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是當今調整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關系的重要公約。到目前為止,該公約的締約國已有70多個國家。該公約的可適用性(applicability)問題,即一項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在什么情況下適用該公約,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本文試圖就某些相關問題做些澄清。
一、什么是《公約》所指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
從《公約》的名稱可以得知,可適用《公約》的應該是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那么什么樣的合同是《公約》所指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呢?回答這個問題,應從“國際”、“貨物”、“銷售”和“合同”這四個概念的界定入手。
首先,關于合同的“國際”性,《公約》第一條第一款規定:“本公約適用于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笨梢?,《公約》就合同的“國際”性所確立的標準是買賣合同當事人的營業地分處不同國家,而不是具有不同國籍。我國原對外經濟貿易部于1987年12月4日下發的《關于執行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文件中寫道“我各公司與上述國家的公司達成的貨物買賣合同如不另做法律選擇,則合同規定事項將自動適用公約的有關規定”,這里所說的“我公司”與“上述國家的公司”,不能從國籍的角度理解,而要從營業地的角度理解。
其次,關于“貨物”(goods),雖然《公約》并沒有加以明確界定,但是按照法學的一般解釋,“貨物”是指有形動產(movable tangible goods)。而且,《公約》還用列舉的方法將它認為不屬于“貨物”買賣的國際買賣加以排除(第二條d、e、f項,第三條)。
再次,關于“銷售”,雖然《公約》并沒有直接將其界定為“商事銷售”,但《公約》明確將自然人參與的國際貨物買賣排除到其適用范圍之外(第二條a項)。同時,《公約》也明確規定,經由拍賣的銷售和根據法律執行令狀或其它令狀的銷售也不屬于它所調整的銷售(第二條b、c項)。
最后,關于是否存在“合同”,《公約》則在第二部分規定了詳細的判斷標準。
同時具備上述條件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也并不當然適用《公約》;可自動適用《公約》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還必須與締約國存在某種聯系。按照《公約》第一條的規定,這種聯系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合同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地分別處于不同的締約國;二是國際私法規則導致適用某一締約國的法律。由于一些締約國就《公約》對第二種情形的規定做了保留,因此情況比較復雜,需要在后文中詳細論述。
此外,《公約》也沒有將受其調整的“國際貨物銷售合同”的所有問題都納入自己的管轄范圍。按照《公約》第四條和第五條的規定,除另有明文規定,《公約》并不涉及合同的效力,或其任何條款的效力,或任何慣例的效力;《公約》不涉及合同對所售貨物所有權可能產生的影響;而且《公約》也不適用于賣方對于貨物對任何人所造成的死亡或傷害的責任。
二、在締約國對《公約》第一條(1)款b項做出保留之后,《公約》的可適用性將會如何?
如前所述,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一條(1)款b項的規定,即使一項國際貨物銷售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地并非都位于締約國,但如果國際私法規則(沖突規范)導致適用某一締約國的法律,那么,作為法院所在地國的締約國也有義務適用公約的規定,而不是國際私法規則所指向的那一締約國的國內法的規定。公約的這一規定顯然是為了擴大公約的適用范圍。從統一國際民商事立法的宗旨來看,這一規定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但是,出于種種考慮,中國、美國、新加坡等締約國對b項規定均做了保留。那么,在締約國對公約第一條(1)款b項做出保留之后,《公約》的可適用性將會如何呢?
