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一直以來在中美貿易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雖然一直受到配額、特保措施、反傾銷的限制,但仍然保持高速的增長。美國通過修改法律決定對中國適用反補貼法,本文正是從這一點入手,從其他五個方面分析了美國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啟動反補貼的可能性。
一、美國已經啟動對非市場經濟國家適用反補貼
2005年7月27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以255 比168票通過了共和黨議員英格利希提出的《美國貿易權利執行法案》,其主要內容有:授權美國反補貼法適用來自非市場經濟體(如中國)的進口。2006年10月31日美國New Page紙業公司向美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申訴,要求對來自中國、印度尼西亞、韓國等三個國家的銅版紙進行反傾銷及反補貼立案調查。2007年3月30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對中國出口的銅版紙產品反補貼調查初裁結果,決定對中國適用反補貼法,并開始對中國出口美國的銅版紙產品征收臨時反補貼稅。初步對山東晨鳴紙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征收10.90%、對金東紙業有限公司征收20.35%的反補貼稅,對來自中國的其它所有銅版紙,將初步征收18.16%的反補貼稅。隨著這一裁決的形成,美方從1984年以來長達23年的不對其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征收反補貼稅的慣例終被打破。2007年10月美國商務部的終裁結果仍認為中國銅版紙存在補貼,但11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終裁:認為補貼并未對美國同行造成實際性損害或損害威脅,因此美國不對中國出口的銅版紙征收反補貼稅。其實,美方向中國銅版紙行業開刀,其用意正是要借助銅版紙一案修改其長達23年來的反補貼法律,從而為其下一步對中國的鋼鐵業和紡織業這兩個產業規模巨大,直接關系到中國對外貿易的支柱性行業的反補貼立案開綠燈。
二、我國現行的補貼政策與世界貿易組織《補貼與反補貼協議》不符
為了維護世界貿易中非歧視、自由透明和公平競爭的秩序,WTO 對除農產品補貼以外各種形式的補貼做了統一的規定,專門制定了《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旨在規范和統一各國的財政補貼政策及其行為。按照可能對國際貿易造成的危害程度,《協議》將補貼分為禁止性補貼、可申訴補貼和不可申訴補貼3類:
1.禁止性補貼。禁止性的補貼包括出口補貼和進口替代補貼兩類。禁止性的財政補貼一旦被證實存在,無須證明其是否對其他成員方造成損害或損害威脅,都必須取消,否則會招致其他成員實施反補貼措施或征收反補貼稅。
2.可申訴補貼。可申訴補貼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實施的補貼,例如一國在一定時期為了使國民經濟相對平衡發展可以扶助某些企業。但如果使用此類補貼的成員方在實施過程中對其他成員方的經濟利益造成不利影響,則受損的成員方可以向使用此類補貼的成員方提起申訴。一般而言,可申訴補貼只有同時具備下列三個條件才需要被取消:第一,具有專向性。《協議》規定了企業專向性(一國政府挑選一個或幾個特定公司進行補貼)、產業專向性(一國政府針對某一個或幾個特定產業部門進行補貼)和地區專向性(一國政府對其領土內特定地區的生產進行補貼)三種專向性標準。第二,被某個成員國起訴。第三,被證明對成員國造成了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
3.不可申訴補貼。主要包括不具有專向性的補貼、給予基礎研究的援助性補貼、給予貧困地區的補貼、為適應新環境而實施的補貼,以及用于鼓勵農業研究開發、鼓勵農民退休等方面的“綠箱”補貼。不可訴補貼不是專門針對出口,是WTO規則允許的措施。
目前,雖然我國已經按照入世承諾逐步取消禁止性補貼,但仍存在很多對企業具有專向性很強的補貼。從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對內外資企業統一25%的所得稅率,但對于外商投資企業允許在過度期內仍享受原有的稅收優惠,所以以后的幾年內仍有一大部分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的出口產品享受了由于稅收優惠所帶來的補貼。各地在發展沖動的驅使下,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增長、解決就業的考慮,給予競爭性企業的補貼還包括許多項目: (1) 企業扶持發展資金補貼(補助、基金);(2) 土地優惠;(3) 稅收減免和返還;(4) 中小企業擔保補貼;(5)中小企業出國展覽補貼;(6) 商標注冊補貼;(7) 專利補貼;(8) 品牌扶持補貼等。各地還紛紛設立高新技術開發區,對區內的企業通過信貸、稅收、電價、運價等優惠措施,吸引外資企業到區內生產出口產品,實際上使出口產品接受了一定程度的補貼。這些優惠政策被用到紡織服裝出口型企業中,接受補貼的紡織服裝出口產品必然會以低價進行競爭,極易招致其他成員國反補貼和反傾銷起訴。如果進口國能夠確定該補貼對該國的工業造成實質性的損害,并確定該損害與進口補貼產品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則可以根據WTO 規則以及國內相應的反補貼立法提起訴訟,采取相應措施包括價格協商和征收反補貼稅等。
三、美國對中國紡織品出口實施貿易制裁的主要依據
