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加拿大針對美國貿易委員會(USITC)向原產于加拿大軟木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措施,在WTO框架下提出了磋商要求,從而開始了為期近4年的兩國軟木貿易爭端訴訟審理。在該案件的審理中,不僅同時涉及了反傾銷協議和反補貼協議合并使用問題,而且還涉及了應采用DSU第11條款的評審標準和ADA第17.6條款中的哪一個評審標準,來作為雙反并案調查時的專家組評審標準問題。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并給出相關的建議。
一、案件簡介
2001年4月2日,由于懷疑加拿大政府和其地方政府對國內軟木生產商和出口商采取了11項可抵消補貼(Countervailable subsidy)措施 ,美國貿易委員會(USTIC,以下簡稱ITC)應美國國內軟木產業代表的要求,展開了一項針對原產于加拿大的進口軟木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2001年5月16日,ITC初步裁定從加拿大進口軟木得到了政府的補貼以低于市場價格在美國市場銷售,并且認為加拿大進口軟木實質性威脅到美國內的軟木產業。隨著美國商務部(USDC)確認ITC的初步裁定,ITC開始了該調查的最后調查階段,并于2002年5月16日得出該調查的最終調查決議(final determination)。2002年5月22日ITC執行了對原產于加拿大的進口軟木征收反補貼、反傾銷稅的指令。
2002年12月20日加拿大駐世貿組織代表根據WTO相關法律所賦予的權力,向美國駐世貿組織提出了對美國向原產于加拿大的軟木征收反補貼、反傾銷稅的措施進行磋商的要求,美國和加拿大開始了新的一輪在世貿組織框架下解決雙邊之間軟木貿易中存在的摩擦問題,始稱美國——加拿大軟木反傾銷系列第六案。該案件開始于2002年12月20日終止于2006年10月12日,整個案件歷時將近四年。在此期間爭端解決機構(DSB)共建立了三個專家組對該案件進行審查并且產生了三份專家組報告(編號分別是WT/DS277/R、WT/DS277/RW和WT/DS277/AB/RW),而歐盟、中國、韓國、日本以第三方參與該案件的審理。
DSB對該案總共進行三次審理:
①在第一次的審理過程中,DSB原始專家組裁定“美國對原產于加拿大的進口軟木實施的反補貼、反傾銷稅措施與美國在世貿組織下的責任不相符合”,并產生了原始專家組報告。但是美國并沒有執行原始專家組報告中的裁決,而是引用了“烏拉圭回合協議法律條款中的129部分”所賦予的權利進行了另一輪對加拿大軟木的調查。2004年11月24日ITC產生了其在S129條款程序下作出的調查報告,該報告被稱為S129報告。ITC稱S129決議代表了美國對DSB原始專家組報告中相關裁定的執行。
②在2005年1月25日DSB舉行的一次特別會議上,加拿大引用爭端解決程序和理解(下稱DSU)的第21.5條款要求DSB建立一個專家組,來審查美國執行原始專家組裁定的執行情況。2005年11月15日該執行21.5條款的專家組(下稱21.5專家組)產生了對美國執行原始專家組報告裁定的21.5專家組報告。在該專家組報告中21.5專家組裁定“美國貿易委員會的S129報告沒有違反美國在世貿組織中應承擔的責任”和“ITC的S129報告代表了美國履行了在世貿組織中其應該承擔的責任”。這是DSB對美加軟木系列第六案的第二次審理。
③在第三次審理過程中DSB應加拿大的要求成立了上訴機構評審專家組,對21.5專家組報告中的某些法律事實和法律解釋進行評審。2006年4月13日上訴評審專家組產生了其評審調查的21.5評審專家組報告,在該報告中上訴專家組裁定“21.5專家組在其報告中對法律條款解釋、對客觀事實的評估等行為,與DSU的第11條款中的要求不相符合”。最后,上訴評審專家組推翻了21.5專家組報告中的7.57、7.63、7.74和8.1段落的裁定,并裁定美國沒有履行原始專家組報告中的相關裁定。但是對于加拿大所提出的,進一步對涉及本案的客觀事實進行上訴裁定的訴請,上訴專家組以“數據不夠充分”或“沒有相應的必要”為由,不做裁定。
