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的法治化選擇

2008-01-01 00:00:00寇鐵軍
財經問題研究 2008年5期

摘 要:借鑒單一制國家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法治化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從調整我國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的憲法、中央地方關系法、稅收基本法、轉移支付法、預算法等方面,考慮我國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的法治化選擇。

關鍵詞:政府間關系;事權財權;法治化

中圖分類號:F81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5-0067-06

一、引 言

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法治化,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民主政治的應有之義。中國的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不僅是法律問題,更主要的是政治問題。應避免局限于從現行的行政式財政分權視角考慮問題,而應從法律體系視角切入,逐步使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職責權限和支出責任由憲法或法律明確規定和具體劃分,最終實現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法治化。因此,在修改憲法時適當原則地增加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的有關內容,加強對中央與地方分權的憲法調整;制定《中央與地方關系法》或《財政基本法》,具體規定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的詳細內容,保持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相對穩定性;現正起草的《稅收基本法》體現與政府間事權劃分相對應的基本稅收制度,制定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的政府間轉移支付法,健全和完善政府預算法。

二、單一制國家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法治化的國際經驗:以英國和日本為例

“近現代國家是由法律構成的。它是用規則形式建立起來并依據規則管理的一系列機構,其權威存在于制定從法律上說有約束力的規則”[1]。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央地方關系都建立在明確的憲法和法律基礎上,以法律形式對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予以確定,詳細規定地方政府的權限,使地方政府行為有法可依,中央與地方的權限也有相對固定的法律界限。西方單一制國家的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以憲法具體列舉中央與地方的職權。如1947年制定并經多次修改的《意大利共和國憲法》,除了在第五條明確規定意大利實行地方自治外,并在第二篇第五章“大區、省和市鎮”中,專門規定各省與中央的事權范圍;二是以通用法律具體列舉中央與地方的職權,憲法通常只規定中央與地方的權限劃分原則或地方政府行使權限的大致范圍,不具體列舉中央與地方的權限。下面,以英國和日本為例簡單考察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法治化經驗。

1.英國政府間財權事權劃分的法律安排

英國憲法由不同年代形成或制定的憲法性法案、法院判決和憲法性慣例構成,包括《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權法》(1679年)、《權利請愿書》(1627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和郡議會法等在內的一系列憲法性文件,使得財政立法權限、程序和國家財政體制等基本財政法律制度得以確立。

在預算收入法治化方面,必須遵照征收法規執行,以期獲得預算規定的收入份額。《權利法案》和《大憲章》共同構成“非贊同毋納稅”憲法原則的完整基礎,實現國會對國王征稅權的控制,由上院、下院和國王(或女王)共同組成的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的最高立法權。1787年《統一基金法》規定,所有政府收入都應該納入統一基金,所有支出都應由統一基金支付,這樣使得預算收入正規化,并以法律形式對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的費用授權。1854年《公共收入統一基金支出法》進一步規定,國內收入各部、關稅部和郵局的所有年度支出預算都被強制性地提交給議會,英國政府預算收入主要來源是稅收和公債,由此,下院決定征收什么稅種和稅率多少的憲政理論最終確定。英國稅收立法權完全屬于中央,只有中央政府有權決定開征稅收,地方政府無稅收立法權,不能設置稅種、開征稅收。當然,中央政府行使的主要是根據議會授權的委任立法權[2]

在此基礎上,英國實行嚴格的分稅制,中央和郡的預算收入完全按稅種劃分,不設共享稅,由各自所屬的稅務征收機關征收,中央預算收入通常要占到整個預算收入的80%左右。中央政府征收的稅種有:包括個人所得稅、公司稅、資本利得稅、印花稅、石油收入稅和遺產稅在內的直接稅,包括增值稅、燃油稅、煙草稅、關稅、白酒稅、紅酒稅、啤酒和果汁酒稅、賭博稅、航空稅、保險收益稅、垃圾掩埋稅、氣候變化稅在內的間接稅,社會保障稅以及包括車輛使用稅、投資利息、紅利收入、貿易附加稅在內的其他稅費等。地方政府收入主要包括地方稅收入、來自中央政府的撥款、公共服務收費等。其中,地方稅主要包括市政稅和營業稅兩種,市政稅針對居民住宅的房產評估價值課征,納稅人為房產的實際使用者。營業稅由地方財政局下屬稅務機構征收,但收入要全額上繳中央,再由中央按照各地區的居民數返還給地方。因此,營業稅經常被視為中央政府稅,其收入專項用于向地方政府提供撥款。2001—2002財年,中央政府的直接稅、間接稅和社會保障稅分別占經常性預算收入的40%、26.9%和16.2%;地方各類收入的比重在2002—2003財年分別是:收入援助撥款22%,營業稅17%,其他撥款22%,公共服務收費12%,市政稅16%,其他收入11%[3]