自從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中國輸美紡織品開始享受最惠國待遇,關稅的降低使中美紡織品立刻進入快速增長期。輸美紡織品的快速增長引起了美方的注意,美方認為必須對中國輸美紡織品進行數量限制,否則將對美國的紡織業構成威脅。從1980年到2001年期間,中美一共簽訂了5個紡織品貿易協定,從開始的8個類別的紡織品受到配額限制到后來幾乎所有的紡織服裝產品都受到配額限制,在此期間美方還多次單方面扣除配額。從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我國出口的紡織服裝產品進入一體化進程。但2003年11月美國宣布對原產中國的針織布、睡袍和紋胸實施特別保障措施;2005年5月起,美國又以“中國紡織品出口巨增,嚴重擾亂美國市場”為由,對中國9類紡織品實施臨時配額限制。中方因此要求與美方進行貿易談判,歷時半載,風云變幻,曠日持久的的中美紡織品貿易談判終于在11月初的第八輪商談中達成原則協議,并隨著11月8日簽署的中美《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的諒解備忘錄》正式達成暫時性協議: 雙方同意美國對中國紡織品配額的設限期至2008年底,共涉及21個類別產品。對協議外產品美方承諾克制使用242條款。
利益集團因素是一國制定和實施貿易政策的重要決定力量,這個原理在當今美國的紡織品問題上得到充分的演繹。在當今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美國生產中低端產品的紡織行業只能是一種“夕陽工業”,而ATC的實施,更加迫使他們必須重新考慮自己的出路。可是,這樣一個占美國GDP和就業率并不是很大比例的行業,卻可以釋放巨大的能量,先是在與中方入WTO的談判中加入242條款,使中國的紡織服裝產品到2008年底前仍受配額限制,而且還企圖通過國會采取更強硬的措施。美國利益集團往往打著維護美國戰略利益旗號,利用美國民眾的思維定勢和無知,充分運用傳媒發布危言聳聽的新聞和評論,在美國特有的政治結構和操作方式下,迫使政府不得不從非經濟利益角度考慮對中國的紡織服裝出口實施反補貼措施。可以預見在 2008年特別保障措施到期后,美方仍然會想盡辦法限制中國紡織品的出口,由于美方已經借助銅版紙一案修改其長達23年來的反補貼法律,使反補貼法適用中國。面對中國巨大的產能及出口能力,美方將會借助反補貼法鉗制中國對外貿易的支柱產業—紡織服裝業的出口。
四、美國對中國紡織品出口啟動反補貼符合美國戰略的需要
僅從經濟利益角度考慮,美國沒有必要對中國出口的紡織服裝產品設限,特別是跟美國從中國紡織服裝貿易中獲得的巨大利益相比,引發大規模的貿易摩擦對美方得不償失。這種巨大的經濟利益包括:大量消費和使用物美價廉中國產品所得的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進口批發商和零售商得到的優厚的利潤(約占商品利潤的90%);美國棉花及面料供應商獲得更多中國服裝生產商的定單;紡織服裝貿易的擴大帶動美國服務貿易活動的擴張,從而帶來就業機會的增加。
美國對中國紡織品挑起反補貼措施主要出發點決不會出于對經濟利益的考慮,而是著眼于根本的國際戰略需要。這些年來,中國大力推進改革開放,經濟實力飛速上升,導致國際經濟力量發生顯著變化,甚至被美國視為潛在的競爭對手。在這種形勢下,大力抑制中國第二大外貿產品的出口便具有不尋常的意義。我國的紡織服裝產品貿易對外貿易依存度79%,對美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占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總量的比例將近16%,對美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占對美國出口總量的權重也達11%。從國內影響來說,紡織服裝產品貿易涉及我國約1900萬人的就業機會,美國對中國紡織品啟動反補貼調查將會引起種種經濟和社會問題,紡織品出口將會嚴重受阻。
2007年2月2日,美國已經向WTO提出申訴,指責中國政府向中國企業提供不公平的稅收優惠及其他補貼政策,申訴所涉及的中國企業包括鋼鐵、木材、紙業、信息技術、服裝等,如申訴成功,中國55%的產品包括紡織服裝產品都將受到影響。
由于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對中國長期保持貿易順差起到了很大的貢獻,將近一半的順差是由紡織服裝的出口貢獻的,而對美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又占了較大的權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巨大的出口能力是解決中國富裕農村勞動力的一條捷徑,由于廣大的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無法進入其他對技術要求較高的行業,一旦美國對中國補貼政策在WTO的申訴中取得勝訴,美國對中國的紡織服裝產品啟動反補貼調查,為保住廣大農民的就業機會,避免社會的動蕩,中國政府有可能被迫加快調整人民幣匯率、補貼政策、金融領域的開放速度等宏觀經濟政策,美國從而實現了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干預。
由此可見,這是美國從經濟上抑制中國的一步棋,企圖由此延緩中國迅猛發展的經濟勢頭,讓他在正在重新洗牌的國際經濟角色中占據更加有利的位置。▲
參考資料:
1. 曹毅,《中美銅版紙反補貼案的分析與啟示》,2007年第8期《國際經貿探索》。
2.孫瑞華,《論反補貼加劇形勢下我國補貼政策的調整》,2006年5月《特區經濟》。
3.石士鈞,《我國應對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的協調思路》,2005年第5期《世界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