最終在2006年10月12日,美加雙方的WTO貿易代表通知DSB主席,美國政府和加拿大政府雙方在2006年9月12日簽訂了一份新的軟木協議,該協議被用于解決雙方在軟木貿易中的一系列貿易摩擦問題。隨后,加拿大撤銷了在WT/DS257/16、WT/DS264/17、WT/DS277/9中的訴請,而美國也撤銷了其在WT/DS257/17、WT/DS264/19、WT/DS277/10中的訴請。美加均認為新的軟木協議中的解決措施沒有損害美國和加拿大在世貿組織中應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
二、本系列案中的爭議焦點
1.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時ADA、SCM法律條款的合并使用
由于案件同時涉及WTO的反傾銷協議和反補貼協議,在第一次原始專家組的審理階段中,加拿大在提出法律訴請時同時引用了兩個協議所相互對應的法律條款。即反傾銷協議ADA的第3.1、3.2、3.4、3.5、3.7、3.8和12條款,而所對應的反補貼協議SCM的法律條款分別是第15.1、15.2、15.4、15.5、15.7、15.8和22條款。而在第二次審理中,加拿大提出的法律訴請主要集中于反傾銷協議的3.5和3.7條款,和與此對應的反補貼協議的15.5和15.7條款。而美國也同意了在一個損害決議同時涉及反傾銷協議和反補貼協議時,對兩個協議中相同或幾乎相同的法律條款,采取合并使用的方法。
上訴機構則認為在一個同時涉及反傾銷和反補貼協議損害威脅的爭端中,兩協議與評審標準相關的法律條款分別是反傾銷協議的3.1、3.5、3.7、3.8和12條款,及反補貼協議的15.1、15.5、15.7、15.8和22條款。上訴機構認為反傾銷協議的3.1條款和反補貼協議的15.1條款作為框架性的條款,在專家組評估損害威脅時通過增加某些基礎性的職責,是對DSU第11條款的構成要素是一種補充。而反傾銷協議的3.7條款和15.7條款共同明確要求(combine),一個損害決議必須是“根據事實”并且必須明確顯示貿易環境改變將會導致更進一步的傾銷或補貼進口的發生,最終產生實質進口損害,上訴機構認為這些條款對專家組在損害威脅決議評審上的標準都是相同的。上訴機構最后特別指出,反傾銷協議的3.8條款和反補貼協議的15.8條款規勸WTO成員國調查機構,在考慮和決定去使用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中應秉持審慎的做法。
2.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中的評審標準
由于上訴機構曾在美國—鉛筆鉍II案中做出過裁定,反傾銷協議的第17.6條款不能運用于反補貼爭端案件。因此,專家組或上訴機構在反補貼爭端案件的評審上,只能采用WTO普遍性的評審標準,即DSU的第11條款。而反傾銷協議的17.6條款則對,那些涉及WTO反傾銷貿易爭端案件中的評審標準做出了單獨規定。
加拿大作為起訴方在其第一次和第二次審理中提交的書面意見書中,均認為在本案同時涉及反傾銷、反補貼的情況下,應采用WTO具有普遍性的評審標準即DSU的第11條款,作為案件審理的評審標準。而美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案件審理中,均同意了加拿大在評審標準問題上的觀點,即反傾銷協議的17.6條款是對DSU第11條款的完善和補充(complement or supplement),并認為在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時應以DSU的第11條款作為專家組的評審標準。
上訴機構在其報告的對于涉及反傾銷、反補貼同時存在的評審標準,不能只僅僅單獨考慮ADA的17.6條款和DSU的第11條款,還要結合具體的案件中各個事項所涉及的其他WTO條款進行具體分析。上訴機構認為專家組在評審本案中一個損害威脅決議時,由于同時涉及了ADA、SCM條款,因此專家組應結合ADA的3.1、3.5、3.7、3.8和12條款,及反補貼協議的15.1、15.5、15.7、15.8和22條款對ITC的損害威脅決議進行評估。
