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及服裝進口國。雖然中國已正式成為WTO成員,但美國通過配額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的政策沒有變。一是美國在中國入世工作組報告中建立了美國紡織品進口的安全閥,規定在2005年-2008年期間,如果中國某一類紡織品對WTO成員的出口激增造成“市場擾亂”,WTO成員可臨時實行限制;二是利用“特保條款”對中國紡織品出口實行數量限制。2005年1月1日,WTO成員紡織品出口配額全部取消,全球紡織貿易進入自由貿易時代,我國長期受到壓制的紡織出口能力得到了短暫的釋放,但美國為了保護本地區的利益,啟動WTO允許的242“特保條款”,頻繁設限。從2005年5月23日起,美國開始對棉針織襯衫、棉制褲子、內衣、精梳棉紗、男梭織襯衫、化纖針織襯衫、化纖褲子、胸衣、其他化纖長絲布等紡織品設限,加上2004年10月28日設限的襪子,共有10類紡織品成為美國對中國設限的產品。中國紡織品出口企業與美國進口商在進行紡織品貿易時,為了繞過配額限制而大量采用了Landed Duty Paid(簡稱LDP)貿易術語。
一、LDP術語的含義及特點
L.D.P ( landed duty paid) 是貿易方式的一種,同D.D.P(完稅后交貨價)相似,賣方承擔風險及費用,提供進口許可證,負擔所有進口關稅,包括海關驗關費用及因貨物進口并交付買方而須支付的任何其他捐稅或費用。也就是說,作為出口商不僅要負擔出口的所有手續及費用,而且還要負責進口方目的港進口的所有手續及費用,包括進口地的進口許可證,清關,海關驗關費用,以及進口地需要交的捐稅等等,以上這些費用應在出口商報價核算時全面考慮進去。這種貿易方式對出口商來說風險與D.D.P一樣很大。但它畢竟沒有被列于INCOTERMS2000,所以很少有人運用。
針對輸往歐美的紡織品,由于其配額限制的特殊性,這種貿易方式比較受到國外終端采購商的青睞,因此,也會被大多數國內的供應商納入交易模式之中。自從2005年美國對我國十幾類紡織品設限后,LDP貿易術語在中美紡織品貿易中使用的比例在逐漸攀升。
目前,在LDP貿易術語使用中較多的做法是通過第三國中轉。許多國內的紡織品出口企業為了解決歐美對中國紡織品的配額問題以及應對歐美重新限制進口紡織品數量的貿易壁壘,都采用了通過第三國中轉的方法,中轉國大多為東南亞國家。例如,出口到拉斯維加斯(Las Vegas)的紡織品,先中途轉運到新加坡,然后在新加坡重新報關出口,最后運到拉斯維加斯,而且產品上面沒有“MADE IN CHINA”的嘜頭。
此外,還有部分紡織品出口企業通過一些在美國有優勢的國內貨代企業來解決LDP貿易方式遇到的進口手續辦理的難題。原因是這些國內貨代企業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第一,代理優勢。這些國內的貨代公司有多年的操作歐美線進出口業務的豐富經驗,并且在美國和歐洲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港口都有分公司以及與之合作多年的專業的代理公司。這些代理公司對當地政府的進出口的政策法規及相關的政府機構相當熟悉,有相當強的處理緊急事件的能力,并與這些貨代企業一直保持著相互之間迅速高效的信息溝通,因此,這些貨代公司可以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咨詢、進出口業務操作以及其他的后續服務;第二,配額優勢。這些貨代公司針對出口到歐美國家的紡織品,擁有多種解決配額問題的渠道,有自己穩定的口岸配額提供商,或為其客戶提供第三國轉運的方式以繞過配額壁壘;第三,操作優勢。這些貨代企業擁有非常專業的、富有經驗的操作團隊,并且與國內很多港口的海關保持著良好的溝通,加上與國外分公司,代理公司的密切配合,能將操作上產生問題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在國外有自己的清關的分支機構,所以對于貨物的跟蹤以及貨權的控制有了主動權,可以根據客戶不同的需要做出具有針對性的各種方案以提供客戶若干的操作模式,同時協助客戶選擇最佳的操作模式。
二、 LDP術語的運用對美國產生的影響
LDP術語使國內紡織品出口企業繞過了美國對中國所設置的紡織品綁定配額,這就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的配額限制失效,因此,LDP術語對于美國產生的影響就可以根據美國杜克大學全球價值鏈專題研究小組(Global Value Chains Workshop Duke University)Patrick Conway學者所著的學術研究成果來進行分析。
