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情介紹
2006年10月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甲貿易公司與印度乙公司在廣交會上達成交易,訂立了一份買賣陶瓷的銷售合同,該合同規定由甲公司以CIF HALDIA價格條件向乙公司銷售一批陶瓷,以信用證方式進行結算。2006年12月6日,乙公司根據合同規定通過中國銀行按時開來信用證,該信用證中表明其受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國際商會第600號出版物(以下簡稱UCP600)約束,甲公司的交貨數量是“ABOUT 8,000 SETS”,甲公司應投保“WITH PARTICULAR AVERAGE(W.P.A,水漬險)AND WAR RISKS(W.R,戰爭險)”,并要求發票要由中國貿易促進委員會(以下簡稱為CCPIT)證明。
甲公司在以往出口此類商品到印度時,習慣投保ALL RISKS(A.R,一切險)及W.R.(戰爭險)。甲公司在沒有對中國銀行廣州分行交來的信用證進行認真仔細審核的情況下,按照以往的做法向保險公司投保了一切險和戰爭險,并向CCPIT要求其在發票簽字蓋章進行證明,由于CCPIT工作人員的疏忽,他只是在發票上加蓋了證明章,忘了簽日期,甲公司審單時也沒有發現,導致發票上沒有CCPIT的簽證日期。2006年12月28日,甲公司在裝運港廣州黃埔港將貨物裝運完畢后,便根據信用證中的單據要求準備全套單據向中國銀行廣州分行交單議付。
銀行對甲公司提交的全套單據進行審核后,認為單證不符,拒絕付款。銀行提出單據存在以下三個不符點:(1)提交的保險單中的險別與信用證規定的不符。信用證規定甲公司應投W.P.A.(水漬險)及W.R.(戰爭險),而保險單中顯示的是A.R.(一切險)及W.R.(戰爭險);(2)海運提單和商業發票中注明甲公司所交貨物數量為7,180套,不在信用證規定的范圍之內;(3)商業發票上只有CCPIT的證明章,沒有簽證日期。
而甲公司則認為一切險的承保范圍大于水漬險,對買方乙公司有利。至于裝運的貨物數量,由于信用證規定的是“大約8,000套”,而未規定具體增減幅度,因此提單中注明的7,180套這一數量也是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對于第三點,由于發票上已經有日期,如CCPIT沒有簽日期,就可以認為證明日期與發票的日期一樣,全套都沒有不符點,銀行應當付款。那么,究竟誰的說法有道理呢?銀行應不應該拒付?
二、案例分析
這一案例主要涉及出口商交單議付時銀行審核單據的標準和原則問題。由于該信用證中已經說明其受UCP600約束,本案例主要運用UCP600進行解釋分析。
UCP600第五條規定,銀行僅處理單據,而不是單據所涉及的貨物、服務或其他行為。本條規定強調信用證業務作為一種純單據業務,銀行處理的對象僅限于單據,而不是貨物、服務、行為的內容以及其他有關的行為(如合同擔保、借款擔保等)。因此,受益人應繕制和提供符合信用證要求的單據。UCP600第十四條規定了銀行審核單據的標準,按照指定行事的指定銀行、保兌行(如有),以及開證行必須僅以單據為基礎對提示的單據進行審核,并且以此決定單據是否在表面上與信用證條款構成相符提示。而UCP600第二條明確了相符提示的定義,相符提示意指與信用證條款,本慣例中所適用的規定及國際標準銀行實務相一致的提示。
UCP600第十四條d款對“單證相符”做了進一步說明,規定了單據審核標準,即單據中的內容不必與信用證、該項單據本身以及國際標準銀行實務完全相符,但該項單據中的內容之間,或單據中內容與其他規定的單據或信用證不得互相沖突。當然該條款并不表明銀行審單時放棄了“相符”的原則,只是相對而言更為寬松和靈活。在單證和單單之間的要求已不像UCP500那樣要求“等同”(identical),而是僅要求“不得矛盾”(must not conflict with),這樣比過去單單之間“不得互不一致”(not inconsistent with)的說法體現了審單標準寬松化的傾向。