從中央政府與郡政府的事權劃分來看,中央預算支出主要負擔國防、外交、高等教育、社會保障、國民健康和醫療、中央政府債務還本付息以及對地方補助;郡政府預算支出主要用于中小學教育、地方治安、消防、公路維修、住房建筑、預防災害、地區規劃、對個人的社會服務和少量的投資。

為實現政府間財政收支的縱向和橫向均衡,在考慮地方政府支出需要和收入能力的基礎上,英國中央政府通過公式化撥款、特定公式撥款以及專項撥款等三種轉移支付形式使各地在基本的公共服務能力方面接近一致。公式化撥款通過年度預算程序進行分配,不限定資金用途,接受補助的政府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靈活安排,屬于無條件撥款,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轉移支付的主要形式,具體包括收入援助撥款、重新分配的營業稅和治安撥款三種。公式化撥款計算公式為:

某地轉移支付額=該地公式化支出份額+治安撥款(設有警局地區)-該地按預計全國平均稅率征收的市政稅

其中,公式化支出份額是基于各地的人口、社會結構和各地其他客觀因素計算出的結果。工黨政府上臺后,測算公式化支出份額的考核項目從150個左右簡化為7類,即教育、個人社會服務、警察與治安、消防、公路養護、環境保護與文化服務以及資本支出借款還貸。每個考核項目又分為若干個考核子項目。如教育考核項目具體又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5歲以下兒童教育、高額成本學生教育、年輕人和社區教育等8個子項目,分別根據基本費用、貧困費用調整、地區費用調整、其他調整等因素確定考核項目支出。

特定公式撥款也通過一定的公式計算各地的撥款數額,作為公式化撥款的補充,主要解決公式化撥款無法兼顧的那些公共服務項目的撥款問題。中央政府對特定公式撥款的用途也沒有限制,地方政府可以自主決定撥款投向。專項撥款只能用于城市公共設施、社會治安、環境保護等中央政府指定的專門用途。近年來,更多地利用專項撥款來代替收入援助撥款,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希望確保地方政府充分支持中央政府所重視的特定服務項目,其撥款的嚴格限制也使地方政府不得不把撥款用于中央政府期望的項目。

2.日本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的法律安排

1947年《日本國憲法》第8章確認日本地方自治的基本原則,由此建立的《地方自治法》規定地方公共機構的形式、組織框架及行政準則,同時還規定這些地方機構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系。按照憲法和《地方自治法》的規定,日本地方自治體在與中央政府的關系中,地方政府(或稱地方公共團體)作為獨立法人與中央政府保持相對獨立,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中,其自治權和獨立地位均得到廣泛的認同。

《地方自治法》采用法式大陸體系國家通用的“概括授權”方式,對政府間事務進行原則性劃分,并通過個別法對政府間事權進行具體界定。政府間事權劃分的基本原則是:中央政府負擔關系國家主權等方面的事務、全國統一的國民活動相關事務、制定地方自治基本準則、宏觀政策、事業與社會資本充實、實現與維持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地方政府承擔廣泛的地域性行政事務。根據1999年7月制定的《地方分權一覽法》,日本對《地方自治法》進行修訂,廢止“機關委任事務”,并對中央政府與地方公共團體的作用和分工重新做出明確規定,地方公共團體的行政事務被調整為自治事務和法定委任事務。表1給出日本政府間在安全、社會資本、教育、福利衛生和產業經濟方面的事權劃分概況。

