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下半年以來,歐盟官方頻頻對人民幣匯率改革施壓。10月8日,歐元區13國財長在盧森堡開會,首次把人民幣匯率認定為比美元或日元匯率更讓歐盟關切的事情;11月25日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Nicolas Sarkozy)在北京對商業人士發表演講時稱“平衡的國際關系有賴于公平的人民幣匯率”;11月27日中國與歐元區13國首輪高層經濟會談在北京開幕,歐元集團主席盧森堡首相兼國務和財政大臣讓-克洛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歐盟貨幣事務專員華金·阿爾穆尼亞(Joaqu€韓 Almunia)及歐洲央行(ECB)行長讓-克勞德·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提出價值被低估的人民幣正在引發歐盟的保守主義勢頭和并且更靈活的人民幣匯率將有助于中國抑制通脹、平衡國內經濟等觀點。
歐盟官方以往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強調匯率改革應充分考慮中國國內經濟的承受能力,認為美國要求人民幣一步到位地升值30%~40%不切實際,但近期其一反常態,頻頻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目的何在?
一、歐盟官方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理由
歐盟官方認為人民幣相對歐元貶值既導致歐洲國家對華出口受阻,又造成中國商品進入歐洲市場更加容易,從而致使歐盟對華貿易逆差不斷增加。近年來,人民幣兌歐元貶值是事實,據中國外匯管理局統計,從2005年7月21日到2007年11月30日,歐元兌人民幣從1:9.9914變為1:1092.17,人民幣兌歐元貶值9.31%;并且,2007年以來,人民幣兌歐元貶值加速,到11月30日時,貶值幅度已經達到6.26%。而同一時期的歐盟對華貿易逆差不斷增加,據歐盟統計局2007年11月16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前8個月歐盟對華貿易逆差高達1008億歐元,而2006年同期歐盟對華貿易逆差為802億歐元,同比增長幅度高達25.7%;另外,2006年,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逆差總額為1306.8億歐元,與2005年相比,同比增長20.4%。因此,似乎人民幣貶值成了歐盟對華貿易逆差增加的“罪魁禍首”。另外,歐盟內部還有觀點認為,中國操縱人民幣兌歐元貶值是讓歐元為人民幣兌美元升值買單。所以,歐盟官方開始要求人民幣匯率“更靈活”。
二、人民幣匯率問題不是歐盟對華貿易逆差增加的關鍵
歐盟對華貿易逆差不斷增加是多種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人民幣匯率問題不是關鍵因素。歐盟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動機復雜,如果人民幣如其所愿,將可能出現兩敗俱傷的局面。
1、人民幣對歐元貶值的原因在于美元貶值速度過快
近期人民幣對歐元貶值是不爭的事實,但原因是美元大幅貶值,而不是人民幣刻意而為。據美聯儲亞特蘭大銀行統計:2005年7月-2007年11月,美元指數從108.543降到98.802(1995=100),貶值幅度達到8.97%。同期,美元兌歐元也不斷貶值,歐元兌美元從1:1.2129變為1:1.4688,歐元對美元升值21.1%。因此,雖然同期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11.6%,但由于美元貶值過快,導致人民幣兌歐元卻貶值了8.7%以上;尤其是2007年8月中旬以來,人民幣雖然相對美元升值幾乎3%,但相對歐元卻貶值了5.67%。
2、歐盟對華貿易逆差增加的原因復雜,人民幣匯率問題只是其一
歐盟對華貿易逆差的擴大是多方面因素起作用的結果,匯率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譬如:從全球產業分工深入發展的角度來講是跨國公司將制造業從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轉移到中國的結果,從儲蓄-投資的角度考慮是中國的儲蓄率高于歐盟的結果,從產品競爭力來源的角度分析是因為中國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便宜,產業集聚配套程度高,等等。因此人民幣匯率問題不是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擴大的根本原因。
3、歐盟施壓人民幣匯率是在尋找“替罪羊”
歐盟官方并非沒有意識到歐元升值的癥結在于美元貶值。法國財長拉加德近來一直要求歐洲央行阻止歐元繼續升值,意大利總理普羅迪也指責美國的匯率政策只顧自己的“國內利益”。但另一方面,由于美國因次債危機和經濟增速下降而采取減息政策,未來美元繼續貶值的可能性極大。在此情況下,就需要尋找其它能夠減緩歐元升值壓力的貨幣,由于中國的經濟基本面比較繁榮,并且中國強大的出口能力歷來被懷疑是人民幣匯率低估所致,因此我國對歐盟的巨額貿易順差就正好成為一個口實。另外,尋找中國作為“替罪羊”,打壓中國對其出口也可以暫時緩解歐盟面臨的工會、制造業、農業等利益團體的壓力。
4、德國和法國新任領導人的深層考慮
2007年,歐盟兩個重要成員國德國和法國先后換上了立場偏右的領導人默克爾和薩科齊。其上臺后,出于政治及意識形態等因素的考慮,在非洲事務、能源開發、全球氣候暖化、食品安全等問題上不斷指責中國。此次以德法為首的歐盟逼迫人民幣升值,同樣并非出于純粹的經濟因素,其中富含更多的是政治因素。
5、人民幣對歐元升值的后果
如果人民幣兌歐元升值幅度太大,不僅會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陣痛,短期內歐盟也很難找到像中國這樣的廉價商品輸出國,其進口價格的提高將增加歐盟的通貨膨脹壓力,屆時其會面臨通脹與逆差并存的不利形勢。與此同時,卻未改變歐元兌美元的升值狀況,歐盟的出口競爭力并未得到提高,其出口品仍將面臨美國的挑戰。因此,人民幣兌歐元大幅升值的最大受益者將是美國,美國呼吁歐盟增加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是為美元貶值創造有利環境,是將調整全球經濟失衡的視線轉移到中國,歐盟不應聽從美國的誤導。
三、解決歐盟施壓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思路