雖然審單的標準相對放寬了,但受益人還是要做到“單證相符,單單相符”,才能順利收取貨款。UCP600第十五條規定了當銀行確定單據提示相符時,就必須予以付款或議付。第十六條則規定,當按照指定行事的指定銀行、保兌行(如有)或開證行確定提示不構成相符時,可以拒絕付款或議付。這兩條規定決定了議付行、保兌行或開證行向受益人支付或議付貨款的唯一依據就是“單證相符”。
本案中,甲公司按以往習慣投保了一切險和戰爭險,而信用證要求甲公司應投水漬險和戰爭險,雖然甲公司支付的保險費要比本來應該支付的更多,而一切險的承保范圍也大于水漬險,確實對乙公司有利,但信用證是一種純單據業務,銀行審單議付的原則是“單證相符、單單相符”。銀行只審核單據的表面是否與信用證的規定相符,而不管當事人實際花費了多少和履行合同的行為對誰更有利。因此,銀行有權因甲公司提交的保險單中的險別與信用證規定不符而拒絕付款。
至于銀行提出的提單中貨物數量與信用證的規定不符的問題,根據《UCP600》第三十條規定,凡“約”、“大約”、“大概”或類似的詞語,用于信用證規定的金額、數量和單價時,應解釋為有關金額、數量或單價不超過10%的增減幅度。因此,若甲公司向議付行提交的提單中貨物的數量是在7,200-8,800套之間,則與信用證規定的數量相符。但實際上,甲公司提交的提單中所注明的貨物數量是7,180套,與信用證規定的數量不符,銀行也就有權拒絕付款。
至于第三點,由于CCPIT的疏忽和甲公司審單時不認真仔細,導致忘了在發票上簽證明日期。由于發票的出票人和證明機構不是同一當事人,不能將發票日期視為簽證日期,該不符點也成立,銀行有權據此拒絕付款。
三、對本案例的思考
在進出口業務中,由于買賣雙方往往分處兩國,雙方信息不對稱,不了解或很難第一時間了解對方的資信情況和經營狀況,誰都不愿意冒風險先把貨物或貨款交付給對方,這就需要一個中立和可信的第三方為雙方提供一種保證。而信用證結算方式是以銀行信用向賣方提供了一種付款保證,因為銀行信用一般比商業信用更為可靠,所以采用信用證結算方式能保障賣方相對安全地收取貨款,從而使得貿易更能順暢進行。
由于在信用證支付方式下,銀行付款的唯一條件是“單證相符”。因此,賣方在出口業務中應嚴格遵守信用證單證相符的原則。當賣方收到國外買方開立的信用證后,應認真進行審查,以確定信用證的條款規定與合同的是否相符、信用證中是否存在軟條款、信用證的各項規定賣方是否有能力做到,是否存在風險。如果發現問題應及時地通知買方對信用證存在問題的條款進行修改,而絕不應該抱任何僥幸心理。
“單證相符”是信用證付款方式中受益人是否能夠順利收到貨款和銀行審單關鍵的一環。賣方審證后若認為沒有問題,則應按照信用證的規定謹慎地制作單據,做到“單證相符,單單相符”,以免因疏忽大意造成單證不符,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不利情況的發生,防患于未然,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利益。如果由于存在不符點被銀行拒付,賣方就將陷入被動的地位,此時再向外國買方要求其履行付款義務,外國買方有時以此為由要求賣方降價或退貨,給賣方帶來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王善論,UCP500修訂進展及若干問題探討.對外經貿實務,2006,(6).
[2]黃安平,UCP600與UCP500的比較分析.中國外匯,2006,(12).
[3]陳國武,解讀《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2007年修訂本)》第600號出版物.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