從財權劃分來看,日本內閣每年編制“地方財政計劃”估算下一個財政年度地方自治體收入和支出總額。該文件公之于眾、提交給國會,并成為地方自治體財政運作的主要準則。日本地方稅稅收體系包括:個人所得稅(個人住民稅和個人事業稅)和法人所得稅(法人住民稅、法人事業稅、事業所稅)在內的所得稅;煙草稅、高爾夫球場利用稅、特別地方消費稅、輕油交易稅、汽車取得稅、入浴稅在內的消費稅;固定資產稅、都市計劃稅、汽車稅、輕型汽車稅、事業所稅、特別土地保有稅、宅地開發稅、水利地益稅、共同設施稅在內的資產稅;主要是不動產取得稅的流通稅。地方自治體財政缺口必須通過地方債和中央自治體撥付的預算款加以彌補,預算款包括地方交付稅和國庫交付稅。以均等化為目標,地方交付稅具有如下特點:(1)交付稅總額與法人稅、消費稅、酒稅等國稅建立關聯機制。(2)中央分別對道府縣與市町村兩級地方政府直接確定補助。(3)按照各地方政府基準財政收支確定交付稅。(4)道府縣按標準收入的80%、市町村按標準收入75%作為基準收入,并作為補助基礎。

為協調和處置中央與地方關系,日本政府在政府機構設置方面建立確保政府間分權的有力措施。第一,中央與地方財政分管機制,中央財政是由財務省(也即財政部)管理,地方財政由總務省管理。中央政府做任何決策時不僅有一個部門能替地方政府反映地方財政狀況,而且能夠事先平衡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并且制訂地方財政計劃,管理地方財政。第二,中央政府相關部門按照經濟區劃和職能需要在地方設置派出機構,使得很多事務可以在當地解決。第三,日本在總務省下設置中央與地方糾紛處置委員會,專門負責協調地方政府與中央部門之間的糾紛。若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某個部門存在矛盾,可以由中央與地方糾紛處置委員會來進行獨立、中立和公平地調查和仲裁。

三、我國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的法治化選擇

借鑒有限政府理念以及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法治化的國際經驗,針對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傳統等因素在內的我國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的現實情況,科學合理地劃分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并使之科學化、法治化是我國處理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的必然選擇。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層次的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只規定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組織形式以及“中央與地方應有職權劃分”、“中央與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對于政府間財權劃分缺乏明文規定。結果就是,我國中央政府的收權與放權缺乏法律依據,政府間財權關系不穩定,威脅中央政府權威并降低地方政府積極性。因此,應該在作為國家基本大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中增加關于我國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確定我國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的憲法基礎,逐步使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經濟、行政和立法方面的職責權限、財政支出責任及其財權由憲法明確規定和原則上的具體劃分。

(二)建議制定《中央與地方關系法》

制定《中央與地方關系法》,在法治基礎上形成新型的權利義務關系,不斷以法律形式將改革形成的中央與地方政府各自的權力范圍、權力運作方式、利益配置結構等明確下來,形成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法定的權力利益關系,從而將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納入到法制化軌道。這樣,既可以防止中央政府收權、放權的隨意性,使中央與地方政府合理分配權力制度化,又可確保中央權威,落實憲法所規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則。

采取法律列舉的方法,具體規定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各自專有事權和支出職責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有事權和支出職責,并保持相對穩定性。當然,任何法律都不可能將所有事項一一列舉分明,對“未明事項”可由中央或由中央交地方行使權力。

在政府間事權劃分上,根據中央與地方在國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法律形式確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務管理范圍和相應的權力。凡是關于國家整體利益、全局利益的事務,如國防、主權、外事等,應由中央處理;凡是關于地方局部利益和地方自主性、地方自主發展的事務歸地方處理;而處理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這類事務的權限,必須在中央地方間合理劃分。在此基礎上,解決各職能部門對口設置雙重領導問題,使得地方政府具有根據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自行決定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的較大自由選擇權。

中央政府的專有權力主要是管理全國性公共事務,如外交、國防與軍事、制定和修改憲法、有關國籍及刑事、民事、商事、訴訟程序方面的立法、統一度量衡、航空、國道、國有鐵路、國家郵電通訊的管理、中央財政與稅收政策的確定、國家稅收與地方稅收的劃分、國家貨幣與國家銀行、對外貿易政策、適應改革開放的立法、行政區劃、國有財產、國債、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司法制度、跨地區貿易管理、宏觀經濟調控、全國性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和社會保障等事業。