中國對歐盟貿易順差增加在給歐盟造成麻煩的同時,也給自身帶來了不少問題,譬如:加劇貿易摩擦,造成我國企業的生產經營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更高的成本;加大中國人民銀行的“對沖”操作成本,削弱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給我國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有序進行帶來更高的成本和風險;加劇流動性過剩,影響了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加大經濟結構失衡;等等。另外,近年來,歐盟和中國在大宗商品價格、核不擴散和氣候變化等經濟問題和國際安全問題上均存在共同利益,需要合作來解決問題。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對歐盟貿易順差不斷增加帶來的諸多問題,積極尋找解決辦法。
1、人民幣升值在漸進可控的前提下可增加靈活性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不發達,對出口依賴程度比較大,因此,雖然目前人民幣面臨較強的國內外升值壓力,但其匯率變化要適合中國國情,要堅持溫家寶總理提出的“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三原則。在溫總理“三原則”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國內外形勢進行一些微調,譬如在彈性方面擴大一點匯率波動范圍和適當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這樣既保持可控性,不對大部分出口企業造成巨大沖擊,同時也能適當減少我國進口原材料價格的成本。
2、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雙邊協調機制
回顧中美經貿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也是摩擦不斷,但由于兩國間先后設立了20多個磋商機制,最為著名的是1983年開始運行的中美商貿聯委會(JCCT)和2006年9月正式啟動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實踐證明這些磋商機制有助于雙方加深了解,擴大共識,管理分歧,預防危機,從而促進了中美經貿關系的順利發展。
在本年11月27日舉行的中國與歐元區13國高層經濟會談中,與會各國決策者同意展開合作,以預防匯率的大幅波動。其中,中國央行表示愿意“采取綜合性措施,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防止匯率大幅波動,為全球失衡有序調整做出應有貢獻”。雖然這個結果并未表明任何實質行動,但對歐盟而言已是一種進展,因為它標志著中國承認歐元不斷升值以及中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給歐洲造成了麻煩。并且,雙方同意在貿易和金融領域建立專門的對話協商機制,定期討論和協商包括匯率等在內的重要話題。可見,對話有利于緩解緊張的局勢,促進問題的解決。
鑒于中國與歐盟迅速發展的經貿關系以及歐盟對華貿易逆差繼續增加的可能,因此應該建立更多層次和渠道的溝通、協調機制。這種協調機制應該分為定期和不定期的,前者定期展開各級相關部門的對話,增進了解,未雨綢繆;后者用于處理緊急情況。簡而言之,通過對話進行溝通和協商,實現相互理解,進而解決問題。
3、共同對付美元
歐元相對于美元大幅升值給歐盟帶來了出口競爭力下降、就業壓力增大等困難,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大幅升值給中國帶來了美元資產縮水、出口企業利潤減少等惡果,可見,美元大幅貶值造成中國和歐盟面臨一些難題。因此,在輿論上中歐應共同譴責美國通過貨幣貶值讓全球為其分擔調整經濟失衡成本的行為,要求美元保持穩定;在行動上應該深化中歐財政金融合作,發展亞洲區域債券市場,支持歐元在國際金融穩定與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不可否認歐元的強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歐盟的出口競爭力,但“強勢”歐元也給歐盟帶來諸多利益,譬如可以緩解進口成本上升的壓力,因為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均以美元計價和結算;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回顧美元成為和保持國際本位貨幣的歷程,可以發現“強勢”是關鍵因素之一。克林頓執政時期,美國政府的“強勢”美元政策促進全球資金源源不斷地涌入美國,促進美國“新經濟”的發展和國際收支的平衡。鑒于國際本位貨幣能夠給其發行者帶來鑄幣稅等巨大收益,歐盟自然希望歐元成為國際本位貨幣。中國如果選擇恰當時機宣布將外匯儲備中的部分美元兌換成歐元和中歐間貿易主要以歐元結算,既可以給放任美元貶值的美國帶來壓力,甚至有可能減少美國的資本項目順差,給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帶來麻煩,又可以提高歐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
綜上所述,人民幣匯率問題不是歐盟對華貿易逆差不斷增加的根本原因,人民幣兌歐元貶值是近期美元持續大幅貶值的產物,中歐應該通過溝通與協商來解決歐盟對華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帶來的問題,通過合作來要求美國切實承擔調整自身經濟失衡的責任,放棄使用美元貶值迫使全球分攤美國經濟調整成本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陳仲常.歐盟對華貿易逆差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5,(10).
[2]陸志明.平衡中歐貿易應著眼于歐元本身[N].證券時報,2007-11-27.
[3]哈繼銘.人民幣大幅升值將加重歐元區通脹壓力[N]. 中國證券報,2007-11-26.
[4]李明武.正確認識貿易差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管理世界,2004,(5).
[5]楊正位.全球化時代的產業轉移是美對華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J].中國金融,2005,(14).
[6]鄭晗.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探析[J].經濟師,2007,(4).
[7]李向陽.人民幣對歐元匯率調整謹慎而行[EB/OL].http://www.sina.com.cn,2007-12-13.
[8]李力. 歐盟緣何希望人民幣匯率改革加快[N].光明日報,200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