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原油價格的跳動軌跡是這個時代最敏感但又最神秘的話題,無數的宏觀經濟學家和產業分析師都力圖用理智來捕捉它,即使是最著名的老牌石油專家RobertMabro,對油價的短期走勢預測都無一成功。所有對它波動路徑的解釋,都是可笑的事后諸葛和自相矛盾的人云亦云。例如,在11月,歐佩克組織(OPEC)在利雅德放話要增加限制太高的油價,并將日產量提高50萬桶,這一動向反而刺激了油價加速向100美元沖擊。當歐佩克在阿布扎比開會維持石油產量不變的時候,油價已經從前期高點跌去10%,落在88美元。正當分析家們開始松口氣,認為產油國可能在年底偷偷增產時,美聯儲又再次減息25個基點至4.25%,油價又強力反彈到90美元的上方(12月13日的價格是92美元)。
其實,油價看似詭異的走勢并不費解。我們認為,它是包含著“確認形”、“反射形”和“趨勢形”這三種變化的復合體。例如,當歐佩克在利雅德宣布增產的時候,它傳遞的是“信息確認”,即過去的石油供應是不足的,無法跟強勁的未來消費相匹配的,于是市場領會這一“確認形”,抬高了油價。隨后,阿布扎比會議后的“維持產量”決議使得市場認為此前的“確認形”是不準確的,導致了預期的快速逆轉,構成“反射形”。隨后,市場經歷過這兩種形態后,向“趨勢形”擬合,即油價的軌跡更加的夾雜著趨勢的內涵。順便說一句,中國的加息歷程也會具備這三種形態的復合,加息的初始狀態,愈加股市愈漲、銀行信貸愈多、經濟過熱逾重,這引發了很多淺薄的媒體的評論,驚呼“加息是無效”的。真實的故事是,這些加息僅僅處于“確認形”通道而已。
毫無疑問,我們的觀點是,油價明年的趨勢是繼續走高的,80美元是一個有力的支撐線,而100美元(雖然看上去很難突破)僅僅是一個中期的頂部、一個弱小的阻力位。為何如此?當然在世人的理論和論據庫里,支持油價繼續走高最流行的無非以下幾種:“需求勁爆說”(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導致石油需求飆升);“勾結有力說”(歐佩克的壟斷和勾結趨強,集體行動的邏輯發揮了效力,這個組織不像過去那么心懷鬼胎);“石油武器說”(例如俄羅斯和委內瑞拉都謹慎地把控石油最終的對外供應,用能源作為武器)以及“地緣政治說”(美國攻擊伊朗的可能性)等等。當然,這些根源于政治學的解釋的確具備合理的內涵,但是,它更多地作為一種沒有尺度的談資,而不是精確邏輯的推演。
實際上,主宰油價波動的還有兩個重要因素沒有納入人們的視野,我們將其構造并簡化為兩個模型:一個是“機會成本說”,一個是“印尼效應”。所謂“機會成本說”,舉例來說,假設市面上石油正在上漲,那么藏在地下的石油的價值也是在上漲,那么開采地下石油的機會成本就在上漲。如果未來上漲的貼現值(折合到目前的價格)大于現價上漲的程度(這需要對石油的預期具備黏性,而石油市場恰恰具備這種黏性),那么石油供應者會先儲存等到未來再賣。很顯然,這種“不可再生資源的經濟學”導致了石油越是上漲,供應反而不會擴大。這個模型的解釋力比歐佩克的松散式勾結模型要強得多。
更重要的是“印尼效應”。在3年前,印尼是一個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但現在,它是純進口國,據說很快墨西哥和俄羅斯也會步其后塵。為什么發生這種情況?那是因為產油國的行為模式發生變化。最近十年來,產油國改變了“坐吃山空”的石油地主模式(大量美元無所事事),將大量的石油美元投入到基礎建設中,例如俄羅斯、印尼目前的固定資產投資都異常過熱。沙特和卡塔爾等國家用“造城”的方式推進基礎建設,例如建立大量的鋼鐵工業項目、汽車項目以及重化工業項目,而這些基建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石油。這是一個有趣的“反噬”現象:石油美元推進基建反而增強了產油國本身的石油消費——況且由于石油物價對這些產油國來說很便宜(墨西哥是1加侖7美分),導致石油被近乎浪費般使用。這種“印尼效應”的繼續強化和推進,將使得整個世界在控制石油總體產量的前提下,出口總量增長會變得越來越小,這將塑造未來石油價格上升的基本型格局。■