在最后的復審裁定中上訴機構認為,在第二次審理中的21.5專家組在運用ADA的3.5、3.7條款和SCM的15.5、15.7條款,對ITC的Section129損害威脅決議進行評審時,沒有履行DSU第11條款所規定專家組評審標準要求,該專家組的評審行為與DSU第11條款不一致。隨后上訴機構推翻了第二次專家組裁定的7.57、7.63、7.74和8.1段的專家組裁定。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本案中上訴機構在審核該案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時,所依據的評審標準不是ADA的17.6條款或是ADA第17.6和DSU第11條款合并使用,而是具有WTO普遍性的DSU第11條款。
三、本案對我們的幾點啟示
美國—加拿大軟木反傾銷、反補貼系列案是一樁時間跨度大、參與審理的國家和專家組、上訴機構審理次數較多、涉及美加兩國整個軟木產業的WTO貿易爭端案件。并且,該案件還是第一樁同時涉及反傾銷、反補貼協議的WTO貿易爭端,在審理中各方均未對加拿大最先采用地把反傾銷、反補貼審理合并調查的方法。因此,根據案件的審理過程及其結果,筆者總結出了以下幾點我國企業在WTO框架下應對涉及反傾銷、反補貼并按調查時,應注意的事項和相關建議。
1.雙反并案下ADA和SCM的部分法律條款應合并使用
根據一個關于WTO爭端中涉及反傾銷協議和反補貼協議爭端處理方面的部長聲明的內容,即在該聲明中部長們認識到根據《關于實施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6條的協定》或《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定》第五部分的爭端解決,由于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措施產生的爭端需要給與一致性的解決。即從反補貼協議的整個第五部分中的第15、16、11、12、17、18、19、20、21、22、23條款,分別對應與反傾銷協議1994中第3、4、5、6、7、8、9、10、11、12、13條款采用合并使用的方法。
2.雙反并案下WTO專家組評審標準應以DSU第11條為主
由于在烏拉圭談判中各方對美國的妥協,而導致的反傾銷協議中產生了以其第17.6條款,來單獨規定WTO反傾銷貿易爭端中的專家組評審標準。而根據國內外許多學者在評審標準的論述,兩個標準之間在事實評審方面相互不矛盾的,在法律評審方面是相互間完善和補充這樣的相互關系。在本案中各方均認為應以DSU第11條款作為專家組的評審標準,而上訴機構雖然沒有對此做出直接正面的裁定,但是根據上訴機構報告中的審理過程和最終裁定,我們可以發現上訴機構還是把DSU第11條款作為評審,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的貿易爭端案件中的WTO評審標準來進行分析和裁決。
3.企業在WTO上訴復審中應針對專家組的事實評審方面提出訴請
在世貿組織框架下,由于越來越多的訴請都是針對WTO專家組未能履行其專家組職能,即沒有履行DSU第11條款而提出。專家組對案件的分析和裁定將越來越多地被上訴機構在復審階段進行調查,而由于在審理時間、所獲得的專業資源的程度不同,專家組比上訴機構在事實評估上更具有優勢。這就使得在實際執行DSU第11條款上WTO專家組更著重于事實評估方面。因此,在上訴復審階段發現的事實評估錯誤則主要由原始審理案件的WTO專家組來承擔,這樣就使得WTO成員國在初審獲得不利于己的裁定情況下,通過上訴復審階段針對DSU第11條款,提出關于原始專家組的事實方面裁定的合理性的訴請,來推翻專家組的原始裁定的具有極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