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到來,包括電視、出版、娛樂、新聞、電影在內的文化產業創造的價值在國民財富中比重越來越大,業已成為一種新的產業形態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世界各國紛紛把文化產業發展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是當今世界文化產業與貿易的領頭羊,其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的20%左右。在亞洲,日本和韓國等一些國家紛紛成立了專門的文化發展機構,在政策和財政上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了強有力的支持。
作為具有豐富資源的文化大國的中國文化產業起步較晚,發展水平低,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高,文化貿易存在較大逆差,尤其是在知識含量高的文化貿易上存在嚴重逆差。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韓國隨著亞洲金融危機后“文化立國”方針的確立,在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植下,業已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強國。所以韓國近年來文化產業與貿易的發展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借鑒,這對于捍衛文化安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乃至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韓國文化貿易的發展格局
(一)韓國文化貿易的現狀
韓國的文化產業也叫做“內容產業”,是指文化藝術商品制作和流通產業,包括動畫、音樂、游戲、出版漫畫、電視、電影等內容。1998年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韓國經濟遭受重創,使得政府認識到單一產業結構脆弱性,所以于1998年提出“文化立國”的方針,把低消耗、無污染、利潤核心在創意的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予以大力推進。隨著近年來數字技術的興起和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韓國出口創匯的戰略性產業。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導下,韓國文化產業及文化貿易得到了飛速的跨越式發展。根據2005年5月初韓國文化觀光部公布的《2004年韓國文化產業白皮書》,2003年涵蓋韓國出版、漫畫、游戲、電影、動畫片、廣播電視、互聯網及移動文化信息等10個領域的文化產業的市場銷售額為44萬億韓元,占當年韓國GDP的6%(世界平均為4%,中國為3%)。2003年,韓國文化產品出口總額為6.3億美元,其中電影出口164部,金額為3098萬美元,2004年為194部,金額為5828萬美元,增長88%。其他產業的詳細情況請見表1和表2所示。


另據韓國報紙報道,2003年中國網絡游戲市場上,75%的產品是從韓國引進的。在電視劇方面,2005-2006年韓劇占據了我國各省臺電視劇時間的25%,且主要為黃金時間。
韓國文化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僅僅停留在數據上,相關的經濟波及效果的報告統計顯示,僅2004年由韓國文化產品出口對其他制造業、服務業的產額、附加值、創造的就業崗位間接效果達4.5萬億韓元,約合41億美元,可謂數目巨大。
(二)韓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特點及成功經驗
1、有賴于國家的高度重視與產業政策的適時制定與執行。“文化立國”的方針確定后,1999年至2001年韓國政府在政策上,先后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計劃》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等一系列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為文化產業的管理以及經營機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依據。
2、建立了有利于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產業管理與運行機制。1998年政府在文化觀光部內第一次設立“文化產業局”,成為韓國政府主管文化產業的職能部門。隨后,文化觀光部先后于2000年4月、12月,設立“韓國工藝文化振興院”和“文化產業支援中心”,2001年將“文化產業支援中心”擴建為“文化產業振興院”,全面負責文化產業的具體扶持工作,協調各方工作,為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孵化、催生作用。
3、在文化產業發展的投融資上,多渠道、官民共同投融資是其運作方式的一個重要特點,形成了巨額資金推動的發展局面。韓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其中2002年通過國家預算撥款、投資組合、專項基金共融資5000億韓元,為文化創作和基礎設施建設、營銷和出口、人才培養,分別投入1700億、1870億和1430億韓元。
4、積極開拓文化市場,準確定位目標市場,著力培養文化產業專業人才。韓國以中國、日本為重點的東亞及東南亞地區作為目標市場,針對地區特點開發適銷對路的名牌文化產品,從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產品在別國市場的“文化折扣”。韓國實行教育“高投資”政策,其教育投資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其教育投資一般占政府整個預算的1/5以上。
二、中國對外文化的發展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現狀
