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笑話:一個中國代表團走在某外國紅燈區的大街上,妓女們見是中國人,便紛紛湊上前來用清晰的中國話說:“哎,瞧一瞧,笑一笑,玩一玩,有發票……”
這是笑話嗎?我看不像是個笑話。
前不久,看央視《焦點訪談》報道四川成都警方破獲的一起特大制售假發票案,為這個笑話作了一個側面實證,也了解了一個事實。此案涉及7個省市,票面金額高達2200億元。票種有運輸、餐飲、建筑等多達120余種,印刷之精美連餐飲票據上的兌獎號碼也完整無缺,以致使專業稅務干部都難以分辨真假。由此知道在如今的國內,假發票的市場需求之大,大得難以想象。
有出門旅行經驗的人大概都熟悉這樣一種經歷:火車站的站里站外都有人在經營一種在世界范圍內可能都是獨一無二的生意。這些人臉上不卑不亢,吆喝聲不大不小,走路不緊不慢,好像是面對你,又不拿眼看你,像是在兜售什么東西,而兩手卻空空如也,只在嘴里輕輕地,反復又不間斷地哼哼兩個字——發票、發票、發票……
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生意,中小城市的車站有,所謂國際大都市的北京、上海的車站更是目不暇接,看起來生意很是興隆,否則銷售隊伍不會日趨龐大。
發票、發票、發票……的吆喝聲在各大城市的火車站不絕于耳,靠掃蕩式的打擊是難以奏效的,因為你從這些販賣發票的人身上,很難找到任何有價值的證據。即使是調用警力,化妝追查充其量也就是用治安處罰條例,罰一罰了事。所以若要根治十分困難,就像充斥在大街小巷的“辦證號碼”一樣,巨大的市場需求,必然導致“發票、發票、發票……”的吆喝聲的猖獗。
國內對發票的市場需要狀況或稱為需求欲望,如今達到怎樣的程度呢?
具有世界商業大鱷之稱的麥德龍超市進軍成都,然而開業以來,這個德國商業巨頭卻頻頻遭遇進貨商和消費者的退貨,退貨額高達數百萬元。而且這種情況在武漢、廣州、上海等地開設的分店也相繼發生。其原因就是麥德龍開具的發票過于透明,發票上清楚地記錄著商品名稱、貨號、數量、單價、總額。在發票上造假的路子堵死了,誰還買你的東西。
類似的事也發生在杭州。杭州的一個出租汽車公司在200輛出租車上安裝了發票打印系統。但這種車卻遭到很多人的拒乘,原因就是打印發票上清晰地記錄了乘車的時間、終始地點、公里數等。拒乘的人說,你的發票開得這樣詳細我怎么報銷,一點好處也撈不著?!
如今,發票有第二鈔票之稱,可見發票報銷之中存在的巨大漏洞。由于在我們的市場交易中,商品價格放開以后,看似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隨行就市,但反映在具體交易的事實中,商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卻把價格隨機變動。比如同品牌、同配置的一臺電腦,5000元也行,7000元也行,這樣就給發票的作假留下了巨大的空間,也就是說,本是一買一賣的顯性交易,由于可以在發票報銷上謀求私利而變成了隱性交易,再加上發票開具的隨意性,所以在一些單位中報銷的發票中常見的“辦公用品”“文體用品”“招待用品”等就不奇怪了。
然而,不管是在車站里買的能無中生有的空白發票,還是虎頭蛇尾、一大一小或偷梁換柱、一陰一陽的糊涂發票,在腐敗的記錄上都屬于拴不上扉子的小把戲,這一點看看落馬貪官們的腐敗事跡就知道,利用發票報銷謀求私利這樣的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發票、發票、發票……聽吆喝聲似乎也是小本生意,但是這小本生意卻是國帑大量流失的一個巨大通道。在國家范圍內,因假發票報銷而造成的財政損失有多少,恐怕誰也回答不了,也無法做出統計。如果真有辦法統計出來,這個數字一定大得令人張開嘴就閉不上。所以堵住這方面的漏洞靠發個禁令、發個通知,恐怕起不了太大的作用,靠什么自律、靠搞個什么教育,恐怕也不好使。想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應該從根本制度上找辦法。這里,提請我們的經濟學家、財會專家,以及制度反腐專家都能拿出一點時間來研究一下發票的問題,這應該說對整個中國的經濟和社會進步都是巨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 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