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大的國家,外資進入我國所涉足的產業很多,而我國工業制造業領域利用外資則遠遠高于其他產業,其利用外資的比例一直占到70%左右。制造業領域應該如何合理有效引進外資?需要從制造業各行業自身特征加以區分,不能整齊劃一,全面引進,而應有主有次,合理分配,對于經營績效好和關聯效應強的行業應視為制造業吸引外資的主導行業,充分發揮其領航作用,以提升我國制造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推動經濟增長。
一、制造業各行業經營績效排名分析
為綜合測定制造業各行業的經營績效,選取指標如下:工業總產值、總資產貢獻率、資產負債率、流動資產周轉次數、 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 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本年應交增值稅、所有者權益、 利潤率、從業人員。選取制造業28個部門作為研究樣本。分別對1998至2005年(由于數據短缺2004年未包括在內)制造業各行業的經營績效進行分析,總觀測值1960個。
由于指標之間具有相關性特選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是多元統計分析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過降維,把眾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主成分)。這幾個主成分是原來各指標的線性組合,保留了它們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這樣有利于觀察研究對象的主要特征,同時可以根據主成分計算各樣本的總得分,對它們進行排序。根據SPSS進行測算結果如表1:
根據表1所示可以得出:排名前9位的制造業部門近年來經營績效一直高于其它制造業部門。這些行業能否成為引進外資的主導行業,還需對制造業各行業的關聯效應進行分析。
二、制造業各行業關聯效應排名分析
本文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過投入產出表,測定制造業各部門的關聯效應。由于我國每5年修訂一次投入產出表(2002至2006年投入產出表相同),因此本文選取2002年制造業15部門投入產出表(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6年),并計算直接消耗系數表。投入產出直接消耗系數表示上欄各產業部門每提供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對左欄各產業部門產品的直接消耗量,本文將直接消耗系數表上欄的15個部門看作15個樣本,將左欄的15個部門看作15個指標,表中數值表示上欄中的某個部門生產一單位產品所需其它部門產品的投入量,即:行業關聯效應。通過對投入產出直接消耗系數表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出制造業各部門對其它部門關聯效應的因子得分,得分值越大則表示該部門關聯效應越強。
考慮到SPSS統計軟件上欄為指標,左欄為樣本,而直接消耗系數矩陣上欄視為樣本,左欄視為指標,因此數據錄入時應將直接消耗系數矩陣轉置輸入。根據SPSS測算結果見表2:
根據主成分分析排名結果,可以看出關聯較強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相反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等行業關聯性較差。

三、制造業主導行業的選定及對我國的引資政策的要求
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國制造業主導行業為: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這些行業不僅經營績效歷年維持較高的水平,而且對其它行業的關聯效應較強,符合主導行業的特性,應成為制造業引進外資的重點行業。
根據各行業外資所占平均比重達超過30%,各行業經營績效和關聯效應得分大于0制造業各行業進行分類匯總,得出以下6種情況:
1、外資比例高、關聯效應強、經營績效好的行業。這類行業包括: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由于其關聯效應和經營績效都列于制造業各行業前列,且具有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特點,因此是制造業的主導行業,應列為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的行業。根據本文的研究這三個行業中外資的比例都較高,尤其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從2001年至2005年外資工業總產值占該行業工業總產值的平均值為76.14%,其它兩個行業分別為:34.79%和37.76%。對于這類行業外資的引進應保持數量,適度提高質量,以充分發揮主導行業的示范及領航作用。
2、外資比例低、關聯效應強、經營績效好的行業。這類行業包括: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由于關聯效應強且經營績效好,符合主導行業的特征,應鼓勵外資進入。但目前這類行業外資所占比例偏低,分別為:9.14%和20.44%。這類行業應積極擴大外資的引入數量,以更加促進其作為主導產業的潛力。
3、外資比例高、關聯效應強、經營績效差的行業。這類行業包括: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由于這些行業關聯效應較強,外資企業先進的技術可以通過關聯效應廣泛的波及其它行業。但這些行業高外資比例,并未有效提高該行業的經營績效應,對此類行業應適度縮減引資數量,而重點放在引資質量上,一方面可以提高行業的經營績效,另一方面可充分發揮其關聯效應強、技術易擴散的特點,帶動相關行業升級。
4、外資比例低、關聯效應弱、經營績效好的行業。這類行業包括: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這些行業大多為能源、礦產品、化工產品等加工業,這些行業經營績效好,產品關乎國計民生。大量引進外資,一則容易造成利潤外流;二則由于關聯效應低,不易帶動其它產業發展。所以,不應鼓勵外資大量介入該類行業。
5、外資比例高、關聯效應弱、經營績效差的行業。這類行業包括: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食品制造業,家具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等。外資以加工貿易方式大量進入這些行業,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優勢進行加工制造,產品返銷國際市場。因此行業利潤低,技術含量少,國內產業鏈短,關聯效應弱。這類制造行業亟待產業升級、提高經營績效、延長國內產業鏈,但重點依托外資引進來實現此目標是行不通的。鑒于當前這類行業外資所占比重較高,應縮減未來引資數量,增加原材料國內采購和產品內銷比重,注重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
6、外資比例低、關聯效應弱、經營績效差的行業。這類行業包括:煙草制品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等。由于其關聯效應和經營績效相對落后,且行業外資所占比重較低,增加外資投入量能否提高這些行業的綜合經營績效,當前仍是一個不能確定的問題,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與其將提高行業經營績效的目標依附外資,不如立足行業自身去尋求出路。因此建議:這些行業保持或適度縮減現階段的引資力度。
總體來看,現階段我國引資政策是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即:對制造業主導行業的引資力度都較大,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時期主導產業并不會一成不變,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原來的主導產業或許會被一些新興產業所代替,所以引資政策也需與時俱進,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