地方政府的專有權力主要是管理與本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相關的公共事務和公益性事業,如適應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在本地區施行而制定的實施細則、為本地區的重大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地方文化、教育、衛生、科學事業,地方固定資產投資、各種區域性補貼和支農支出、維護地方治安、本地區財政、稅收、工商、貿易的管理、開展地區間交流以及與外國地方政府間的交流、地方交通,郵電通訊事業、地方財政與稅收、地方教育事業、地方財產管理、地方人事制度等。

供給跨地區性的準全國性公共產品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共同職責,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安排財政支出。中央與地方的共有權力主要有環境保護、交通、保護人權與公民權、實施社會保障、維護社會治安、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等。

在政府間財權劃分上,依據政府間事權劃分的結果,確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的支出責任。與中央政府專有事權相對應的財政支出責任由中央財政承擔,與地方政府專有事權相對應的財政支出責任由地方財政來承擔。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的財政支出責任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雙方在法律規范的基礎上進行劃分。

(三)制定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權劃分的法律

在確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基礎上,要明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權,以此保證政府間事權與財權(財力)統一。具體地,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1)建議在《稅收基本法》中考慮與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相適應的內容,規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適度增加地方政府的稅權。(2)建議制定《政府間轉移支付法》,以法律形式規范政府間的財力轉移,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各國稅收法制建設的基本規律表明,稅法是屬于憲法、行政法之類的公法,是國家的重要法律,德國、日本、韓國和俄羅斯等國都設立有稅收基本法。目前,我國稅務部門征收的稅種有18個,除《個人所得稅法》、《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及《稅收征管法》外,缺乏稅收實體法進行配套,多半依靠國務院6個條例和16個暫行條例,其不僅立法位次低,且存在著分散、交叉,甚至相互重疊,缺乏可操作性和透明性。制定稅收基本法可以把我國稅收法制原則、稅法構成要素、稅種設計、稅制結構、稅收管理體制、納稅人權益保護、征稅機關基本職責等重大問題規定下來,能夠彌補各個稅種單行規定的欠缺和漏洞,有助于規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自2006年9月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基本法(稅法通則)》專家稿開始起草,在此過程中,應該遵循強化中央財政,加強地方財政、適當集中、合理分權的原則,將稅收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共享稅,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稅收立法權,在中央的授權范圍內,地方政府可以開征具有地方特色的稅源自行設立地方性稅種,并制定具體的征稅辦法,以地方法規的形式發布實施,然后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擴大地方政府的稅收管理權限,將一些區域性較強、不影響全局經濟發展和分配格局的地方稅收的管理權限劃分給省級政府,改革現行的營業稅和房地產稅等財產稅,將其作為地方的主體稅,由地方政府來征收。給予地方政府稅率浮動幅度的稅率調整權,可以考慮建立分別適應比例稅率、各種累進稅率、有幅度的定額稅率或固定稅率、彈性稅率的稅種,讓它們互相配合進行調節。

1994年,分稅制使得我國中央財政具備向地方政府實施大規模轉移支付的財力基礎,但我國現行政府轉移支付中包括很大比重的維護原有地方政府權益的稅收返還,與地區差距導致的地方政府收入來源不平等相結合,這加劇了地區間差距。從中央與地方政府間轉移支付的法律規范看,我國對轉移支付資金的管理只有一個由財政部制定的部門規章性質的《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辦法》。該辦法將我國的政府間轉移支付劃分為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其中使用因素法來確定轉移支付額度的一般性轉移支付比較科學和規范,但是一般性轉移支付在全部轉移支付中的比重較小,從而使得我國政府間轉移支付的科學性降低。因此,我國應該借鑒美、日、德等轉移支付制度較為完善國家的經驗,制定《政府間轉移支付法》,建立科學的量化指標體系和客觀標準,以消除歷史和人為因素的不合理影響。在不斷改進確定我國轉移支付規模的因素法的基礎上,提高因素法在我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規模中的比重,從而確保轉移支付的規范性并使地方政府的支出責任與最終財力基本一致。