Patrick Conway認為一旦美國配額限制取消或失效,則從綁定配額的國家進入到美國的紡織品進口單價就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中國紡織品的單價降低程度最大”, Patrick Conway),而且會促使沒有設置配額限制的其他國家相應地降低出口到美國的紡織品的價格,產生惡性的價格競爭,對美國國內的紡織品生產行業造成很大的沖擊。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的338和339系列紡織品出口單位均價(該單位均價為抽象均價)在美國取消了配額限制后,會有近62美元的降低,且相應地降低了5億多美元的到岸出口總值。另外,按照美國紡織分類標準,美國若取消第4組紡織品的配額,從表2中可看出沒有配額限制的其他國家的不同種類紡織品的單價也會有所降低。綜合這兩方面的影響,美國國內外來紡織品的質量提升在各國相互降價的競爭中無法保證,即紡織品貿易中配額的取消或失效降低了美國整體的經濟福利。

近年來,由于美國對紡織品設限的力度不斷增強,導致LDP術語在紡織品貿易中大量被使用,其中很多LDP交易都有非法轉口貿易之嫌。2006年進口服裝被扣案件猛增,因LDP非法轉口逃避配額被美國海關扣押的服裝總值達1億零300萬美元,相比之下2005年僅為1,770萬美元,2004年為7,350萬美元。

三、 美國政府針對LDP術語采取的對策
過去,通過非正常途徑進入美國的紡織品不少都是以LDP方式成交的。而LDP術語在我國對美的紡織品出口貿易中很多都是屬于非法轉口。在美國海關因產地或纖維成分申報不實要求退運或罰款時,美國進口商因為不負責報關所以基本上可以逃脫處罰。而LDP交易中的進口商多半是“皮包”公司或外國公司,美國海關基本上無法進行有效的處罰。
最近情況有了變化,美國海關開始大規模調查以LDP方式成交的進口紡織品交易。除對“皮包”進口商和貨運代理業者加強監控外,還史無前例地大量發函給未參與報關的美國LDP進口商,以其卷入走私貨物買賣為由,要求他們暫停對某些特定調查對象的付款,或以申請扣押令的方式命令買方將貨款劃撥海關,對不合作者做出威脅。
此外,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洛杉磯口岸的特工處主任(Special Agent In Charge)最近就開始對多家以LDP方式購買紡織品的美國公司展開調查。美國海關還要求LDP交易中的美國買家填寫內容詳細的問卷表,向海關報告海外供貨商和貿易商的情況。這些新做法在以LDP方式購買中國紡織品的美國公司中造成了一定恐慌。不少美國公司已經開始考慮重新采用FOB方式從中國購買紡織品。一些國內紡織品出口公司在美國進口商的壓力下被迫為尚在運輸途中還未抵達美國的貨物購買配額,重新準備清關文件(修改發票和裝運單,將LDP改成FOB術語等)。
據美國海關統計,從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如危地馬拉、巴林)或享有優惠貿易待遇的國家(如海地)進口的成衣紡織品有近40%不符合規定,它意味著這些商品沒有完全遵守協定的要求,或者它們就是來自自由貿易區以外的非法轉口貨物。執行情況最糟的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美國海關人員2006年查訪了香港、澳門、斯威士蘭、毛里求斯、越南、泰國、埃及、南非、肯尼亞、智利、薩爾瓦多、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的幾百家工廠,核實它們是否真的在生產輸美服裝。在受訪的13個國家和地區的428個工廠中,97家工廠已經永久性地關閉了很長時間,95家沒有生產記錄文件而有重大非法轉口嫌疑,20家工廠拒絕接受檢查。美國海關在核查中當場發現8起非法轉口案件。
除對LDP交易的重點調查外,美國海關還注意到以下一些新的違法行為,即從事非法轉口的外國公司對美國公司進行“身份盜竊”以及將中國產的服裝偽標成“美國制造”等。
與2006年相比,美國海關2007年針對紡織品的執法行動增加了64%(其中的65件海關處罰案件,罰款總額達650萬美元),預定賠償金(liquidated damages cliams)處罰增加了7,100%(502件預定賠償金案件,總求償額達2,180萬美元),拒絕入關 (exclusion) 案件增加了368%,留置(detention)案件增加了1,000%。此外,對享受優惠貿易待遇的進口紡織品,美國海關還額外增加了1,377次核查行動,涉案紡織品價值5,360萬美元。結果發現不合格率高達37%,美國海關結案后挽回了170萬美元的關稅損失。