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特別是加入WTO之后,我國對外貿易蓬勃發展,2004年已進入世界對外貿易三強,但是在服務貿易尤其是在文化貿易方面,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存在嚴重的貿易逆差。從表2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2005年中國在主要的文化貿易產品上均存在嚴重的逆差,除了錄音帶是我國完全出口、數碼激光視盤的出口明顯大于進口外,其他的都過分依賴進口,進口數量是出口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頗為常見。其中版權貿易中的軟件和電視節目,只有進口而沒有出口;其次是期刊的版權,進口量竟然是出口量的374.5倍。可見,積極推進文化貿易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已迫在眉睫。
(二)我國文化貿易存在的問題
1、文化產業尚未開始進行合理的產業化運作,產業規模小,市場化水平不高。在國外文化集團大舉進入中國的壓力下,面對巨大的市場,我國文化企業缺乏行之有效的國際營銷方式和運作模式,缺乏一個國家級的信息平臺,而且對世界文化市場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前景缺乏足夠的認識。
2、體制性障礙比較嚴重。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行政隸屬關系尚未打破,管理權經營權合一;國有專營文化產品生產依然被“壟斷”經營。長期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總體格局表現為經營單位眾多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資源極度分散。
3、法律法規不健全,文化發展政策缺乏切實可行的措施。在文化發展政策上,我國政府在鼓勵、支持推動文化產品及文化企業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措施不具體,缺少實質性的支持,尤其對于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風險都大大高于普通產品,如何給予扶持沒有明確的、切實可行的措施。
三、韓國文化貿易的發展給我國的一些啟示
第一,要樹立全新的“文化產業”意識,理順文化產業管理機制,走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在經營規模方面,積極組成企業集團,改變文化企業規模小并且分散的現狀;在體制上,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國有專營文化產品生產“壟斷”經營的局面,可以在文化部下建立類似韓國文化產業局的機構,全面負責振興文化產業,協調各方的利益關系。
第二,要積極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強化對文化貿易認知度和重視度,保護我國文化資源。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使我們擁有巨大的文化寶庫和燦爛的文化資源。近年來,相對于韓國對文化的熱衷和保護,我們卻遭遇了文化保護不力的尷尬。從韓國人申請了端午祭,到《三國志》電腦游戲被日本壟斷,再到花木蘭被拍成美國電影成為美國品牌等等,都顯示了我國在文化資源保護上的不力和被動的事實。韓國政府把中國大陸看作“韓流”文化產品最有潛力的市場,正大力推進韓國文化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因此,加強對文化貿易發展緊迫感的認識,加大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是捍衛我國文化歷史和文化安全、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基本前提。
第三,要采取積極的文化產業政策,明確文化發展戰略,加強文化貿易發展的立法。
國家應該在產業政策方面給予扶持,在財政支持力度、投融資渠道的選擇和稅收制度等方面給予優惠的政策,組建產業集團,壯大企業自身的實力;同時應借鑒韓國在融資方面的經驗,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成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形成多元有序的融資局面;建立能夠協調各方的專門機構,制定文化產業及貿易發展的專門法律,逐步構建與 WTO 規則相適應,又符合我國國情的文化管理與文化產業政策系統。
第四,要明確市場定位,充分利用文化相似性,努力降低“文化折扣”的影響。
我國文化企業應該首先瞄準國內市場, 爭取在國內市場上保持市場主體地位;然后利用文化親和力, 輻射港臺、東南亞華人文化圈, 以及韓國、日本等亞洲文化圈, 成為區域市場上的強有力競爭者。第三步才是以東亞及東南亞的市場占領為跳板,進軍世界主流市場。
中韓兩國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其文化有很大的相似性。韓國文化貿易發展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其制度設計和操作模式,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我們不妨借鑒近鄰,這對我國文化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馮潮華.文化產業若干重要關系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 福州, 2005
2、花建.發展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戰略視野[J].探索與爭鳴, 2005(6)
3、袁飛,趙啟正:文化貿易“巨額赤字”凸現中國軟實力短板. 第一財經日報, 2006年3月10日第A03版
4、黃一璜.韓國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評述[J],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1)
5、金禪智.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D],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4月,第5頁,第18頁
6、宋魁.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背景、特點及其啟示[J], 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1),第40頁
7、趙有廣.我國對外文化貿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 國際貿易,2006年第10期
8、李懷亮.當代國際文化貿易與文化競爭[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