(四)完善《預算法》

我國已于2004年啟動《預算法》修改工作,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2006年立法計劃》,2006年10月該法的修改草案將提交審議[4]。在明確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的基礎上,為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根據公共商品的受益范圍、受益時限,以及公共商品提供成本補償方式的效率選擇,應給予我國地方政府適度的稅權、費權與債權,并通過預算法的相關調整與完善進行規范。

1.地方政府稅權調整

分稅制財政體制的核心是在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事權范圍的基礎上,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基本穩定的收入來源。就稅收而言,分稅制的關鍵是劃分稅收管理權限,包括稅收立法權、稅法解釋權、稅種開征停征權、稅目稅率調整權、減免稅權等。我國憲法和立法法規定,省級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而且,我國在1985 年著手建立地方稅時就曾明文規定部分稅種的稅收管理權下放地方。按現行規定,除屠宰稅、筵席稅的開征、停征權下放地方以外,其他稅種的開征、停征、稅率、稅目、優惠、減免等完全由中央統一規定。因此,嚴格說來我國并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地方稅。通過賦予地方政府適當的稅權,建立一個稅種設置科學、稅源穩定、適合地方特點的地方稅體系,是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基礎。

2.地方政府費權調整

針對地方政府收費范圍和金額日益擴大的現實,我國分別于1990 年和1996年頒布《關于堅決制止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的決定》和《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的決定》。但由于規定過于原則、籠統且不規范,比如哪些情況允許地方收費,按什么程序經何步驟報批,哪些收費屬于重要的收費項目等均無明確的標準,而收費之后其資金使用應如何管理則更未涉及,而且,所有的報批部門均屬于政府部門,因而缺乏必要的限制與約束。因此,應該通過修訂預算法,將宜采用收費形式的涉及面窄、延續時間短,收入用于專項支出且受益地域和邊界相對明確的收費形式確定下來。

3.地方政府債權調整

地方政府的資本性支出,比如公路、圖書館和防汛設施等,在很長的時期內為整個社會提供利益,其建造成本應該分攤到收益年份。這在客觀上要求將成本負擔向后遞延的分擔方式,比如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特別是中長期債務融資。若債務融資的償債期限與受益期限大體一致,成本和受益就可以在時間和人群分布上達到一致,實現受益公平原則,并將項目的收益和成本內部化,以提高地方政府經濟活動的效率。因而,這是地方政府獲得債權的合理性所在。美、日、法、德和英國等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舉債權是規范的分稅制財政體制下各級政府應有的財權[5]。《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第28條規定“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但“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實際內容并沒有明確。“盡管中國目前還沒有正規的地方債券或市政債券,但仍有不少地方政府在以各種形式變相發行公債”,“通過政府特定的市場機構(如市政建設公司)發行市政收益債券并沒有被禁止,實際上已經廣泛存在,并在不斷地擴大”[6],比如,2003年3月北京市政府申請發行被稱為“準市政債券”的首期20億元“奧運工程企業債券”獲中央政府批準。因此,通過修改《預算法》,對地方政府能否發行債券、發行債券的主體資格、程序等問題進行法律規范,如此,可以為我國地方政府債權調整提供明確而規范的指導,并有助于我國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的法治化。

4.完善預算法的主要思路

第一,細化政府預算收入的內容。我國預算法第19 條規定,預算收入由稅收收入、依照規定應當上交的國有資產收益、專項收入、其他收入四項組成。其中,預算法實施細則除對“國有資產收益”和“專項收入”的內容做出明確規定外,對“其他收入”的詳細內容沒有任何相關規定,這使得預算收入的內容極為籠統。因此,在預算法中細化政府收入的內容,如明確劃分收費收入、罰沒收入、社會保障基金收入、利息收入、債務收入等收入項目十分必要。

第二,實行規范和細化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的部門預算。部門預算包括一般預算、基金預算和預算外資金,綜合反映政府收支的全貌,使預算內容更加完整;部門預算編制到部門、單位和項目,反映預算的具體內容和支出方向,使預算內容更加細化和公開透明;部門預算按因素法編制,反映政府職能的轉變,使預算資金的投向更加科學合理。《預算法》可以對部門預算提出明確的、統一的要求,應當明確規定部門預算的基本原則、政策依據、適用范圍、主要內容、收支項目、編制方法、定額標準、報批程序和有關要求等,以利于財政部門的統一管理和控制。凡屬于中央事權范圍而由地方財政安排支出的項目,劃歸中央財政支出;凡屬于地方政府事權范圍而由中央財政安排支出的項目,要隨轉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劃歸地方財政支出;對中央地方共同分擔的事務,要明確各自負擔項目和出資的比例。