四、中國政府應采取的應對措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預見,今后采用LDP方式出口紡織品以及收取貨款的難度都會加大,此外,美國海關已經采取了相應的執法手段來限制LDP交易,尤其是針對中國的紡織品出口企業。因此,中國政府應該采取相應的對策,一方面減少中美紡織品貿易中,我國內出口企業的利益損失;另一方面避免在中美貿易摩擦迭起的關鍵時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首先,應通過海關系統對采用LDP術語的交易數量進行控制。目前,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紡織品絕大多數都是采用了LDP條件進行交易,放棄了最初大量采用的FOB術語。基于此,我出口企業承擔的風險和責任都大大增加了,而且因為采用LDP術語成交的出口商大多數都是敢冒風險的小規模私營企業,這導致國有紡織品出口企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擾亂了國內紡織業的有序競爭。
其次,調整中國紡織品的出口結構。中國的服裝和裝飾用品在出口紡織品中占有的比例過大, 也是美國對我國設限最多的紡織品種類。中國從美國大量進口原棉,僅進行粗加工后就以棉織物的形態返銷出去,從生產鏈和利潤的角度上說是不合理的。就我國出口紡織品而言, 衣著用、裝飾用、產業用占的比例是7/10、2/10、1/10,而國際市場上的這一比例是各占1/3,因此中國紡織品出口結構極不合理。今后我國紡織業出口的重點應主要放在出口產業用紡織品上。這樣既可以使產品結構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又可以健全產業鏈、擴大利潤, 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美國等紡織品進口國之間的貿易摩擦。
再次,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中國出口美國的紡織品大都是技術含量較低的品種。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就低,產品的價格也就上不去,而紡織品的價格低是美國限制中國紡織品的原因之一。紡織行業在中國屬于典型的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雖經過二十幾年的升級換代,仍舊停留在“世界廉價加工基地”的位置上,出口的產品多以定牌、貼牌的方式生產, 缺少自主創新品牌,不但利潤少、核心競爭力不強,還容易遭致美國的貿易限制。作為紡織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在鑄造、推廣自有品牌的同時擴大自有品牌產品的出口是提高紡織品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最佳途徑,也是中國由紡織大國走向紡織強國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李江冰,421條款—美國貿易法中反進口激增的新條款[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學報),2003(12)。
[2]陳玉祥,WTO項下適用于中國紡織品出口的保障措施條款之比較[J],河北法學,2005(3)。
[3]舒建文,黎繼子.我國紡織服裝業在世界紡織產業鏈中的地位[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3)。
[4]邵望予,論中國紡織品貿易摩擦與對策[J],國際經貿探索,2006(2)。
[5]黃賀,淺議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及其解決途徑[J],嶺南學刊,2007(1)。
[6]沈正一,淺談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J],商場現代化,2007(5)。
[7]曾凡,中美紡織品貿易存在問題原因及對策[J],國際貿易,2007(8)。
[8]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http://www.mofcom.gov.cn)
[9]美國商務部網站(http://www.commerce.gov)
[10]Global Implications of Unraveling Textiles and Apparel Quotas, Patrick Conway,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