根據國際公法的一般準則,條約的保留是指一國于簽署、批準、接受、贊同或加入條約時做出聲明,其目的在于摒除條約中的某些規定對該國的法律效力。因此,做出上述保留的締約國將不承擔第一條(1)款b項之下的義務。這樣一來,在一個對《公約》第一條(1)款b項做出保留的國家(以我國為例),《公約》的可適用性就會是如下幾種情況:
1、如果合同雙方的營業地分別處于我國和另外一個締約國(如美國),如果當事人沒有排除《公約》對其合同關系的適用,根據《公約》第一條(1)款a項的規定,中國法院將適用《公約》。
2、如果合同雙方的營業地分別處于我國之外的兩個締約國(如美國與韓國),如果當事人沒有排除《公約》對其合同關系的適用,根據《公約》第一條(1)款a項的規定,中國法院將適用《公約》。
3、如果合同雙方的營業地分別處于我國和一個非締約國(如朝鮮),而且如果根據法院地國中國的國際私法規范,合同的準據法應為中國法,這時,中國法院將適用中國法,而不是《公約》;如果中國的國際私法規范指向另外一個締約國或非締約國的法律,也不適用《公約》。
4、如果合同雙方的營業地分別處于我國之外的一個締約國(如韓國)和一個非締約國(如朝鮮),由于我國對《公約》第一條(1)款b項的保留,中國法院仍不會適用《公約》,而將適用國際私法規范所指向的國內法或其他法律規則。
三、當事人的意愿對《公約》的可適用性可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作為一套私法規范,在其適用性方面,《公約》充分尊重合同當事人的意愿。當事人的意愿對《公約》適用性的影響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本來應適用《公約》的合同的當事人可通過合同條款整個地排除《公約》對其合同關系的適用,因為《公約》第六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不適用公約”。最為穩妥的排除方式是在合同中寫明:“本合同不受《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管轄”(\"This contract shall not be governed by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第二,本來應適用《公約》的合同的當事人可通過合同條款部分地排除《公約》對其合同關系的適用。《公約》第六條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在第12條的條件下,減損本公約的任何規定或改變其效力?!币簿褪钦f,當事人唯一不可排除適用的是《公約》的第十二條的,即:如果某一締約國就《公約》關于合同的訂立和修改無須采用書面形式的規定做出保留,則有關當事人不得通過對第十二條的減損,使締約國的保留無效。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當合同條款與《公約》規定不一致時,合同條款的效力優先,如規定:“This contract shall be governed by and construed in accordance with those provisions of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that do not conflict with the terms set forth in the contract”。當事人也可以明確列舉其排除適用的《公約》條款,如“Articles X,Y and Z of the Convention are excluded”。
第三,本來應適用《公約》的合同的當事人可通過選擇其他法律而整體或部分地排除《公約》對其合同關系的適用。如在合同中規定“本合同(或某某部分)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
第四,本來與《公約》沒有“營業地聯系”的合同因當事人的選擇而適用公約。國際商會1997年制訂的《國際銷售合同范本》(THE ICC MODEL INTERNATIONAL SALE CONTRACT)推薦如下條款:“Any questions relating to this contract which are not expressly or implicitly settled by the provisions contained in the contract itself(i.e.these General Conditions and any specific conditions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shall be governed:A.by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Vienna Convention of 1980,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CISG),and B.to the extent that such questions are not covered by CISG,by reference to the law of thecountry where the Seller has his place of business.”即使合同當事人的一方或雙方的營業地不在締約國境內,依據“意思自治”原則,《公約》也可以基于當事人的選擇而適用于其合同關系,除非這種選擇違反了有關國家的強制性規范。
第五,本來由于標的原因而不屬于《公約》調整的國際銷售合同,因為合同當事人的選擇而適用公約。如前所述,《公約》所調整的國際銷售僅限于“貨物”(goods)的銷售,而且《公約》的第二條和第三條還用列舉的方法將它認為不屬于“貨物”銷售的國際銷售加以排除。同樣依據“意思自治”原則,合同當事人可以將《公約》排除適用的合同置于《公約》的管轄之下。例如,就一項船舶買賣合同,如果與締約國沒有“營業地”的聯系,合同本來不應適用《公約》,但合同當事人可以通過共同選擇而使《公約》適用其合同關系(如果有人認為這將違背《公約》的本意的話,那么,請想一下,合同當事人難道不可以將《公約》的條文并入其合同嗎?);如果該船舶買賣合同與締約國有“營業地”的聯系,合同本來可以受《公約》管轄,只是因為合同標的原因而不能適用公約,這時,當事人可以通過排除《公約》個別條款的適用(如規定“Article 2 of the Convention is excluded”)而使《公約》整體上適用其合同關系。
總之,盡管《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對自身的適用范圍做了限定,部分締約國對《公約》第一條(1)款b項的保留又進一步縮小了《公約》的適用范圍,但上述兩種限定對合同當事人的影響是極為有限的。當事人既可以擺脫或部分地擺脫《公約》對他們的約束,也可以主動地將其合同關系置于《公約》的管轄之下。
參考文獻:
1、朱京安:“論《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的適用范圍”[J],《法律適用》2002年第8期
2、單海玲:“從國際私法角度看《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在我國的適用”[J],《政治與法律》2003年第5期
3、于志宏:“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法律適用問題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6卷第4期(2003年7月)
4、王吉文:“我國對《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保留問題”[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5、陳治東、吳佳華:“論《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在中國的適用——兼評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J],《法學》2004年第10期
6、John O. Honnold, Uniform Law for International Sales under the 1980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Kluwer, Deventer, 1987
7、James M. Klotz,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CC Model International Sale Contract, http://www.cisg.law.pace.edu/cisg/biblio/klotz.html
8、Commentary on the Draft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http://www.cisg-online.ch/cisg/materials-com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