第三,增強地方財權的約束與制衡力量,以法律化的規定監督地方政府有效地使用權力和資金。預算法實際上是規定政府財政收支內容及財政資金使用、管理、監督的程序法,其目的是加強對政府公共收支行為的控制。因此,在允許地方擁有發行地方債券、開設新稅、征收費種的權力的同時,必須擁有有效的約束機制。比如,應賦予轄區內居民更多的知情權與參政議政權;開征新稅、發行地方債券及重要的收費項目應賦予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權;為杜絕無限舉債,必須規定舉債占地方可用財力的最高上限,并以地方財政為擔保,應得到中央政府主管部門,如財政部的批準,以便從宏觀和總量角度控制地方發債,而且,應發揮信用評級機構等中介機構的作用,對地方債券建立評級制度,并加強審計部門的監督工作,防止地方財權被濫用。

參考文獻:

[1]

[英]皮胡·帕列赫.國家何時才會消滅[J].國外社會科學,1992,(3).

[2] 王名揚.英國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116.

[3] 財政部預算司.英國政府間財政關系考察報告[J].預算管理會計月刊,2004,(6).

[4] 何鵬.部門利益待協調 預算法修改進程推遲[N].上海證券報,2006-10-18.

[5] 賈康,李煒光.關于城市公債問題的探討[J].財貿經濟,2002,(8).

[6] 胡家源,趙剛.避開《預算法》修改,財政部規范地方變相發債[OL].http://finance.tom.com,2005-03-26.

[7] 寇鐵軍.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

[2] 寇鐵軍.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的法律安排——英、美、日、德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法商研究,2006,(5).

[3] 寇鐵軍,周波.政府間支出責任劃分的國際經驗和啟示.財政研究,2007,(4).

[8] 寇鐵軍,周波.政府間財權事權劃分:理論和實踐問題[J].公共經濟評論,2007,(2-3).

[9] 徐曉亮.淺議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的依賴性[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6,(4).

[5] 蘇力.當代中國的中央與地方分權.中國社會科學,2004,(2).

[6] 劉劍文.中國稅收立法問題研究.經濟法論叢(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7] 傅光明.美英法三國財政體制及對我國的啟示.宏觀經濟研究,2001,(8).

[8] 龐鳳喜.論地方財權的確立及預算法的完善,http://www.cftl.cn.

[9] 俞光遠.關于修訂完善預算法的主要看法和建議.人大研究,2006,(10).

[10] 劉隆亨,周紅焰.我國稅收基本法制定中的重大問題.法制日報,2004-06-17.

[11] 劉劍文,湯潔茵.試析《德國稅收通則》對我國當前立法的借鑒意義.河北法學,2007,(4).

Law System Choices Of China On Intergovernmental

Finan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Revenues Division

Tiejun KouBo zhou

Abstract:Based o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cessful law system choices on dividing intergovernmental responsibilities and revenues rightly, and took Chinas currently realistic conditions into account, this paper explores necessity about constructing law system choices on intergovernmental division between finan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revenues, then surveys some modifications, such as Constitution of China level,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law, basic law on tax, transfer payment law and budget law.

Key words: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 Intergovernmental division between responsibilities and revenues; Law system Choices

(責任編輯:于振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综合欧美|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91啪在线| 国产免费网址|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一级小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久久男人资源站|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2023| 国产午夜小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7777|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欧美在线国产| 色老头综合网| 啪啪永久免费av|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剧情伊人| 国产区91|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天天躁狠狠躁| 91在线中文|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日韩专区| 欧美高清日韩| 国产精品999在线|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精品福利网|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女人18毛片久久|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综合成人国产|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区|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爽妇精品|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色综合天天操|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久久www视频|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成人综合网|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二区| 亚洲第七页| 青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人人射| 免费jizz在线播放|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