包括本國會計管理機構設置、企業會計機構和人員的管理模式、民間會計組織設置與運行模式等方面積極借鑒國際性會計組織的做法;會計教育目標的定位、專業層次的設置、課程體系的編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趨同國際慣例。
(五)會計組織國際化。包括形成國際化運作理念和機制,開展全球性業務活動和交往、合作,也包括組織成員的全球分布。如成立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會計發展國際論壇,聚集了30多個公共領域和民間領域的國際組織,包括大型會計師事務所、世界銀行及證券交易委員會國際組織等,以共同商討國際會計方面的問題。
二、我國實行會計國際化的必要性
會計國際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會計準則國際化。目前,世界各主要證券交易所已擁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上市公司,由于會計準則的差異引發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國奔馳公司到美國上市時,按照德國的會計準則,公司是盈利的,但按照美國的會計準則,它就變成了虧損公司。為此,美國、日本、歐洲以及東南亞各國,都在認真考慮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問題。
由于歷史等原因,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仍存在著較大差距。包括會計準則的功能、企業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稅、壞賬準備等方面。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我國會計國際化的實行顯得非常必要。
(一)實行會計國際化是我國市場國際化的需要。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向之一就是市場已突破了時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統一大市場。我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家庭中的一員,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市場國際化的結果要求會計為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提供真實、公允、可比并能滿足國外投資者、債權人需要的會計信息,因此要求我國會計必須國際化。
(二)實行會計國際化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客觀需要。資本市場發展已成為推動我國會計向國際接軌的最主要動力,它客觀上要求我國必須盡快實現會計國際化。目前,我國滬深交易所已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100多家為B股公司,在境外市場有50家H股公司,還有大量在其他國家注冊并上市的中資公司。隨著我國企業在香港、紐約等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我國企業也必須按國際慣例向國際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真實、公允、可比的會計信息。
(三)實行會計國際化是企業實施跨國經營的需要。企業實施跨國經營,必須了解其他國家的有關政策特別是會計政策,母公司為了加強各子公司間的經濟聯系和實施國際經營,需要了解公司整體及其子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而跨國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等為維護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國公司按國際慣例提供會計信息和處理利潤分配等會計事務,這些都要求會計國際化。
(四)實行會計國際化是投資者獲取真實可靠的會計資料,避免資源浪費的需要。不同的會計準則所產生的財務資料是不同的。投資者的資金是有限的,而市場需要的資金是無限的,怎樣把稀缺的資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這就需要為投資者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資料,方便他們做出投資選擇。如果會計準則不一樣,不僅投資者無法比較判斷做出正確決策,還會導致資源浪費。
客觀地講,我國在會計準則的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自1992年以來,已經陸續頒布了13項具體會計準則,并于今年年初頒布實施了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在企業會計制度中所規定的會計政策和會計確認、計量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中的核心準則所規定的已基本相同。此外,我國還會陸續出臺企業存貨、固定資產、中期報告、外幣折算、企業合并等五項新的準則,這些將逐步縮小我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差距。
三、對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理性思考
首先,實行會計國際化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在堅信會計標準的國際化是未來會計標準發展方向的同時,又更深刻地認識到要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各個國家會計標準之間的充分協調。這說明,研究中國會計問題,必須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否則就會南轅北轍,事倍功半。當前對一些熱點問題(如會計委派制)的爭議比較大,怎么辦?還是要靠實事求是。我國尚處在轉軌經濟的特殊背景下,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和完善的監管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如果我們操之過急,片面追求我國會計標準的英美化或國際化,導致會計信息出現混亂或者失控,由此所產生的改革成本和風險將是巨大的。
其次,我國會計國際化具有雙向性,即一方面我國要遵循國際會計慣例,另一方面,我國會計也要成為國際化會計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遵循國際會計慣例,積極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而應該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使得國際會計準則能一定程度上體現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在我國的會計實務中也有一些非常有意義的做法,如邯鋼經驗等。我們要積極向國際會計界介紹我們的一些研究成果、實務做法,不斷擴大我國會計的國際影響力,從而使得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制定國際會計準則的時候,能夠認真考慮我們的做法和意見。
再次,從我國現實情況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相對容易而會計實務國際化的任務更加艱巨。目前中國會計準則執行機制還不夠完善,導致會計實務離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也就是說,我國會計實務遠沒有達到會計準則要求的質量和國際化水平。國際化追求高水平的會計實務。低水平會計實務質量抵消了我們為會計準則國際化所做的努力,影響了我國會計以及企業的國際信譽,也影響了我國的投資環境。更為重要的是,信息的失實將會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預警機制,使經濟危機特別是金融危機的風險性加大。
最后,強調會計標準內容的國際化。會計標準應當與國際通行慣例相協調固然重要,但是確保會計標準的有效貫徹與執行同樣不可或缺。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大力強化會計標準、執行機制建設,力爭通過完善會計標準、加強會計監管、治理市場環境、規范企業行為等充分發揮會計標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